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握手50年: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2022年02月24日  |  来源:参考消息  |  阅读量:3360

50年前,1972年2月,时任美国总统的理查德·尼克松访华,开启中美“破冰”之旅,2月28日《中美联合公报》发表。这份被称为《上海公报》的历史性文件,成为此后中美关系的基石。

抚今追昔,中美两国有识之士认为,过去50年,中美关系恢复和发展造福了两国和世界。《上海公报》发表以来的50年历史,充满了经验和智慧,遵循公报原则和精神,将促进中美建设性管控分歧,探索未来和平共处之道。

正如这样一则比喻,中美两国是两艘在大海中航行的巨轮,要把稳舵,使两艘巨轮迎着风浪共同前行。

50年前接待尼克松夫妇用餐的锦江饭店老员工何招法重返锦江追忆往事(许晓青 摄)

“破冰”的政治智慧

今年85岁的老接待员何招法,至今还记得50年前与同事迎接美国总统尼克松的“特别之举”———为了表示中方的诚意,当时所有参加尼克松访华的美方工作人员在入住上海锦江饭店后,都可以定时喝到温暖的中国茶。在《上海公报》中,美方称赞中方的接待是“有礼貌的款待”。

当时中华人民共和国与美利坚合众国分属于东西方迥然对立的阵营。50年过去,锦江饭店和其院落中的锦江小礼堂依然铭记着中美“破冰”的政治智慧。

本周三,何招法在后辈搀扶下,重返尼克松总统夫妇50年前下榻的上海锦江饭店贵宾楼总统套房,追忆当时服务细节。套房的内部结构及阳台,仍保留了50年前的大致格局。磋商并发表《上海公报》的锦江小礼堂,与贵宾楼毗邻,小礼堂历经重建,仍在一楼保留了当年的风貌照片和建筑模型。

“尽管中美两国社会制度不同,中美两国人民是友好的。”何招法回忆当时锦江饭店接待团队中有一名理发员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这也是大家的心声。

公报说,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侵犯别国、不干涉别国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

“《上海公报》发表时,作为一个在美国长大的青少年,当时我对中国的了解十分有限。”前不久获得上海市荣誉市民称号的上海纽约大学常务副校长、国际知名学者杰弗里·雷蒙说。

他回忆,是乒乓和熊猫,让很多美国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有了好印象。1972年4月,中国乒乓球代表团访问美国。“我非常喜欢打乒乓,父亲带我去观看了这些了不起的选手们的表现,这一切打动了我,对我来说十分重要。”他说。

雷蒙认为,50年前两国“破冰”的关键在于中美双方都意识到———到了历史性的节点,必须重启关系,重建互信。

过去10多年,雷蒙大部分时间生活在中国上海,他为中美合办的上海纽约大学付出大量心血。他认为,两国的高等教育合作也是符合1972年《上海公报》内容和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雷蒙说,在半个世纪前,中美持续的交往,比如民间互访、学生到对方国家上大学、普通人在对方国家长久居住,这些都是不能想象的事情。

从开放到做大“蛋糕”

《上海公报》称,双方同意,扩大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是可取的。为此目的,他们就科学、技术、文化、体育和新闻等方面的具体领域进行了讨论,在这些领域中进行人民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将会是互相有利的。双方各自承诺对进一步发展这种联系和交流提供便利。

公报发表不久,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接到了“重返中国”的邀请,1972年5月至6月,他和夫人到访北京、延安等地。他曾撰文感慨:尼克松到访中国,看到的是务实和理智,他从华盛顿到北京的和平之旅,无疑是成功的。

50年前,少年雷蒙“收获”了乒乓和熊猫的意外惊喜,而当时还在上初中的童世骏,发现尼克松访华后不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开办了英语广播学习班,随后法语、日语等语种的学习辅导,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童没有想到,时隔多年,他担任了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20世纪70年代,对中国而言,“开放”不仅是鼓励学英语那么简单。《上海公报》提到,双方把双边贸易看作是另一个可以带来互利的领域,并一致认为平等互利的经济关系是符合两国人民的利益的。

尼克松访华后不久,总部设在明尼苏达州的跨国农产品企业嘉吉公司很快与中国大陆开展经贸业务。时隔近半个世纪,2021年11月,在上海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嘉吉公司透露,经过50年发展,企业目前有约1万名员工为中国内地市场服务。嘉吉亚太区主席施孟泽说:“嘉吉始终支持开放贸易,因为这不仅符合企业的利益,也是为了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贸易是必不可少的。”

霍尼韦尔公司也是《上海公报》所提“增进双边贸易”的践行者、受益者。霍尼韦尔中国总裁兼航空航天集团亚太区总裁林世伟说,尼克松访华时,应中国政府之邀从十大领域推荐精英企业来华推动两国双向交流并促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其中霍尼韦尔UOP公司是炼油石化领域的公司。得益于中美在经贸领域的合作交流,霍尼韦尔作为最早一批在中国发展的外资企业之一,有幸深度参与中国的经济建设,并与中国合作伙伴一起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霍尼韦尔和嘉吉在中国的发展受益于尼克松访华和中国的改革开放。近年来,它们也都参与到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一大批在华美企,无论独资或合资,都为全球防疫作出贡献。此外,这些企业还在“碳减排”方面践行了企业承诺。

2021年8月,霍尼韦尔(中国)有限公司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低碳中心在上海成立。该中心专注于研究低碳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助力中国乃至全球“碳中和”。而在施孟泽看来,中国的碳减排目标也与嘉吉的发展理念相契合。他说:“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们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上海持续见证了50年来中美经贸合作与人文交流。上海美国商会会长郑艺说,在华美资企业关注《上海公报》发表50周年纪念活动并积极参与。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历程的见证者,在华美资企业希望两国关系继续向好发展。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陈东晓认为,《上海公报》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人文、体育、科教方面的交流为双方带来的互利功能,这是当前中美关系在世界进入动荡变革时期的大背景下需要双方努力维护的重要方面。

求同存异共向未来

美国和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互为重要贸易伙伴国和重要投资来源地。中国是美国飞机、大豆、汽车、集成电路、棉花的主要出口市场。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事关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繁荣与稳定。

“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美关系的‘暂停’,在过去五年间一切都变得有些紧张。但我是个乐观主义者,我相信这个问题只是一时的,通过两国人民良好的合作我们最终能够解决它。”雷蒙对记者说。

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主任吴心伯教授认为,求同存异十分重要,“50年后,《上海公报》依然最能凸显的意义在于,在中美两个存在巨大差异性的国家间,要善于求同存异,惟其如此,两国关系才能向前发展”。

专家们还提出,当下,尽管中美关系面临巨大挑战,但努力保持双方人文、科教和经贸等领域的交流往来是防止双边“脱钩”的重要基础。如果双方在这些领域真的陷入“脱钩”,双边关系就更加无法摆脱对抗、冲突的前景。

在过去半个世纪,中美关系的改善和发展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与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吴心伯认为,展望未来50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将更加突出,世界更加需要稳定、合作的中美关系,促进地区和世界和平,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引领全球治理。

中美两艘巨轮的稳健航行,对世界如此重要。恰如50年前《上海公报》所言:“两国关系正常化不仅符合中美两国人民的利益,而且会对缓和亚洲及世界紧张局势作出贡献。”

(刊于2022年2月24日《参考消息》第8版)

分类: 全球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