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水波委员:“一带一路”急需复合型人才 建议高校“定向”培养
2019年03月05日  |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  阅读量:3700

3月2日,全国政协委员、民进天津市副主委、天津大学教授张水波告诉记者,他今年的建议与高等教育改革有关,希望推进高等教育专业和课程设计“供给侧”改革,破解“一带一路”建设高水平专业人才短缺难题,更好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在精心的顶层设计与不断完善的政策推动下,‘一带一路’倡议在过去的5年内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设施联通方面。但随着倡议的进一步纵深推进,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这是张水波去年在履职调查中的发现。

2018年,张水波对我国承担“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重任的、有代表性的29家大型国际工程集团公司进行了调研。他发现,受调研单位在列举目前面临的问题时,“具有家国情怀的熟悉基础设施国际化经营规律的专业人才供给不足”被多家单位列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他介绍,麦肯锡《应对中国隐现的人才短缺》报告显示,预计到2020年,中国将需要7.5万名具备国际经验的经理人,而目前中国仅有5000名相关人才,高层次的国际化复合型人才严重匮乏。职业社交网站领英发布《“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显示,我国企业“走出去”面临的人才挑战集中在质量上,66%的企业表示难以找到高级别人才。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建设、运营是设施联通的关键,但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大量资金、短期回报低、建设过程复杂并受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其长期的运营也会受到后续政治、经济、文化和宗教派别利益的影响,这一“投、建、营”过程十分复杂,涉及技术、经济、金融、法律、跨文化等专业知识,因此,要想建设好这些基础设施,具有国际化视野、具有家国情怀的高水平专业人才是这一工作的必要条件。

张水波认为,这些急需的专业化人才应具有爱国主义情操和国际视野,并具备外向型、开拓创的精神,且专业知识复合。

然而,现实是,一方面,我国大批高校毕业生找工作难,另一方面,我国“走出去战略”所需要的专业化人才远远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因此,作为我国培养专业人才的高等教育必须承担起这一重任。”张水波指出,但从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专业和学科设置来看,还没有完全根据我国重大战略做出及时调整,以满足上述人才培养的目标,还不能满足可持续地推动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人才数量和质量上的需求。

就此,张水波认为,在新时代下,高等教育也需要进行“供给侧”改革,并提出了6条具体建议:

一是改进相关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修改课程设置,增加“一带一路”建设所需要专业知识。涉及的相关专业包括:路桥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储运工程、海洋工程、工程管理、市政工程、港口工程、水电工程等,在此类工科专业中增加一些通识经济管理和跨文化课程,并强化英文教学;在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金融、法律等专业中,增加基础设施投融资、建设和运营方面的课程。

二是在现有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中,鼓励和引导高校开设如“‘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融资、工程管理与基础设施运营”等具有学科交叉性质的专业方向。

三是在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专业下,设置“‘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二级学科,培养高级管理和研究人才。

四是在具备条件的高校,增设“全球工程经营”或“‘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经营”本科专业。并聘请长期从事国际工程一线管理的资深业界人士担任讲课老师,弥补学校老师的实践知识不足。在办学方式上,高校可以与我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央企等合作,采用3+1联合培养方式,从而快速为企业培养针对性强的专业人才。

五是还有约11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官方和通用语言我国高校尚未开设课程,小语种人才存量明显不足,建议根据“一带一路”国家使用的语言情况,适当增设相关小语种本科专业。

六是出台政策,鼓励高校为企业开展“‘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管理”高端培训,尽快帮助企业解决当前难题。

在张水波看来,“一带一路”倡议目前已从“大写意”转入“工笔画”,只有培养出“一带一路”建设急需的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才能支持“一带一路”倡议更好的可持续的发展,才能画出“一带一路”通向更加美好明天的蓝图。

(原标题:“一带一路”急需复合型人才 张水波委员建议高校“定向”培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