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颐武:西方在环保议题上为何双标
2021年04月30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346

此次日本决定要将福岛核事故的核污染水排向海洋,虽然多国表达了强烈意见,但更多的人在质疑,西方一些一向以环保作为其重要诉求的国家,以及以环保斗士的激进姿态出现的媒体、组织和个人,对此并没有表达更多关切。有舆论认为,海洋对于地球和人类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是其他国家发生日本这样的情况,美国和一些西方国家肯定会不依不饶,渲染到极点,这种反差凸显出西方一些国家在环保这个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的双重标准。

这种“双标”背后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环境问题的政治化倾向。环保这样一个关乎全人类福祉的重大议题,被一些国家变为一种以意识形态和同盟关系划线的政治操作。它们以自身远近亲疏关系来界定环保标准,以自身利益为归依来评判和看待环境问题。有同盟关系的,即便涉及重大是非也能网开一面,刻意地忽略其风险性。这样的“政治化”操作,把环境问题变成可以随时利用也可以随时忽略的问题,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是环境问题的工具化倾向。由于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有先发优势,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以后就经历了转型升级,其环境问题凸显的关键期已经过去。在环保方面与很多正在经历工业化和快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及新兴国家相比,明显占据更有利的位置。环境问题就成为它们用来控制和压抑发展中国家合理发展诉求的一种工具。当整个世界还没有充分理解环保的重要性时,西方国家在没有环保压力和诉求的条件下获得了高速发展,他们依靠损害环境获得了巨大利益,却并没有给予在同一个地球上的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国家以合理补偿,他们对自身在历史上所造成的环境破坏采取不承认、不客观看待的态度,有意忽略自己已经获得的巨大利益,不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环保的基础和前提下获得更好的发展,而是让后发国家承担不应由自己承担的巨大成本代价。这种工具化环保议题的操作,变成了西方维持全球优势的一种策略,而非为了促进人类共同福祉和地球美好未来努力。

日本一贯作为环境保护的“优等生”,却在此次事件中公然逃避责任,并对中国横加指责,这正是环保工具化的典型体现。美国在这方面也不遑多让,《生物多样性公约》《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等多个重要国际公约,美国都已签署却并没有被批准。

环境问题涉及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议题,是有很大合作空间的领域。如果各国能共同努力携手合作,相信会产生很好的成果。中国是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均环境和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发达国家。中国为环境保护所做的承担及付出的努力,是为了人类共同的未来。这样的真诚努力应该得到更多的理解和支持。环保不应该夹带有任何抑制他人发展的意识形态因素,不应有偏见。抛弃政治化和工具化环保议题的“双重标准”,是关系到人类未来的重要方面。

(作者是北京大学教授)

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