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志华:历史的转折——美苏冷战的最后一根稻草
2022年01月17日  |  来源:先知书店  |  阅读量:10956

我不相信苏俄希望战争。他们所希望的是得到战争的果实,以及他们的权力和主义的无限扩张。——丘吉尔 冷战铁幕演说

▌冷战起源的经济因素——货币、金融和贸易

苏联在战争过程中的人员损失、物质损失,经济损失都非常大,想要在战后迅速恢复重建,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技术。战后的欧洲也已经千疮百孔了,只有美国没有损失,并且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发展,所以这个援助只能来自美国。苏联非常清楚这一点,但最后美苏真正的切割也是首先发生在经济上。

战时美苏的主要经济关系就是租借,所谓租借就是由美国来生产苏联、法国、英国需要的武器装备,甚至粮食、机器、设备、石油、汽车等等,生产完了以后再运到各地区。一切损耗的物资由美国承担,如果在战后这些物资还能正常使用,这些国家再把物资还给美国,或者清算以后还钱。美苏经济关系,无论从技术交流、生产还是贸易,其实都是以租借方式,包括贷款,来体现的。

比如第一次租借前,美国就承诺给斯大林10亿美元的额度,在这个范围内苏联要什么我都给你制作。以后通过4次租借协议,美国对苏联的租借总计达到了100亿美元左右和1750万吨物资。到1945年,光租借就占到苏联国民收入的16.2%,这对苏联的帮助确实非常大。战后,苏联想延续租借,延续这种贷款体制,美国战后继续给苏联物资,之后苏联还商品给美国,两个国家也就形成了一种贷款式的国际贸易关系。

▲美国向苏联运输物资的路线图

但是美国在战后就停止了这种租借形式,转为贷款和赔偿。反过来,对苏联来说,它最需要的是资金,这个资金有两个来源,其中之一是美国提供的贷款;另一个是来自德国的赔偿。但是英美吸取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教训,认为不能把赔偿金额定得过高,不然德国社会没法在战后正常运作,类似法西斯上台这样的事件又要重演了。

然而,苏联的损失实在太大,直接的物资损失达到了1500亿美元,如果没有外来的补充,苏联要怎么重建恢复呢?由于苏联的损失惨重,最后英美答应给苏联100亿,并在雅尔塔会议上确定了赔偿条件。在罗斯福去世之后,美国跟苏联成立了一个欧洲赔偿委员会来协调赔偿,但是关于赔偿的矛盾之后仍不断出现。

另一方面,还有贷款的问题,原本罗斯福在世的时候,苏美有机会就这个问题达成协议,但因为那时战争还没有结束,就没有立即提出这个问题,也就错过了在雅尔塔会议上解决贷款问题的时机。当时主要还有一个利息问题,苏联要求的0.5%利息和美国提的3%利息之间差距太大,两边的领导人也觉得这不是当务之急,贷款问题就耽误了;加上之后美国政策变化,结果贷款问题就流产了。

同时,贷款问题直接涉及到苏联是否要加入布雷顿森林体系。美国表示,如果苏联要贷款,它就必须要加入国际货币和金融组织。一旦苏联加入了国际货币和金融组织,美国就通过世界银行给你贷款;而苏联表示美国先给我贷款,我就加入这些组织,最后就在这个问题上僵持住了。

▲1944年7月开始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

美苏当时有个基本的概念——世界大战都是因为贸易冲突引起的,而贸易冲突都是因为货币紊乱引起的。所以1942年后,美国和英国都在考虑怎么通过稳定战后的货币和金融,来推动世界贸易。同时英美都认为,出于保证战后长久和平的考虑,国际经济体系必须是一体的,大家制定共同的规则、共同遵守,避免因为货币战引发贸易战,贸易战再引发军事战争,因此,苏联必须加入这个体系。

一开始,苏联明确表示,金融紊乱、大萧条、经济危机都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造成的问题,我们不会遇上这些问题。所以美国跟苏联提加入国际经济体系的要求,苏联并不理睬。

但后来在1943年的10月份的莫斯科外长会议上,苏联开始明白战后的经济合作其实是要建立一套规则、一个体系,没有这套规则,国家之间就没法实现经济合作,这也成为了苏联加入布雷顿森林会议的动力。到1943年底德黑兰会议的时候,两国提出了战后全面合作,包括政治合作和经济合作,所以斯大林也答应了罗斯福,加入国际经济体系。

