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玉环:新兴经济体面临历史性分化
2021年04月23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55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指导委员会本月初曾表示,全球经济正以比预期更快的速度从新冠危机中复苏。随着全球新冠疫苗接种率快速提高,世界经济复苏预期有所上升,但是不确定性犹存,在全球资本市场面临波动之际,新兴经济体的脆弱性更加凸显,它们的疫后复苏之路将受到多重因素挑战。

第一,美国无限量宽政策外溢,威胁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稳定。疫情暴发以来,美国等发达国家实施超级货币宽松政策,拜登政府推出1.9万亿美元财政刺激政策,并已启动2.3万亿美元基建方案,不断向市场释放流动性,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不得不承担美国政策外溢的负面影响。在美联储政策以及美国经济复苏预期的指引下,美国长期国债收益率不断攀升,随之而来的是新兴市场资金加速外流,据国际金融研究所统计,2021年3月初新兴市场的国际资金出现净流出,为2020年10月以来首次。

美国流动性过剩还将进一步推升全球通胀预期,新兴经济体面临的通胀压力骤增,大宗商品价格、食品价格快速上涨。除巴西、俄罗斯和土耳其等率先开启加息周期的国家外,预计还会有更多新兴市场国家遭遇高通胀和资本外流的双重压力。新兴经济体金融市场波动加剧,将对经济复苏进程产生严重制约。

第二,新兴经济体疫苗接种受限,掣肘疫后经济复苏和增长。截至2021年3月,全球范围内已经有1.28亿人确诊新冠,279万人死亡,印度、巴西和俄罗斯确诊人数分别位列全球第二、第三和第五,土耳其、阿根廷、墨西哥等新兴经济体亦为疫情重灾区。疫情已经使新兴经济体面临艰难处境,受限于运输和产能等因素,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在全球疫苗争夺战中处于下风,对经济复苏和增长也产生制约作用。据法新社统计,截至2021年3月26日,全球至少164个国家和地区已接种逾5亿剂疫苗,其中近54%的疫苗被占全球人口16%的高收入国家接种,26%的疫苗在美国接种,而占全球人口9%的低收入国家接种疫苗剂量仅占0.1%。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疫苗接种滞后,将掣肘本国制造业、服务业、对外贸易等的恢复,拖累经济复苏和增长。

第三,新兴经济体存在结构性问题,制约疫后复苏。当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GDP占全球总量已经从1980年的24.3%增加至2020年的40.6%,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不过,新兴经济体自身存在的结构性问题对经济复苏和增长的制约作用也在逐渐增大,一方面,一些新兴经济体经济增长仍然高度依赖大宗商品出口,大宗商品价格剧烈波动将对本国经济形成直接冲击。例如2020年石油价格暴跌重挫严重依赖油气出口的俄罗斯经济,俄罗斯GDP下滑3.1%,产业结构单一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新兴经济体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新兴经济体产业升级面临挑战,寻求疫后新经济增长点和创新点存在一定难度。当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加大对新兴经济体的技术封锁,试图将其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低端位置,新兴经济体整体研发能力和市场规模效应有限,仍将以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和低附加值产业作为经济增长的支柱,在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推动产业升级的能力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第四,全球地缘政治风险上升,恶化新兴经济体国内外环境。新冠疫情以来,全球地缘政治环境发生深刻变化,贸易保护主义和民粹主义继续盛行,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遭受冲击,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粮食安全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凸显,大国政治博弈不断加剧,一些国家和地区军事冲突升级,部分国家国内社会矛盾激化,爆发民众抗议游行甚至演变为政治危机。在国际形势不确定性高企的情况下,新兴经济体或面临国家治理能力缺失困境,国内政权稳定性和政策连贯性面临挑战,或受到地区安全形势恶化的负面影响,经济复苏更显脆弱。

总体来看,新兴经济体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不过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国家有望率先复苏。这些国家疫情控制相对得当,以“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为代表的区域经贸合作持续推进,尤其是中国率先实现经济复苏有力地拉动了地区经济增长,为亚太地区注入新活力。未来,新兴经济体经济分化态势或将愈发显著,如何减轻对发达国家的过度依赖以降低金融市场波动风险、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以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提升国内治理能力以改善营商环境将是广大新兴经济体共同面临的问题,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它们疫后的经济复苏和增长走向。

(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