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继峰、廖贝妮:金融科技企业发展对商业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启示 | 互联网金融
2021年04月14日  |  来源:清华金融评论  |  阅读量:2774

根据金融稳定理事会(Financial Stability Board,简称FSB)的定义,金融科技主要是指由大数据、区块链、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前沿技术带动,对金融市场以及金融服务业务供给产生重大影响的新兴业务模式、新技术应用、新产品服务等。本文提到的金融科技企业是指,运用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重塑传统金融产品、模式、流程及组织,并能够提供技术输出,或创新金融服务的企业。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现状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是技术密集、资本密集型企业,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以成立5~10年的年轻企业为主。凭借先进的科技能力、丰富的流量资源、敏捷的组织架构、强大的创新能力等优势,金融科技企业形成了特有的发展模式和核心竞争力。

一是形成底层科技类、金融服务类和综合发展类三种主要业务形态。底层科技类金融科技企业具有科技公司的基因,专注于底层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通常在某细分技术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以布比区块链、佳格天地等企业为代表。金融服务类金融科技企业依托流量、场景优势,以及对金融行业的深度理解,深耕普惠金融业务,以苏宁金融、马上金融以及微众银行、网商银行等互联网银行为代表。综合发展类金融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和科技实力,不断向金融领域渗透,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该生态中的头部企业,并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在相关领域开始具有垄断的部分特征,正成为金融监管部门重点关注和未来纳入监管框架的对象,如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

二是搭建起梯形运行架构。金融科技企业具有较强的科技属性,在数据资源、科技能力、复合型人力资源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以此为基建立起扎实稳健的底层架构。在扎实的底层架构支撑下,开发多种技术和模型的运用场景,包括金融服务前端的征信、客户管理,以及中后台的支付、运营、风控等场景,通过在这些场景的数字化深耕,建立起一套特有的科技输出能力。在上层的金融服务端,金融科技企业虽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灵敏度,但受限于牌照、监管等条件约束,无法展开大而全的金融服务,而是充分发挥流量和风控优势专攻长尾客户,为其提供精练的普惠金融服务。包括机构端(Business,简称B端)的小微企业贷款及消费者端(Consumer端,简称C端)的个人消费贷等。

三是积极向外开展科技赋能。依托成熟的科技能力和对金融行业的深刻理解,金融科技企业积极对外输出科技能力,从而获得营业收入,并丰富自身金融科技生态。目前,金融科技企业对外赋能主要有三种模式:一是以金融机构为中介,促进个人理财、消费金融等个人金融业务发展;二是通过赋能中小金融机构,进一步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三是直接赋能中小微企业,帮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从赋能方式上看,目前主要有软件赋能、金融云赋能、开放平台赋能、开源模式赋能、和咨询服务赋能五种方式,各种方式在不同的应用环境中各自发挥优势。

四是加快向海外市场扩张。随着自身技术能力和服务能力逐步完善,以及国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国内头部金融科技企业积极向以东南亚为主的国家进行海外扩张。首先以支付、数据中心、云平台、电商系统等金融基础设施打开海外市场,嫁接起国内外金融服务的桥梁,再用互联网金融产品提供增值服务,扩大客户范围,打牢客户基础。


我国金融科技企业发展趋势

从战略层面看,将加速向外部机构科技赋能定位转型。在金融行业进入强监管及科技赋能市场需求旺盛双重因素作用下,金融科技企业将更多地发挥比较优势,强调自身的科技属性,强化底层技术的研发,并对外提供技术服务。

从发展重点看,将聚焦关键技术创新研发及融合应用。《金融科技(FinTech)发展规划(2019-2021)》中明确提出了将“夯实金融科技基础支撑”作为关键任务,并对技术基础研究的协同、攻关、成果转化提出了要求。同时,我国以第五代通信网络(5G)、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基建建设提速,将推动有关技术的攻关。作为金融科技领域重要的技术支撑主体,金融科技企业未来将加大重点技术领域的研发应用力度,同时也为科技赋能定位增加筹码。

