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际香:俄罗斯工业化二百年:回顾与展望
2021年11月30日  |  来源:国际研究学部  |  阅读量:23763

从彼得大帝时期开始,执着于地缘安全、以“第三罗马帝国”自居的俄罗斯始终走在追逐强国梦想的道路之上。在人类近三百年工业化进程的宏大叙事下,俄罗斯经历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追赶者、第二次工业革命赶超者、第三次工业革命领先者及至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探索者的角色转换。强国梦想牵引下的俄罗斯工业化之路成为人类工业化历史长河中浓墨重彩的篇章。本文将俄罗斯近200年的工业化历程纳入资金、技术、劳动力三个维度和政府与市场、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两对关系的分析框架之内,系统梳理其在历次工业革命中的成败得失,以史为鉴,撷实作据,力图对其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的“新工业化”探索进行研判。

一、沙俄时期的工业化:第一次工业革命追赶者

18世纪60年代,英国发起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启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革。半个多世纪后的19世纪30年代,沙俄才追随西方步伐开始其第一次工业革命。然而,彼时的俄国尚处于封建农奴制之下,农奴被束缚于土地之上进行强迫劳动,一方面阻滞技术进步,妨碍劳动力市场形成,成为工业革命发展的巨大绊脚石;另一方面农奴频繁发动反对地主的起义,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对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破坏。1855-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沙俄战败告终,强烈的挫败感使废除封建农奴制、解放生产力的呼声高涨。为此,沙俄政府于1861启动“自上而下”的农奴制改革。农奴制改革成为俄国近代史的转折点,是俄国走向资本主义道路的开端。农奴制改革释放的自由劳动力和向农奴索要的巨额赎金、因自然经济瓦解而扩大的国内市场,加之已初步形成的城市商业银行网,为俄国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大工业加速转型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金与市场支持。

19世纪90年代维特成为财政大臣,开启了以国家为主导、从重工业着手快速追赶的工业化道路。维特时期的工业化取得巨大成效。20世纪初,沙俄已跻身世界五大工业强国之列。维特时期快速工业化模式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陷入了后发国家工业化特有的“三重”困境。其一是国家主导与市场之间的矛盾;其二是工业化原始积累与兼顾农民生存的矛盾;其三是充分利用外资与维护本国经济安全的矛盾。1900年沙俄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债务国,维特的工业化道路招致民怨鼎沸。之后日俄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二月革命、十月革命相继发生,俄国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断。

二、苏联时期的工业化:第二次工业革命赶超者与第三次工业革命领先者

尽管沙俄时期经历了80余年的工业化,但到十月革命胜利之初,苏维埃政权继承的依然是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在平息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后,迅速走上重工业化,特别是军事工业化道路。苏联工业化模式的形成基于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基于苏联领导人对苏联实力和所处国际环境的判断;二是源自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历史传承;三是意识形态驱使。

从1928年起苏联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第三个五年计划1941年因纳粹德国入侵而被迫中断。至此,苏联基本建成以重工业为基础、部门齐全的工业体系,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苏联超高速工业化是在战争威胁下,依靠行政力量集中全力推进的结果。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依靠国营企业利润、高额农业税、压低国民消费、大量吸收外资四个渠道筹集。在技术装备上,与成功利用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转移与扩散机会不无关系。在技术人才上,通过扩大高校招生、开办红色专家班和红色厂长班培育专门人才,同时向国外派遣留学生和实习生学习先进技术。此外,大量聘请外国专家和技术人员。在体制机制上,主要靠高度集中的行政命令体制、政治动员、激发民众爱国情怀与政治热情推动经济运行。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式来临。在科技发展大势的把握上和新兴产业的打造上,苏联走在了潮头。20世纪50年代苏联提出“把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结合起来”,实行举国体制,推动自主创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促进科技发展。技术进步推动下,苏联的钢铁、冶金、化学、机器制造、汽车制造、船舶制造业等传统产业部门通过技术更新与改建扩建,发展迅猛;核工业、航天工业、飞机制造业、无线电工业、仪表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也得以快速发展,形成了强大而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发展成就斐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苏联工业增速逐渐放缓,指令性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一是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特别是军事工业,造成经济结构长期严重失衡;二是粗放式发展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三是产学研链条衔接不畅,产业化滞后;四是在电子信息技术上走了弯路;五是民众获得感不彰。

三、 俄罗斯时期:从“去工业化”到“新工业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探索者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开始了被动的“去工业化”进程。发达国家的“去工业化”是跨国公司基于比较优势在全球配置资源的结果,是市场的主动选择。俄罗斯的“去工业化”则是苏联时期结构性危机和系统性危机的延续,是对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造成的产业链供应链断裂、转型危机、资源依赖、地缘政治危机等被动适应的结果。

为加快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俄罗斯开始了“新工业化”的探索与实践。“新工业化”的探索与实践分为三个阶段:创新导向的“新工业化”战略逐渐形成阶段(2008-2013年)、侧重进口替代的“新工业化”实践阶段(2014-2018)、面向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工业化”探索阶段(2018年-至今)。2018年进入普京第四个总统任期,“新工业化”的着力点向更加注重科技支撑、数字技术赋能、综合规划制造业发展转变。

四、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新工业化”前景:道阻且长

从前三次工业革命中的俄罗斯工业化发展进程看,其遵循的基本逻辑是:强国梦想牵引下由政府主导,以重工业为优先方向,实行追赶型发展战略。究其实质,俄罗斯各个时期的工业化理论与实践无不是在力图有效解决资金+技术+劳动力三个维度的问题,合理处理政府与市场之关系、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关系中的辗转腾挪。

当前第四次工业革命深入推进背景下,国际国内因素影响使俄罗斯的“新工业化”很大程度上不得不更多依靠自身力量同时解决资本、新型劳动力供给、技术支持和制度创新问题,面临的挑战巨大。同时必须看到,第四次工业革命虽然建基于以往工业革命的知识和系统,特别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数字技术,但其主要驱动力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和量子计算等技术,相较于前三次工业革命,第四次工业革命更加具有颠覆性,数字空间、物理空间和生物空间的深度融合成为趋势,不断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第四次工业革命一方面蕴含着巨大的技术红利和发展契机,另一方面也带来诸如“赢者通吃”抑制创新和公平竞争、“去中心化”挑战传统的国家权威和权力基础、数据广泛应用引发的隐私侵犯等问题。因此,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的俄罗斯“新工业化”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要解决如上提到的投资、人才、技术方面的问题,还必须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为“新工业化”打造良好的监管环境、推进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数字人才培育、推进核心技术研发、保障信息安全,任重道远。

(作者:高际香,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本文摘自《欧亚经济》2021年第5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