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新型港口
2019年06月04日  |  来源:《环球》杂志  |  阅读量:4069

空无一人的码头,只余机器轰鸣工作,这不再是天方夜谭,人工智能、5G等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现实。

在青岛港,无人驾驶跨运车及无人驾驶集卡车队循环往来,超车换道、装箱卸货、多车协同等作业流畅链接。从2017年12月的39.6标准箱/小时到2018年10月的44.79标准箱/小时的平均作业效率,青岛自动化码头一期运行效率屡破纪录。

这些无人驾驶车将在全球更多港口作业。上海振华重工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前推出针对自动化码头业务的一站式解决方案,除了青岛港,多哈新港、韩国釜山新港等多个港口与之牵手。

如今,全球港口行业发展面临诸多内外挑战——经济和港口业务增速放缓、船舶大型化及班轮公司联盟趋势渐强、环境保护与安全问题凸显……在此背景下,变革与创新成为世界各港口的选择,不同的转型探索也在全球港口不断上演。

打造智慧港口

“当前港口不仅是基础硬件之争,更是港口供应链和物流服务等软实力之争,软实力建设需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上海振华重工副总裁张健说,“通过软硬件完美结合,优化提升港口的基础设施和管理模式,实现港口的功能创新、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使其真正具备‘智慧’的能力。这已成为各港口提高自身竞争力、抓住发展机遇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港口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在中国,厦门远海、青岛前湾、上海洋山四期3个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已建成投产。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说:“中国港口呈专业化、大型化、深水化趋势,尤其是智慧港口建设正在加快。”放眼全球,荷兰鹿特丹港、德国汉堡港等港口自动化集装箱码头日臻成熟。

智慧港口建设过程中,不乏互联网科技企业的身影。马来西亚巴生港务局局长苏巴马廉介绍,在巴生港自由贸易区的跨境电商业务上,已经和阿里巴巴合作并向其学习经验。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港口数字化转型专家李克武介绍,华为专门成立港口水运拓展部,与新加坡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都有合作。2017年以来,华为与广州港集团合作探索智慧港口,2019年5月与之签署大湾区5G港口创新中心战略合作协议,重点突破5G在港口陆地和海域等特殊场景的覆盖技术,实现港口遇险报警、辅助航行、智能理货等业务运用。

“数字化转型本质上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下,港口生产作业、管理模式和商业模式的一次深度变革和重构。”李克武说,“我们认为,未来港口应该是一个便捷、安全、智能、开放、共享的智慧港口生态圈。”

与此同时,行业内对港口自动化存在的问题也保有清醒认识。青岛港集团总工程师张连钢说,在土建规划建设、成像控制、设备制造等方面,目前缺乏针对自动化码头的统一标准规范,在维护IT系统开发与测试等环节面临安全性、稳定性等挑战。

“我们原计划2021年实现自动化,但出于技术和系统最优化考虑,推迟到了2025年。”韩国釜山港湾公社社长南奇灿说,“但自动化码头建设势在必行,这是极大限度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方式。”

加强港航合作

既是航运公司又是码头运营商的中国远洋海运集团与上海国际港务集团联合,在2018年7月收购东方海外国际有限公司。这是少见的港口企业投资海洋联盟班轮公司。

从航运和港口这两个产业链关键点上出发,行业服务模式不断创新,港航合作正从港到港运输向全程供应链解决方案转变,从存量资源合作向开发新市场转变。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副总经理俞曾港介绍说,“国际航运正通过模式变革、技术创新推动国际贸易发展,特别是通过港航合作,打造航运、港口、仓储、物流、内陆运输等节点的一体化,提升综合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催生新的贸易路径,促进全球经济贸易增长。”

近年来,中国远洋海运在收购的7个海外码头项目中的4个控股比例超过50%。“资本层面上,港航股权合作会是未来的趋势,为产业链延伸和提高综合物流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俞曾港说。

