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全球蔓延与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云端学术研讨会召开
2020年04月29日  |  来源:光明网-学术频道  |  阅读量:8854

         为深入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准确研判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与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2020年4月25日,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主办,复旦大学世界经济学科、国际商务学科和经济学院世界经济学党支部协办的《疫情全球蔓延与世界经济发展新态势》云端学术研讨会召开。

  本次研讨会共计645位学者实名制报名参会,13位专家在会上发言。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院沈国兵教授主持本次学术研讨会,教育部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陈诗一教授致辞。会上,发言专家们观点精彩纷呈,现摘编刊发,以飨读者。

  疫情冲击下世界面临“长期停滞”风险

  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 权衡

  第一, 疫情可能使世界经济“长期停滞格局”进一步显现。从长期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全球整体经济状况并未完全恢复,世界经济增长经历“连续性”冲击,包括主要国家采取的非常态货币政策、逆全球化思潮流行,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问题,再到本次疫情的进一步冲击,这一系列连续性冲击事件增强“低利率-低投资-低增长-低物价”和“高债务-高风险”的持续累积效应,导致短期复苏更加困难,世界经济面临“长期停滞”的风险。

  第二, 疫情使得全球经济结构性矛盾进一步突出。近十年来世界经济的问题来源于两大结构性矛盾:一是全球供需结构性过剩,二是人口老龄化与劳动成产率低。而此次疫情可能会造成两大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加剧。疫情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冲击世界经济,造成失业和收入不平等社会问题加剧,也会带来短期劳动生产率停滞。

  第三, 疫情导致逆全球化思潮与全球化重构的可能。本轮疫情引起如自由贸易全球化、公平贸易全球化及全球不平等、发展不平衡、产业空心化等问题。全球化作为市场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和趋势是不会停止的,但是经济全球化的表现方式、内在结构、各国应对战略和产业布局可能会发生重大调整。

  第四, 疫情可能会导致世界经济的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分工发生变化。疫情会加快对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的反思,如价值链分工与水平型分工融合并存是否会出现?原有的全球的“能源中心”、“制造中心”、“消费中心”分工格局是否会继续存在?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的结构和布局是否会更趋分散化?

  第五, 疫情或会引发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目前全球化发展现状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双多边对抗和冲突因素增多;东升西降、南升北降引发的各种焦虑不安加剧。疫情进一步加速包括WTO体系在内的全球发展的规则体系发生深刻变化。

  第六, 疫情常态化发展可能会引发持续的市场恐慌并加剧市场风险和心理恐慌,特别是人员流动受阻,要素流动性趋缓等问题或将引起连锁效应。

  第七, 疫情彰显全球治理体系的紧迫性和现实困境。全球化背景下公共卫生、气候、犯罪等人类共同的问题呼吁全球完善共同治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必然会引领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创新、发展和不断完善。

  第八, 疫情再次引发对中国与世界经济关系问题的深层次思考。无疑,疫情对中国和世界经济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目前,中国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对世界经济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同时也要密切关注世界疫情蔓延对世界经济发展格局变化带来的新挑战。

  从“三驾马车”入手提振疫情期间的经济

  教育部长江学者、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 陈诗一

  目前第三产业已经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达到40%左右。此次疫情首先对消费服务业产生了影响,由于复工复产的延迟又进而对生产性服务业以及制造业带来影响。由于第二、三产业占经济总量中的比例较高,而疫情对这两个产业影响也是最大的,这也就必然导致了一季度经济出现大幅下滑。

  当前中国最大的“马车”就是内需,其对经济增长贡献达57.8%;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能够达到30%左右;外需部门近几年受贸易摩擦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相对较低,2019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只有11%,18年甚至还是负的拉动率。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疫情全球蔓延对世界经济以及全球需求的影响也许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负面,但是外贸企业对于我国吸纳就业、解决民生相关问题的贡献较大,因此国外疫情对我国经济的影响还是要高度重视。

  总体来讲,基于当前一季度的GDP只有-6.8%的增速,今年我国GDP要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后面三个季度的增长率势必要达到一个很高的增速。而要抵消掉一季度增长下滑并实现相应的增长目标,未来需要出台更多有力度的财政、货币政策。这些政策需要有改革力度,并且是针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薄弱部门进行“补短板”。由于我国不能再依靠过去单纯依靠粗放投资进行“大水漫灌”的驱动,也不能靠房地产等行业来拉动,目前是要对高质量的发展方向进行精准的投资,这对政策的力度、精准性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当前中国已经是全球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从全球产业链的角度来看,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枢纽,制造中间产品的全球贸易中约有20%来自中国。本次疫情客观加剧了产业链碎片化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对进出口依赖较高的行业面临着自我调整和转型的问题。要进行调整和转型,首先需要不断扩大经济金融的开放力度,不断提升我国外贸部门的竞争力和全球产业链的韧劲。其次,区域贸易和国内贸易应该成为多元化转型发展的方向。当前亚洲地区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如果我国将亚洲地区的区域贸易做好,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逆全球化对我国的影响。此外,我国市场巨大,国内市场需求应该成为部分外贸企业转型的方向,将对外贸易转化为国内贸易,而国内贸易的夯实也是做好对外贸易的基础。最后,服务贸易有着巨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全球产业链金融、物流等。我国原来服务贸易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技术含量低,未来如果将服务贸易做好,将极大的提升贸易部门对GDP的拉动。

  疫情下现有国际秩序难以为继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 万广华

  中国经济在中长期的发展潜力良好,但短中长期的增长仍要取决于疫情的情况、逆全球化的趋势以及宏观政策的调整。

  第一,关于国际或外部环境。本次疫情确实加剧了逆全球的进程,但逆全球化早就开始了。中国经济从全球化中获益良多,包括在创造就业、提供市场、外汇储备、转让技术、全球分工、增加投资等维度。因此不能低估本轮疫情通过加速逆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短中长期影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都取决于三个主要因素:首先是市场的力量。因为资本是逐利的,这推动了资本在全球的高效率配置,促进了增长,但也同时拉升了国家之间和国家内部的收入差距,并因此导致逆全球化。其次是政策因素,众多国家的开放政策在过去都对经济全球化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积极影响。同理,今天和疫后的政府政策举措基本肯定是逆全球化的。美国日本印度都开始变得更加保守,这个势头会蔓延至其他国家和地区;最后是最为重要的,技术更新的影响。上轮全球化得益于技术进步带来的运输通讯市场营销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但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会大大削弱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从而减少对跨国直接投资和贸易的需求。

1 2 3 4 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