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鲁慧:超越同盟政治的新型国际关系
2022年08月11日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  阅读量:3394

冷战结束以来,美国不断推行以全球军事联盟为核心的同盟政治体系,把盟国的安全利益凌驾于其他国家安全利益之上,将所谓的“民主价值观”视为共同的政治基础,造成了国际社会的对立与分裂。相反,作为新时代发展对外关系的中国方案,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新型国际关系的提出,摒弃了大国崛起零和博弈的传统思维,走出了国与国交往的新路,探索着国际发展合作的新模式。

同盟政治打破地区安全平衡

依靠政治、经济、军事技术合作及海外军事基地建立,美国获取了巨大经济利益、政治资本以及全球领导地位,并建立起以其霸权为核心的同盟体系。这种同盟体系设定了共同的假想敌目标,具有强烈的排他性,支撑着美国的全球对外战略。尤其在涉及自身安全和战略利益的亚太地区,美国不断保持军事前沿的存在,密切与同盟的军事合作,推动同盟体系朝着政治化方向发展,严重影响了地区安全与平衡。

首先,美国持续强化同盟合作基础,逐步加强多边同盟战略合作。近年来,美国在东亚地区精心布局,以2022年北约峰会为契机,助推美日韩三国首脑会谈。其根本意图是希望协调三国立场,把美日、美韩两个双边军事同盟整合为美日韩多边军事同盟,实施以美国为核心的三国军事防务合作。美国不仅推进着北约“亚太化”和亚太“北约化”,而且谋求对中国的战略牵制和战略制衡。拜登政府通过进一步实现对盟友责任和义务的履行,提升对盟友的承诺力度,支持盟友持续制造周边安全困境。

其次,美国不断扩大联盟防区及持久性联盟体系,巩固其在亚太同盟中的领导地位。通过制造、放任或人为挑唆地区紧张局势,加强军备竞赛与军事合作,承诺为盟友在东亚地区提供安全保护等方式,美国实现了盟友对其安全依赖的上升。正是借助盟友对美国在亚太地区整体战略的依附与配合,美国开始不断牵制地区其他国家发展,这构成了其推行东亚战略的基本路径,并为拜登政府深化东亚战略重点打造抓手。

最后,以美国为主导的东北亚同盟体系逐步呈现“阵营化”“集团化”发展趋向。随着地区局势的紧张、升级,东北亚地缘政治格局正逐步向“议题导向”的同盟关系转换,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美国东北亚同盟体系开始走向“阵营化”。2022年6月,日韩两国共同参与了美国主导的环太平洋军事演习,三国还在情报共享、指挥协调、联合训练等方面加强合作。一方面,这说明美日韩三国具备了军事联盟所需的基本要素,已进入实质性军事合作阶段。另一方面,也意味着在美国的积极运筹下,亚太同盟体系由双边联盟走向多边联盟,逐步形成了以美国与盟国为基础的联盟“阵营化”趋向,标志着东亚地区近年来同盟政治发展的新态势。

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何以可能

环顾历史上大国的崛起,维护国际政治秩序的基础在于一个核心规则,即通过实力和力量的平衡,制约、规避人类之间的战争。当今时代,我们有必要思考构建什么样的国际关系和国际秩序,才能有效维护世界和平、稳定及繁荣;塑造什么样的国际体系才能有效维护《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

从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看,国际关系理论的解释体系由西方学术界主导,世界发展的话语体系也由西方思维引领。然而,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解释力式微。随着新兴国家的发展,其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提升的同时,也为全球治理变革带来新的方向和希望。诸如崛起国必然挑战守成国的权力、现存大国必然要应对挑战、战争成为最终不可避免的结局等“修昔底德陷阱式”言论的局限不断凸显。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了全球政治生态环境的变革调整,新兴国家与守成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不断组合重建,世界主要国家制度道路之争、国际秩序之辩、转型之艰都表明我们正处于国际形势发展的不确定时期。其中,全球主要大国的对外战略决定了大国关系的再平衡,大国关系转型不可避免。在冲突与合作之间,在零和与共赢之间,在遏制与互信之间,无论在理论还是实践领域都在呼唤大国作出正确选择。

作为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新理念、新愿景,中国提出了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新中国外交优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打造出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新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条件,不仅符合《联合国宪章》关于主权平等、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成国际合作等宗旨和原则,而且契合当今时代发展的潮流。

推动新型国际关系持续发展

从理念与实践的视角考察,可在以下层面持续推动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

第一,中国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与传统大国崛起过程中追求的国际关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政治理念。新型国际关系内涵深刻、根基深厚、体系丰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理念,构成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根基与渊源;“合作共赢”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内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打造新型国际关系的发展方向。伴随中国对外关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新型国际关系深刻影响着21世纪国际秩序的调整。

第二,新型国际关系的实质,是把合作共赢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核心与立足点。后冷战时代,东亚地缘政治现实中存在两种维护地区安全的思路:一是与大国联盟寻求安全保障,其后果是各国彼此存有戒心和防范。二是中国倡导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合作共赢为理念谋求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综合安全与可持续安全。新型国际关系不提倡以损害乃至牺牲他国安全利益的方式谋求自身和联盟体系的绝对安全,走的是世界各国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使各国人民共享尊严公平、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这超越了传统国际关系中要么选择联盟、要么选择对抗的二元对立世界观,强调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新模式。以合作取代对抗、以互利取代博弈、以共赢取代零和,摒弃了冷战时期零和博弈及赢者通吃得天下的老路。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是一个对话协商的国际关系民主化过程,也是共同制定全球治理规则及规范的行为过程。

第三,新型国际关系以坚实及厚重的理念作为支撑。大国崛起意味着力量,力量则蕴含有本国自身的文化基因。不同于传统大国崛起的发展逻辑,中国提倡的新型国际关系包含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念。在对外交往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睦邻友好、和平交往、协和万邦的悠久历史文化传统,对和平的向往、和谐的倡导及和睦的追求已沉淀、凝聚于中华民族的血脉中,并深深植根于当代中国对外关系建设过程中。追本溯源可以看到,新型国际关系中提倡的和平发展、合作安全与合作共赢,凝聚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合”观念,是和谐包容的精髓所在。此外,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对外关系建设中“和平共处”“和平发展”及“和平崛起”的主题,同样说明了以“和”为主线的中国外交政策主张,这是一以贯之的基本逻辑。以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为导向的新型国际关系建设,体现了中国同各国同呼吸、共命运的世界情怀和大国担当,顺应了国际社会的共同愿望,为国际社会扩大交流合作、避免冲突对抗注入强劲动力。

自民族国家产生以来,国际政治与国际关系的主题始终离不开对国家间相处之道和国家间关系准则的探索,但人类仍然没有摆脱军备竞赛和同盟对抗的制约,并最终为之付出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灾难性代价。每一阶段国际体系的建立,必然会打上鲜明的时代烙印,也必将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创新、完善。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中国方案,是对同盟政治的超越,是发展当代国家间关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国际关系民主化过程中不可逆转的趋势。

(本文作者系山东大学亚太研究所所长、教授杨鲁慧。)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