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华政策由中立转冷
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沿岸,面积6万多平方公里。在中美关系发生变化前,立陶宛对华政策相对务实,中立关系曾长期保持稳定发展。随着中美关系逐渐转冷,立陶宛在欧美压力下转变对华政策。
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主席兰茨贝吉斯(右)出席新闻发布会
特朗普执政期间,立陶宛开始在一些涉华问题上追随美国。2019年2月,立陶宛安全部门在报告中首次将中国列为“国家安全威胁”;7月,立陶宛宣布拒绝中国参与克莱佩达港口建设。2020年10月,立陶宛举行议会选举,选出中右翼新执政联盟,对华政策明显转向激进。拜登上台后,美国拉拢东欧国家组建反华联盟,立陶宛成为反华急先锋。2021年以来,立陶宛对华态度直线转冷。立陶宛议会2月通过有关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等决议;5月通过决议,干涉新疆问题,随后立陶宛外长宣布正式退出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立陶宛与台湾当局逐渐接近。2020年4月,在立陶宛议会的协调下,台湾当局向立陶宛捐赠了10万个口罩,随后邀请台湾人员赴立陶宛参加活动,台湾问题也成为立陶宛国内选举的一个话题。新政府成立后,台湾当局7月20日宣布,经与立陶宛方面协商后将在立陶宛首都设立“代表处”。
二、对俄疑惧,对美依赖俄罗斯是立陶宛的最大邻国,双方历史上恩怨不断,立陶宛国内反俄民族情绪强烈。立陶宛始终将俄罗斯视为威胁国家安全的首要存在。在对中国问题上,立陶宛采取了“敌人的朋友就是我的敌人”的逻辑,不加区分地同时将中俄列为安全威胁。立陶宛在安全上对欧美高度依赖。拜登上台后,进一步拉拢东欧国家,通过军事安全杠杆要求其减少与中国合作。美国利用立陶宛安全需求,迫使其选边站队,减少对华合作,不断做出危害中立关系的行为。立陶宛试图通过台湾问题向美国示好。拜登上台后,美国外交重点放在了与西欧大国的协调合作上,对中东欧的重视度下降,原有的投资承诺看不到实现的希望。因此,立陶宛将其外交政策与美政府利用台海问题遏制中国的战略重点相对接,企图通过打“台湾牌”提升自身在美战略中的地位,促使美国重视其需求。
三、价值观外交,充当反华急先锋从构成上看,立陶宛联合政府主要由祖国联盟-立陶宛基督教民主党人党、自由运动和自由党这样的中右翼政党组成。新政府执行“基于价值观的外交政策”,侧重四个方面:将立陶宛打造成为自由与民主发展中心;主张进一步增强欧盟一体化,加强欧美联系;提升立陶宛的国防实力,加深与美国的安全合作;提升立陶宛的文化软实力,通过传播立陶宛的历史文化,接纳政治避难者来提升软实力。近年来,台湾分裂势力在中东欧地区尤其是波罗的海区域比较活跃,通过企业、基金会、民间团体等加强同政界和意识形态倾向较明显的党派的勾连,力求在欧洲获得外交突破。在此背景下,中东欧国家一些政治上并不成熟的政客行为短视,在敏感问题上打意识形态牌,国际舞台上猛刷存在感,以期获得民意支持,寻求连任机会。立陶宛政府此举便是一例。
(刘作奎,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本文摘自《半月谈》2021年第17期,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