这只是全球港航业深度合作的一个缩影。截至2018年年底,中国参与了34个国家和地区的42个港口的建设经营。

“中国将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继续推进与‘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港航基础设施领域的深度合作,构筑双方海上互联互通网络,开拓港口、海运物流和临港产业等领域合作。”陈英明说。

马士基集装箱码头公司亚洲区首席执行官施敏夫看好此中机遇,他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港口商业模式发展带来更多贸易增长点,马士基将会与更多港口、航运公司合作。

业务的延伸也为港口发展带来新的增长点。在比利时安特卫普港口,有超过1000家公司在进行基础设施的投资,如仓库、物流等的建设与运营。安特卫普港相关负责人卢克·亚诺思说,包括港口业务培训在内,他们开始了很多定制化服务的尝试。

安永全球副主席肖恩·克劳福德认为,跨行业的密切合作能更好地重塑全球的贸易状况,这其中包括了出口方、进口方、港口、海关、银行、保险公司、航运代理人、航运公司等各利益相关方。安永也正与科技公司开发新的海事保险,提高到港预测以减少成本。

在德国汉堡港务局首席执行官延斯·迈耶看来,新一轮的合作中,独立角色变得越来越少,可能越来越多的机构扮演着多重角色,致力于持续提高港口的各种服务。

促进绿色融合

空气质量、能源消耗、噪音等问题,已逐渐成为港口城市居民日益关心的问题。如何节能减排,是社会公认的重要议题。

在此背景下,各港口开始致力于绿色安全发展。亚太港口服务组织秘书处主任于秀娟介绍,新加坡港推出绿船计划,通过吨位税、登记费的减免等手段提倡节能型船只应用;温哥华港口出台了减少船只噪声的相关倡议计划;加利福尼亚州立法规定船只离岸能源的使用。

在中国,“绿色发展理念已成为共识。既要装卸生产,又要碧水蓝天。早在上世纪80年代,港口行业就提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如今,绿色发展已成为港口共识。”陈英明说。比如2017年全面完工的秦皇岛港煤炭堆场防风网工程,总长度近万米的防风网有效降低了煤炭堆场起尘量。

“许多人可能觉得可持续性只是体现在环境方面,其实它包含了更多更广的层面,包括安全、经济发展多元化,甚至是性别平等等。”安特卫普港务局社会责任领域负责人艾瑞克·德克说。

尤其在港口与城市融合发展方面,港口需要妥善处理民生等问题。仅2018年,就有300多万游客参观了洛杉矶港滨水区。洛杉矶港市场营销总监艾瑞克·卡利斯介绍,他们计划10年投入6亿美元公共投资,让当地社区通过港口受益,比如在港口附近建设公园,还有供居民散步的海滨栈道等。“除了基础设施、娱乐设施,我们希望不断吸引私人投资者来建立相关地产项目。”

在肯尼亚的蒙巴萨港,通过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交建)主导的蒙内铁路-内马铁路建设,蒙巴萨港与蒙巴萨经济特区、内罗毕旱港与内陆多式联运中心两个区块被连接,当地基础设施的全产业链开发就此开启。

这是中交建有关港口发展“笑脸模式”的典型代表。左眼象征海港、产业、城市,右眼代表旱港、物流园、城市,貌似嘴巴的“中交曲线”作为连接。

“项目形成以海港或旱港为支点的产业集聚、城市支撑的特色布局。”中交建副总裁兼总工程师孙子宇说,“‘笑脸模式’是以‘利益共同体、生命共同体’为基础的经营创新,是从单一产品到产业链、价值链,再到价值网络体系的商业模式升级。”

目前,中交集团在“一带一路”沿线修建公路超过1万公里、铁路超过3500公里、桥梁180座、深水泊位132个,提供集装箱桥吊762台,推进建设产业园区20多个。一批连心桥、致富路、发展港、幸福城正在不断使沿线人民收获效益与快乐。

(本文来源:2019年5月29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11期。作者:《环球》杂志记者/丁乐。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