鞠建东:2060年中国GDP或将达到美国的2倍,中美之间必有一战吗?
2020年08月14日  |  来源:人大重阳  |  阅读量:15771

研究中美关系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如何评价中美关系;二是评价中美关系要有一个标准,即长期增长决定中美两国和世界的未来;三是中美关系的五个阶段;四是大国竞争的六个领域;五是当前中美竞争的核心领域,科技、金融和全球治理。

中美关系是结构性的,既有互利互惠的部分,也有竞争对抗的部分。我们在媒体上最近看到有竞争有对抗的部分,比如大家比较关心的大使馆的撤馆,南海军事摩擦等。互利互惠的部分是在中美两国大家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分。比如,中美在农业、能源等部门的贸易。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中美关系既是结构性的,是复杂的。不能因为有对抗部分就忘记了互利互惠的部分,也不能因为有互利互惠的部分,忘记了我们同时有竞争和对抗的部分。

虽然中美是世界两大国家,但是世界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出亚洲、北美、欧盟三足鼎立的结构。中国GDP占世界16%,美国GDP占世界24%。除了中美两国之外全球还有60%。所以,中美两国的关系是对抗还是合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占世界GDP60%的其他国家和地区,是在中美之间选边站还是保持相对独立性。比较典型的例子是新加坡,美国要求新加坡选边站,新加坡明确的说,新加坡可能在安全方面依赖于美国,经济方面深度依赖中国,新加坡没有办法选边站。世界其他地区会按照世界其他地区国家的利益进行选择,所以我们需要理解中美关系有这样两个结构性。

怎么评价中美关系,不同的利益集团会给出不同的看法,不同要素、不同行业的利益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中国是一个劳动力丰裕的大国,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中国的劳动力是受益的,美国的劳动力尤其制造业的工人是受损的。所以,中国的制造业的工人和美国制造业工人对于全球化、对于中美的贸易的看法就会不同。

此外,全球化里面美国的资本、跨国企业是获益的。跨国企业在全球布局,跨国企业的利润不断的提高,以苹果公司、特斯拉公司为例,无论中美关系有多么紧张,特斯拉还在中国建厂、苹果的装配线也还在中国,而中国的资本有可能受损。两个国家不同的进出口行业,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也会不一样,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部门会获益,美国具有竞争比较优势的部门也会获益,两国具有比较劣势的部门会受损。而不同地区也有差别,中国出口密集型的地区会获益,进口密集型的地区有可能受损;美国同理,出口密集型的地区会获益,进口密集型的部门也会受损。所以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美国,不同的利益集团对于中美关系有不同的评价和看法是正常的,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短期、长期影响不一样。短期影响了股市,短期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短期利益。对美国来说政治上最主要的是美国大选,特朗普现在最重要的事情是“选战”。美国11月份大选,为了选战在美国特朗普为代表的共和党、民主党的代表拜登,他们的利益完全不同。如果出现利益对抗和利益争吵,在很多情况下拜登所代表的民主党,特朗普所代表的共和党,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很激烈,很对抗。长期要看国家利益。所以,在中美关系领域,我们听到不同的声音,每个阶段有不同的矛盾,这些都是正常的。

从学术的角度进行理性分析,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长期利益和国家利益,我们应该从国家的长期利益的角度来判断中美关系。我讨论的框架视角,第一个最重要的框架是长期增长框架。这是一张大图,通过这张大图,我们以长期增长的框架来解释一下怎么去判断输赢,怎么去判断中美争端的未来。

上图里横轴是时间,从1978年到2060年,总共是大约80年的时间,前四十年后四十年。前四十年是从1978到2018年,2018年中美贸易争端爆发了。从2018年往后再推40年,大概到2060年左右。纵轴是中美和世界全球的GDP,就是经济总量。我们先去看历史,从1978年到2018年的历史来看,1978到2018年是所谓的黄金增长四十年,这样一个黄金增长的四十年,红线代表中国,中国在1978到2018年增长平均9.5%,这是中国红线。美国从1978年到2018年平均增长2.5%左右,世界从1978年到2018年平均增长4.3%左右,这是黄金增长的四十年。未来中美两国利益,全球利益决定于长期增长。我们去判断预测未来四十年到底会怎么增长,需要首先去问一问,过去四十年的增长是怎么来的。过去四十年增长主要是两大动力,一是创新,二是全球化。创新和全球化是两个轮子,全球化代表的是市场规模,你有了创新之后产品要卖出去,卖出去全球化就拓展了产品市场的规模,所以有了创新,有了全球化,有了市场的规模。产品卖出去之后获得利润,利润之后再来反馈给创新,形成一个良性循环。

1 2 3 4 5 6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