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作为人类社会古已有之的一种话语传播手段,“阴谋论”一直广有市场。尽管我们所处的世界的面相是复杂多变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完全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因此,当社会出现危机或国家面临问题时,大众经常会倾向于接受那种听上去头头是道,然而实则幼稚简单的解释,阴谋论就恰好符合这一特点。而且,从社会心理层面来讲,阴谋论又为那些遭遇失意或逆境的人们,提供了宣泄愤懑情绪的阀门和掩饰自身问题的借口,因而很容易俘获人心。另外,有些精英人群也把“阴谋论”作为煽动民意和操纵舆论的工具,或对其加以利用,或对其不闻不问,这也在客观上助推了“阴谋论”的传播。对于大众而言,理解“阴谋论”的生发机制,其意义不亚于一场思想启蒙,因为这关乎整个社会的生态和前途,连带着也就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
阴谋以及阴谋论是人们经常提及的话题。在现实社会生活中,阴谋是存在的,但用阴谋论来解释社会现象和社会进程,在多数情况下则是不成立的。
何为阴谋论?
所谓阴谋论,如阴谋论者所认为的那样:某些社会现象、社会进程是为背后的一个“阴谋”所控制的,即某个小集团制造的特色机制影响甚至控制了大的社会进程。
一般来说,阴谋论有两个特征:首先,社会是被某些秘而不宣的因素所控制的。社会科学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主流解释,而阴谋论则认为社会现象背后存在着不为人知的秘而不宣的力量和机制,它们并不为现代社会科学所认识并决定着社会进程。
换言之,阴谋论往往对社会科学通行理论或观点不以为然,喜欢标新立异。
其次,阴谋论实际上是在强调单一机制对社会系统的控制。以在欧洲曾一度十分流行的反犹主义为例,“二战”前德国纳粹党人认为,世界的不平等、不公正现象是犹太人造成的,一个犹太人的小集团控制了整个世界。因此,他们提出要消灭这个种族,从根本上消除世界的灾难。这是一种十分典型的阴谋论。
阴谋论何以长盛不衰?
反犹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思潮,都已经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但即使这样,阴谋论总是长盛不衰的。这种社会现象,可以从认知规律和社会心理两个角度来理解。
从认知角度看,阴谋论总是倾向于将复杂事物进行简单化的解释,只要是事物超出了人们已有的认知范围,就可以一言以蔽之“阴谋”,用阴谋来解释一切认识不了或令人困惑的现象。世界复杂多变,重大的社会现象与历史进程背后的原因通常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但问题人群中的大多数人是不具备专门知识和科学思维能力的,一个简单的、单一性的解释是最容易让他们接受和“理解”的。不幸的是,还有一个规律,即在各种简单化的解释中那个最简单的解释,往往是最容易被接受和最受欢迎的。所以,当有人说他能让人们“把吃出来的病再吃回去”的时候,很多人便趋之若鹜了。
所谓的科学思维,主要是指人群中少部分人所具有的那种认识事物潜在前提的认知倾向和能力,也就是俗话说的“有脑子”。而阴谋论之所以流行,其认知方面的关键因素要人为地设置一个前提,一旦人们接受这个前提,进入其预设逻辑,就会被其中环环相扣的推论所俘虏。
阴谋论总是封闭性的循环论证,无论对其前提和细节都不能反诘和追问。一旦进入阴谋论设定的逻辑体系,一切都顺理成章。但是,阴谋论之所以不正确往往是因为其逻辑前提是片面的或不正确的,它为论证其目的而舍去了其他相关因素与前提,把认识狭窄化、筒视化。而这又正好符合了大众认知特性,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的人的认知特点正是不容易意识到每个事物都包含的潜在前提。
现代选举运动,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这种大众认知心理现象的产物。选举,一人一票,从理论上说是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现代选举运动了。现代的选举运动是建立在个人的意志和表达是可以操纵的前提上的。
如果真的是个人意志的自由表达,而公众意识又是不能被影响的,个人行为是不能被控制的,那么现代选举中巨大的资金投入、大规模的竞选运动岂不是在浪费?现代选举本质上是一种政治营销,和商业营销的原理是一样的,就是把“产品”推销给“消费者”。而之所以可以“推销”,就是因为只要手段得当,超过受众的阈值,受众就必然接受。根据西方政治心理学的研究,一般认为具有独立判断能力、行为不易受到外来影响的选民不会超过全体选民的四分之一。
因为多数人不具备科学思维能力,大众易于接受简单化的认识,所以阴谋论将会永远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