在布雷顿森林会议上,包括44个国家的外长或主要的经济顾问一同来讨论国际货币金融和贸易问题。但是在此之前,需要美国、英国、苏联、中国一起发表一个联合声明。在英国没有明确表态的情况下,苏联先同意了加入国际组织,因此英国也不得不同意。

从现在俄国披露的档案看,苏联当时的诉求很简单,第一,参加国际金融货币体系,才能体现我的大国的地位。第二,苏联也有自身经济利益的考虑,只有参加了国际货币组织才能得到世界银行的贷款。

当然苏联也知道这里有风险,苏联经济体制有自己的一些特征,比如汇率是国家规定的、不受外国影响,出口进口都是国家决定的外贸垄断,禁止一般公司做进出口等。所以苏联担心,加入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会把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危险引入到苏联来。

此外,加入国际体系,还要和外国分享一些信息,比如国民生产总值、黄金储备等等,苏联也对此有顾虑。但是,等到1944年7月21号会议结束的时候,苏联还是签订了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世界银行协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我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还是美国做了更大的妥协。

首先,在美国完全接受或基本接受的苏联的要求之中,包含了最核心的基金份额的问题——也就是一个国家在基金组织资本金里头占多少份额、在组织中有多大的发言权、影响力和控制力。美国在这个问题上完全满足了苏联的要求。
原本这个份额是根据国家的国民总产值、黄金储备量、进出口贸易总额等因素计算出来的。最初苏联计算下来只有1亿多美元的份额,后来不断增加,罗斯福要求把政治标准加入考量,最后按照苏联要求达到了12亿的体量,这完全是为了照顾苏联的地位和影响。

第二个,是卢布评价的问题,也就是卢布的汇率、换汇是按照一个固定的价格来操作,还是可以让苏联来决定调整?本来苏联完全是由自己来决定卢布的汇率,但是在加入国际货币组织后就不能这样操作了。考虑到原来苏联的经济体制不同,于是美国就承诺给苏联5年来慢慢过渡调整。

第三个,就是基金会投票权的问题,保证苏联可以自然成为常务董事。这三个问题都是比较核心的问题。苏联也被迫接受了美国的两个意见。一个是黄金认缴的问题,确认要用黄金,而不是卢布来做认缴,因为黄金保证是国际组织的原则问题,所以苏联最后也同意了。第二,是提供经济信息,苏联也让步同意了。这两个要求也是建立一个国际货币金融组织所必须的。

但是,苏联的让步也埋了一个伏笔,就是苏联可以自行决定提供的信息的真实性,比如苏联黄金储备的多少完全是由它自己说了算的。美苏在新开采的黄金是否列入黄金认缴、黄金存放地、还有外汇管制等问题上,双方都做了妥协,但最关键的问题,还是银行的份额。成员国一致认为,国家在世界银行的份额应该跟在世界货币组织份额同等,基金组织的份额是12亿,你在银行也该交12亿,但是苏联觉得有点不值。

为什么?因为它在银行的本金仅仅代表它的责任,跟贷款多少没有关系,所以苏联不想多交钱。苏联要保证自己的投票权、但交给银行的份额又要尽量少。到会议最后一天,其他都谈妥了,苏联坚持只给9亿,最后美国只能召开代表团会议,说苏联这3亿的窟窿大家一起补,美国先担一半,中国担了5000万,波兰、加拿大也担了一部分,就把这3亿填上了。所以实际上还是美国做出了让步。不过,到最后时刻,莫斯科来电也接受了12亿这个方案,世界银行的资本金就多了3个亿

关于美国为什么一定要拉苏联加入组织:这问题的争论也非常大,而对布雷顿森林体系,有两种特别极端的看法,一个是说这个体系就是给苏联设计的,其设计者是苏联间谍。哈里·怀特作为整个货币基金组织和银行设计者、财政部的部长助理,是苏联间谍。

但是现在看来,虽然怀特比较倾向苏联和左翼思想,跟财政部长小亨利·摩根索、国务卿科德尔·赫尔、罗斯福总统的思想脉络比较一致,但是他还是站在美国的立场上行事的。另一个极端的看法,包括当时苏联的官方看法,说美国设计这个体系就是针对苏联的陷阱。

