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相近,心相通——“一带一路”视域下中老旅游合作的新变化与新思考
2018年03月19日  |  来源:复旦大学国务学院  |  阅读量:5910

2018年1月17至23日,借着第三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治理与发展青年创新设计大赛(YICMG)选址老挝的机会,“民相近、心相通”调研小组四人一行——来自15级行政管理专业的侯晓雯、郭于晴和吴勇斌(老挝籍留学生)以及15级国际政治专业的周凯,前往老挝国具有代表性的首都万象城、具有世界知名度且已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琅勃拉邦省以及具有田园风光却鲜有游客的万荣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

调研小组首先来到老挝首都万象,走访了老挝的塔銮寺、位于市中心的仿法式建筑老挝“凯旋门”,同时还留意到诸多的中国元素充满着万象的大街小巷。作为老挝最重要的对外窗口,万象诉说着近代法国殖民的遗留因素与当代中老合作的诸多成果,表达着小乘佛教影响下当地人民平和、安逸的生活状态。

1

老挝万象的塔銮寺

2
万象一瞥中的中国元素

随后,调研小组乘车前往世界知名的旅游景区琅勃拉邦。在万象汽车站,车站工作人员介绍,前往琅勃拉邦的路径只有一条蜿蜒曲折的盘山公路,这条公路也是在几年才修建完成。调研小组发现,万象也有直达中国云南昆明、景洪的汽车路线,这也为中老之间的人员流动与旅游合作提供了便利。

3
万象汽车站的列车时刻、价目牌

4
琅勃拉邦旅游景点的分布图

在琅勃拉邦,调研小组探访了位于孟概村、占地15公顷的水牛牧场。自2016年7月18日成立以来,这是老挝国内第一家水牛牧场,目前已经从琅勃拉邦本地农民手中租借了200头水牛进行生产工作。牧场除了生产水牛奶以及相关奶制品外,还向游客提供牧场体验项目,这一牧场明显具有农业旅游地的特点。牧场主人苏西表示,牧场与当地政府与农民达成协议,农民将自家水牛租借给牧场,牧场则通过技术手段为水牛提供疾病防疫以及安全生育条件的保障。

5
小组成员、苏西以及水牛的合影

接下来,调研小组前往老挝万荣,领略到了当地极具本土特色的旅游资源:原生态(nature)以及慢节奏生活(peace)所带来的新鲜感。前者可以说是其自然特色,而后者则更彰显人文特征,二者相映成趣,构成了老挝旅游业目前的两大吸引核心。

6
万荣慢节奏的生活

最后,调研小组回到万象,约访了老挝计划司副司长(发改委副主任)、制定老挝绿色发展计划主任Sisavanh Didaravong(迪达拉翁·西沙望)。迪达拉翁副司长表示,目前老挝的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于均衡发展与扶贫工作,其中均衡发展在于区域间均衡以及不同产业之间的协同,而扶贫工作则致力于实现贫困地区群体的致富,农业旅游却不失为助力于这两大目标实现的一个手段。她还指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11月份的访问期间签署了《中老联合声明》,更为中老的经济合作奠定了政策基础。

7
小组成员和迪达拉翁副司长的合影

通过对老挝三省的走访以及相关人员的访谈,调研小组了解了中老合作大布局中存在的症结,其呈现出合作面不断扩大、合作深度不断加深但体制仍不健全、监管约束不充分的特点。基于老挝目前在绿色发展与解决贫困问题方面的重点需求,调研小组认为老挝政府可以通过发挥其原生态自然景观、慢节奏人文生活的特色,在当地特色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延长其价值链,开发农业旅游项目,以促进贫困人口增收、提高环境保护红利。


撰文 | 周凯
摄影 | 周凯、吴勇斌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