李君如: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两条纽带
2018年10月23日  |  来源:解放日报  |  阅读量:4009

        建设好“一带一路”需要两条纽带:一条是经贸纽带,这是利益纽带;另一条是文化纽带,这是人心纽带。只要以“发展”为最大公约数,用我们的真心实意把相关国家的利益和各国人民的情感结合起来,就能够顺利推进“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不仅得到100多个国家、国际组织的积极支持和参与,而且引起国际舆论的广泛关注。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同时,我们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概括。这是时代和实践提出的现实要求。

应运而生的决策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有没有历史必然性?这是我们首先要讨论的。
        首先,“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世界经济大发展的客观需要。
        进入21世纪,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深刻凸显了西方发达经济体内部的矛盾。尽管美国“世界老大”的地位没有动摇,但它正在试图改变自由贸易规则来进一步保护所谓的自身利益。然而,世界市场经济并不因为美国的转向而终止前进步伐。在新一轮的全球化中,“一带一路”倡议应运而生。
       其次,“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发展中国家崛起的必然结果。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批发展中经济体把握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发挥不同优势,彰显出强劲的发展活力和潜力,在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在世界经济50强中,发展中经济体占了25个,形成半壁江山。在这样的结构性变化下,出现了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共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新态势。“一带一路”倡议就是在发展中经济体日益活跃背景下应运而生的,获得了广泛响应。
        最后,“一带一路”的提出,是中国的明智选择。
       2010年,中国在经济总量上正式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经验是一种示范;对于个别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却被认为是一种威胁。由此,促使中国进一步拓展新市场,推动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这是“一带一路”提出的直接原因。
      由此可见,“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在世界发生历史性大变动的趋势中应运而生的,是一个顺乎时代潮流、合乎发展规律的正确决策。这个“运”,就是世界经济的发展及其背后社会化生产发展规律的作用。

形成四大新特点

       自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全面学习领会这些重要讲话,认真总结实际工作的宝贵经验,是推进“一带一路”的根本保障。
      一是,强调坚持“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基本内涵;二是,强调坚持“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三是,强调坚持“尊重各国主权,和各国发展战略对接”的基本要求;四是,强调坚持“企业为主、政府推动、市场化运作,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本做法;五是,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基本原则;六是,强调坚持义利相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根本理念。
        基于这些深刻认识,“一带一路”正在推动经济全球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并逐渐形成了许多新特点:
         第一,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打通。经济全球化生成于大西洋两岸,拓展到太平洋两岸。前几轮经济全球化大体是海洋经济的全球化。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是在中亚大国哈萨克斯坦正式提出来的。这一地域特点意味着,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注重把海洋经济和内陆经济连接起来。
        第二,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共主。“一带一路”倡议反映了发展中经济体崛起的客观事实,顺应了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客观要求。新时代,发达经济体在科技创新、资本运行和市场治理中,依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中经济体凭借劳动力、能源、市场和产业优势,日益发挥积极作用。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经济主体上的新特点。
        第三,信息化和工业化互动。“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差距较大,前工业化时期的国家、工业化初级阶段的国家、工业化中期阶段的国家和工业化后期阶段的国家并存。“中国样本”的重要意义在于,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进而实现现代化跨越发展。
        第四,市场与政府结合。中国的经验证明,只要正确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就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至今,大多数项目的落地都是在市场、政府的结合中推进的。可以说,这是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在运行机制上的特点。

不是打造“后花园”

       实践中,“一带一路”倡议也凸显了许多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矛盾和问题。我们需要深化认识的是,“一带一路”以经贸交流合作为重点,但又不能将其单纯看作经贸问题。建设好“一带一路”需要两条纽带:一条是经贸纽带,这是利益纽带;另一条是文化纽带,这是人心纽带。
        “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人民,有些文化背景相近,也有一些文化背景不同。不同文化背景国家的交往不仅要以利相交,而且要以心相交。光有利益纽带,没有人心纽带,不仅是不完全的,而且是不牢靠和不可持续的。对此,我们切不可大意。
       对于我们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应当采取辩证唯物主义的分析态度。
       首先,不同的国家存在不同的思想文化是必定的,这正是各国人民互学互鉴的客观基础。我们追求的不是建设“后花园”,而是各国共同繁荣发展的“百花园”。
       其次,不同的国家之间有“不同”也有“同”,了解“不同”、关注“不同”,不是要放大“不同”,而是为了更好地“求同”。共建“一带一路”,就是要坚持求同存异、包容不同。
       再次,关键不是看有多少差异,而要看我们能不能做好工作。历史上,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是不同的,但有共同的利益,可以友好发展;有的文化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是相同的,但存在利益上的分歧,也会有矛盾。
       最后,只要以“发展”为最大公约数,用我们的真心实意把相关国家的利益和各国人民的情感结合起来,就能够顺利推进“一带一路”的共商共建共享

(原标题:共建“一带一路”,需要两条纽带。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本文为第二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上的发言稿,见报时有删节)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