▲哈里·德克斯特·怀特

我们之前提到,布伦顿森林体系是构建一个战后国际经济体系,也离不开苏联的加入,然而苏联的经济体制跟美国的完全不同。但是美国方面的经济学家,甚至包括罗斯福和怀特都认为,苏联已经不是典型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而是国家资本主义或是改良的国家社会主义。

所以美国认为苏联有可能接受经济改造,让他们在国际组织中共存,这也和美国对苏联的经济认知息息相关。而在研究美国解密的档案后,我们可以发现布雷顿森林体系是给苏联的经济体制改革预留了空间的。

美国认为苏联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它是能够跟市场经济结合的。现在看最后形成的文件(基金协定和银行协定),也确实专门有一章(第14章)谈到两种经济体制怎么融合,并给出了一个过渡期。所以美国设计这个体系,本来是想容纳苏联的。

但是苏联对战后世界经济形势的认识,还停留在一个传统的观念,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迟早要爆发,而且这种危机是周期性的,所以它不是一定要加入你们设计的体系。

苏联对于自己经济制度的认知还有两个盲点,一个是苏联看到西方1929年、1932年的金融危机,而苏联没有遇上危机,所以它认为自己的制度有优势。第二个,苏联认为它之所以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支撑下来,是因为其国有体制的优越性。比如苏联一声令下,拖拉机厂就转成坦克车场,说转就转;粮食说调哪里就调哪里。这的确是它的体制起了作用。

但是苏联的盲区也是存在的,其实苏联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本质上是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在战时,苏联的权力高度集中,完全由国家说了算。包括国家说工业发展多少、农业发展多少、说农业的利润转给工业就转给工业,完全是长官意志,和市场无关。

正因如此,它才需要对外贸、对金融实行垄断,这个是适合战时需求的——其实战时多数国家都实行垄断制。但从长期来看,这种经济体制在和平时期的发展会面临缺乏动力和激情、没有创新、不追求质量、不计成本等问题。因此,苏联把战时经济体制放到和平时期,就要出问题了,这也反映了苏联对战后国内的经济形势的判断有误。

▲苏联计划经济时代

另一个问题是,苏联对市场经济的很多事情了解很少。怀特的回忆录里记载,跟苏联专家谈判主要是给他们解释很多经济名词的意思。我们试想,连苏联专家都不明白这些名词,莫洛托夫、斯大林能懂吗?
这也成为了苏联迟迟不能下决心参加国际经济组织的重要原因。总体来说,苏联对战后经济的心态就是:对我有利,我就参加;对我无利或者有风险,我就止步不前。

在这种状态下,如果美苏关系好,苏联会顺着这个大趋势加入国际金融组织、加强合作,但是美苏关系一旦恶化,苏联随时都会往回缩。实际情况是,随着战后美苏关系越来越恶化,也就导致苏联拒绝加入国际金融货币贸易和货币金融贸易体系。

因此,美苏之间的经济问题没有解决。虽然他签署了条约,但是会议有规定,各国政府决定的条款,要回国内在1945年底前得到国会批准,国家才算就正式加入。结果苏联发了个电报,说这个问题我们还没想好。美国也给予了苏联三个月的延长期,所以在1946年3月理事会上,苏联是以观察员而不是理事的身份参加的。

▌美苏合作的终点和对抗的起点——马歇尔计划

但是,最后导致苏联决定跟世界经济切割的决定性因素,是马歇尔计划。当然,苏联最后也没有发表声明说我不参加国际金融体系和国际贸易体,但是到马歇尔计划的时候,这些问题已经都不存在了。马歇尔计划也是美苏合作的终点和对抗的起点。

首先,我们要看到斯大林演说引发的连锁反应。在1946年以前的美苏关系其实已经恶化了,但是诸如波兰问题、罗马尼亚问题、保加利亚选举问题,终究是发生在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事情,美国也只能对此表示不满。但是,斯大林的演说带来了转折,显示出了苏联对美国的威胁。

在1946年2月9日,斯大林发表了演说,其中有几个主要观点。首先,斯大林表示苏联体制还是最优越的、最优秀的,我们凭借这个体制才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战后我们要继续这种体制,因为来自资本主义的危险仍然存在。斯大林认为资本主义的危机是周期性的,最后一定会导致冲突和战争,所以我们要准备打仗。