从发展领域看,将加速向产业互联网金融领域迈进。在消费互联网领域流量红利消退的同时,产业互联网的规模却非常广阔。金融科技企业正向产业互联网金融领域积极迈进,通过科技手段打通产业内的各个参与者,使得产业内的各要素数字化,并运用区块链等技术保障产业内数据、交易的可信性,从而提升产业内各节点、各参与方的数据价值,并将其转换为数字化的金融元素,再有针对性地为其提供金融服务。其中,交通、物流行业参与主体较多,是离消费互联网金融最为接近的产业领域,也是金融科技企业迈向产业互联网金融最容易落地的领域。


对商业银行构建金融科技能力的启示

第一,数据是一切创新的基础。在数字经济时代,任何服务升级、商业模式创新、产业转型都建立在数据要素基础上。金融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够实现金融模式创新,也是基于其强大的数据积累、研发和运用能力,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丰富的中台能力,从而进行科技输出及金融服务。

第二,研发与应用要相辅相成。金融科技企业在投入大量的资源和技术突破技术瓶颈的同时,高度重视技术的落地和应用投入。对商业银行而言,新兴科技的研发和技术建模能力总体上较金融科技企业逊色,但商业银行的优势在于对于技术的使用场景非常丰富,且能够在丰富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过程中对技术及模型进行高频、高效的优化和迭代。

第三,秉持开放性的发展理念。金融科技企业不仅开放自身的科技能力和金融服务,还积极推动与外部机构的开放性合作,从而达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商业银行受限于监管环境和保守的企业文化,与外部机构合作态度更为谨慎。从合作对象来看,通常以大型机构或者头部企业为主,对于企业规模较小、市场份额有限、成立时间较短,但是可能在某细分领域(例如数据资源或某项技术能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合作可能性较小。另外从合作进程来看,由于商业银行繁冗的层级式架构,导致沟通合作效率较低,投入产出率不高。

第四,重视盘活维护存量客户。在消费互联网红利消退背景下,对于存量客户的维护、盘活显得尤为重要。金融科技企业在盘活、维护存量客户的同时,也正在积极挖掘增量客户,例如向产业互联网金融迈进,发掘B端客户市场。

商业银行在C端市场沉淀了大量的存量客户,但这部分客户的活跃度远远不如金融科技企业C端客户。唤醒、活跃、黏住存量客户,是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重要课题。对于B端市场而言,商业银行因为良好的金融品牌形象,一直是大中型企业的金融合作伙伴,但如何在产业互联网快速发展、数字经济带动产业升级的背景下深入挖掘产业链上下游业务机会,也是商业银行需要重点探索的方向。


对商业银行发展金融科技的对策建议

第一,强化金融科技底层架构能力。一是要持续夯实全行数据治理能力,规范推进数据治理工作;增强大数据在精细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在合规前提下,深入内外部数据的整合分析,提高银行数据使用效率。二是稳步推进分布式架构建设工作,重构内部的流程、业务模式、管理模式。三是加强全行智能化服务水平,紧密围绕客户需求及体验要求,搭建线上线下多维度、一体化、远程式、普惠便捷的客户服务网络,加快推动风险数据化转型,实现数据、系统、模型与业务深度融合,加大风险系统开发建设。

第二,积极建设金融科技外部生态。一是推动开放银行系统建设,结合银行的技术能力,以自建、合作、投资、联盟等方式打造开放平台。二是深化与金融科技企业、互联网企业的外部合作,引流客户资源和数据资源,共建客户管理模型、风控模型,拓展普惠金融业务边界。三是重视与高校、金融科技创新中心、研究院等智库类平台合作,借助外力和“外脑”实现科技创新突破。

第三,以金融科技为抓手盘活存量、挖掘增量。一是稳抓产业互联网金融机遇期,推动供应链金融、小微金融发展。二是加持金融科技能力,提升客户服务能力,丰富产品维度,盘活沉淀客户。三是以资产管理发展为契机,通过智能获客、智能投顾、智能服务等方式提升精细化资管产品配置和开发能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