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伟:亚裔须为自身利益撑起“保护伞”
2021年05月14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1828

5月11日,两个月前发生在亚特兰大令美国震惊的连环枪击案(嫌犯制造3起枪击案,导致包括6名亚裔女性在内的8人死亡)终于进入司法程序。佐治亚州富尔顿县一个大陪审团以谋杀等罪名起诉枪击案嫌犯罗伯特·亚伦·朗。富尔顿县地方检察官法妮·威利斯当天表示,她将对嫌犯提起基于种族和性别的仇恨犯罪指控,并寻求判处其死刑。

过去一段时间里,美国各地频频发生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各大城市爆发了不同规模的抗议示威,参与的亚裔同声援他们的其他有色人种和白人提出反对白人至上,要求美国各级立法和政府部门通过立法和执法终止对亚裔的仇视和暴力,并指出仇恨和歧视是一种病毒。4月22日,美国国会参议院以压倒性表决结果,通过了一项解决针对亚裔仇恨犯罪的法案——《新冠肺炎仇恨犯罪法案》。几天前,美国刚刚成立了亚裔基金会,仅理事会成员就表示捐赠1亿美元,各大企业会员也表示捐赠1.5亿美元,这在美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从1619年黑人作为奴隶被卖到弗吉尼亚的英国殖民地,种族歧视这个病毒就一直在这块土地上游荡。从美国1776年建国以来,这个病毒居然可以多次战胜试图消灭它的努力。在美国历史上,黑人被歧视和欺凌的历史最长,也最惨烈。虽然亚裔到美国来的方式与黑人不同,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也与黑人有很大的差异,但亚裔的“血泪仇”也可以说是罄竹难书。最早到美国的亚裔是试图在美国淘金发财的华人。但他们没想到的是,早已捷足先登的白人并不让他们接近淘金的地点。生存力极强的华人于是开始开洗衣房、打短工、办餐馆,后来他们去修铁路,为美国横跨大陆铁路西段线的完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华人的勤劳和能干很快引发了白人劳工的嫉妒和歧视,他们开始像南方白人对待黑人一样,推动立法限制华人的自由,并常常对他们大打出手和施以私刑。1882年,在美国西部各州工会的推动下,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华人从1883年起不能继续合法移民美国。

美国黑人轰轰烈烈的民权运动不仅改善了他们的政治和社会处境,也同时改变了美籍亚裔的处境,他们开始可以与白人通婚、可以投票、可以做陪审团成员,更重要的是,随着1965年《移民与国籍法案》的通过,亚裔不再受种族配额的限制,大量的亚裔(包括华人)开始移民美国。但是亚裔在美国社会中受到的歧视依然存在。

上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业抢了美国汽车工人的饭碗。1982年6月23日,两名底特律失业工人因为对日本人的仇恨情绪,导致华人陈果仁被他们用棒球棍活活打死,但法庭最后轻判凶手,仅处以3年缓刑、罚款3000美金。两凶手一天监狱都没有坐。陈果仁案引发了美国全面的泛亚裔运动,来自不同国家的亚裔移民首次联合起来推动亚裔权益。

2020年暴发了新冠疫情,中美关系也继续下滑。时任总统特朗普和联邦政府官员把疫情与中国挂钩、国会一些议员对中国的攻击、敌视,使得在美国华人和亚裔处境日益艰难,对他们的歧视和暴力案件在东西海岸和其他亚裔人口聚居的城市开始飙升。

在一些美国白人眼里,亚裔在美国生活多久都不会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习惯,更不会改变对母国的忠诚,他们很难被同化为真正的美国人。而且,还有不少人认为,亚裔今天的成就是建立在对美国白人中产阶级和蓝领工人的“巧取豪夺”之上。这种“另眼相看”愈演愈烈,以至于来自加州的国会议员刘云平在最近一次线上会议上说,联邦政府任何涉及国家安全和机密的工作几乎都与华人无缘。

那么,亚裔如何才能走出这一困境?

首先,亚裔要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积极参政议政。来自加州的华人众议员赵美心说,今天在参众两院有20个亚裔议员,虽然人数还可以增加,但是他们的当选和参政已经改变了过去立法和决策时亚裔缺席的状况。亚裔必须更积极地站出来,竞选从国会到州到地方政府的公职。《新冠肺炎仇恨犯罪法案》就是一个例子,这个法案一旦正式通过,亚裔被歧视和仇视的案件会更容易被起诉,罪犯也更容易被问责和受到法律的惩罚。

其次,在2020年大选中,亚裔投票率大幅度升高。尤其是他们在摇摆州的投票,改变了总统大选和参议院几个关键席位选举的结果,使得美籍亚裔第一次认识到,他们手中的选票威力巨大。除了投票,还要更主动为那些给亚裔族群谋利益的公益组织解囊。只有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改变政治走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成为美国政治程序中的影响力因素,亚裔才能更加有效地为自己的利益建立保护伞和防火墙。

第三,亚裔不能再有其他族群的事“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而是要把白人对有色人种的歧视看作是对自己族群的歧视,并认真反省自己是不是也有对其他族群的歧视。没有与其他族群横向的联盟和精诚合作,亚裔“单枪匹马”很难改变自己的处境。

最后,对在美华人来说,自己的处境自然而然同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息息相关。所以,应该为增加中美之间的互信和减少偏见添砖加瓦,并反对那些鼓吹和鼓动中美进入零和竞争的言论和政策。

(作者是卡特中心中国事务高级顾问,中美印象网站主编。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