▲约瑟夫·维萨里奥诺维奇·斯大林

其实斯大林的演讲不是对美国人讲的,也不是对外国人讲的,他是对老百姓讲的。斯大林之所以要强调制度的优越性和准备好面对战争,是因为战后苏联发生的变化。

原来苏联是封闭的,但是战争期间美苏是盟国,开始了文化交流,特别是苏联100多万军队到了欧洲后,突然发现这个世界原来不是我们看到的样子。他们发现匈牙利的一个普通市民家里头都有苏联贵族家里才有的抽水马桶,这让苏联战士非常惊讶。

这就带来了一个问题,过去20年苏联说自己社会主义国家是最优秀的,资本主义国家都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结果士兵们发现一个战败的资本主义小国比我们这样一个赢得胜利的社会主义大国的生活水平还要高。那么人民就开始怀疑,这社会主义20年好在哪了?这种思想在国内广泛的流传,引起了领导层的担忧。

其次,还有很多民众认为战后要过好日子了,但是领导层认为,战后还是得勒紧裤腰带,度过重建恢复的时期,所以斯大林就强调了西方经济危机。此外,斯大林强调战争的可能性,也是为加强重工业和军事工业做准备,也提醒人们他们可能还是要过苦日子。

再者,因为战争期间双方经济往来、文化往来,包括电影、杂志、报纸交流越来越多,也让斯大林比较担忧,他认为西方的影响再加上国内人心理变化的这种状态,可能会引起内部的不稳定,所以他要加强控制。日丹诺夫主义也就这样随之出现了。

但是在美国看来,斯大林的讲话传递了一个信息,就是苏联还是准备打仗,并且是跟美国打。当时美国国务院就给驻苏联使馆发了个电报,说到底斯大林讲话什么意思?当时的苏联问题专家,乔治·凯南就发回了8000字的电报,解释苏联行为的根源。

▲乔治·凯南历史上著名的八千字长电报

电报内容的核心明确指出苏联要扩张,他以俄国历史上的扩张作为依据,说这个国家从沙皇彼得大帝到斯大林一直在不断的扩张。其次,他说共产主义要搞的世界革命也离不开扩张。凯南表示我们得遏制苏联,不能让它扩张。这个报告在白宫和整个美国的政府机构系统都受到极大的拥护。

我认为,这个电报本身是有一些问题的。其实苏联扩张是有限扩张,在它保证了自己的安全范围,包括加入了当时的雅尔塔体系、联合国机制后,加上它的地缘政治上的扩张完成,苏联已经没有理由去加剧扩张了。

▲美国著名外交家、政治家:乔治·凯南

而另外一个人也对美苏关系的恶化煽风点火,他就是丘吉尔。丘吉尔在1946年3月5号的铁幕演说更加剧了美国的这种反苏情绪。对于衰落的英国而言,它管理西欧的难度远比美国、苏联和中国要高,因此英国需要美国的帮助。于是英国就表示现在英美都面临着来自苏联的危险,我们必须联合起来。

在这种氛围下,美苏关系进一步恶化了,而且美国的政策定向了,表示要反击苏联的侵略。其实当时苏联没有侵略或扩张,但就在这个时候,苏联的一些外交行为,即伊朗危机和土耳其危机,却给了美国借口。

伊朗危机是苏联想租用伊朗北部的油田,这本身是个经济问题,应该通过经济谈判去签订协定,但是苏联却表示要暂停撤军,还要在库尔德地区搞独立自治,培养成立了库尔德人民党。虽然我们现在看俄国档案,苏联并没有准备让库尔德地区独立出去,只是想吓唬伊朗,但是这种张扬的外交行为马上引起了世界舆论的谴责。之后,伊朗直接状告联合国,联合国就开会讨论,这时候杜鲁门就给苏联发去了电报,说苏联继续这样行事,美国就要干预了。结果斯大林就让步了,事情也就过去了。

土耳其危机也表现为苏联目标有限,但行为过激。原来蒙特勒公约对土耳其海峡的通航权规定,就凡是黑海沿岸的国家都可以自由通航,但斯大林他不放心,觉得土耳其跟英国靠的太近,万一哪天封锁苏联就出不去了。所以斯大林要求苏联需要在黑土耳其海峡地区建立军事基地,土耳其当然不同意,说这涉及到我领土主权问题了。

结果苏联也丝毫不退让,说那我们来谈土耳其哪块地是原来苏联的,这一下就把这问题给扩大化了。于是土耳其就告到了联合国,联合国也觉得苏联行为过激了,结果最后美国航空母舰到地中海游了一圈,苏联退让了,这事又过去了。

虽然这两件事过去了,但是美国和欧洲都觉得苏联太可怕了,苏联动不动派军队、动不动谈领土问题,这不就是扩张的表现吗?不就印证了凯南的判断吗?所以说,是苏联自己不当的外交行为导致了美国对他认知的进一步恶化。在这种情况下,美苏谈贷款问题、谈租借清算、谈贸易怎么可能有结果呢?只能是无疾而终。

而1948年的希腊危机,一下把事情推到了顶点。希腊本身这个事件跟苏联是没有关系的。对于希腊共产党退出政府,到山上闹革命,苏联是不支持的,因为斯大林知道那是英国的势力范围。甚至到希腊民主共和国成立后,苏联还是不承认,因为苏联不想因为这个事去招惹英国。但是斯大林抓到了英国在希腊有驻军,说英国派军队去干涉希腊内政,这是比苏联更严重的行为,在联合国发表了相关言论。

西方,尤其是英国,宣传说苏联导致了希腊问题,虽然美国知道背后推手不是苏联,但是它故意不挑明,只强调这个事危险很大。结果就是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杜鲁门主义说要援助欧洲,就造成了美国干预欧洲的事务;也因为美国插手欧洲事务,美国就开始跟苏联有地缘政治的交集了。

与此同时,斯大林的联合政府政策也破产了,法国政府被踢出联合政府,希腊开始内战,中国也开始内战,意大利共产党也被踢出政府,包括东欧搞联合政府也形势不妙,所以苏联干预的程度越来越高。很明显,联合政府政策难以维持下去,苏联到1947年的时候,面临的是内忧外患的国际局势——外交不行,国内紧张,经济谈判谈不下去。

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从现在看,其实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意图是非常清楚,第一,援助欧洲,援助欧洲的目的是防止欧洲发生革命。第二,就是切断欧洲跟苏联的关系。

▲杜鲁门签约“马歇尔计划”

所以美国内部讨论是不希望苏联参加马歇尔计划,但是美国也不想承担欧洲分裂的责任。而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判断又出现了错误,苏联认为美国资本过剩,钱太多没地方投,这正是经济危机的前兆。结果去谈判后发现,马歇尔计划不是贷款,马歇尔计划是美国出资帮忙制作和帮助欧洲发展比较需要的方面,比如交通、煤炭、制造业等,美国制作完以后无偿地给政府,政府再卖给企业或者私人,然后政府拿这笔钱去进行国家的重建。

当然它里面规定了很多条件,比如美国可以决定怎么用钱,这就是美国控制西欧经济的一个手段,我一方面援助你,但是我也控制你经济。虽然美国马歇尔计划有它的目的,但是没说不让苏联参加。结果苏联得到情报说英美没想让苏联加入,斯大林就直接退出了,并表示苏联势力范围内的东欧国家都不会参加马歇尔计划,这是非常错误的一个决策。

斯大林的退出正中美国人下怀,苏联主动切割后就不会对我们西欧发生影响,西欧的经济恢复就由英美决定了。而且苏联脱钩,导致它需要承担分裂欧洲的责任。

苏联拒绝马歇尔计划就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所有的谈判都终止了,经济谈判全部没意义了,全球已经形成了两个世界、两个体系。结果,苏联没有拿到贷款、放弃了参加货币基金组织、不参加关贸总协定,其他的经济活动也全停止了。唯一还遗留的问题就是租借清算,因为苏联还欠美国钱,结果这个清算一直拖到了1952年才签订了初步协议,实际归还的过程更漫长,甚至到苏联解体都没还清二战租借的钱。

总的来说,我们发现经济是冷战的根本因素.....冷战最后还是因为苏联经济实力的下滑而画上句号,所以可以说,苏联不是败在美国手里,而是败在自己手里。

(作者为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分类: 全球治理 2021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