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世伟:国际经济大变局下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如何化危为机顺势而为
2020年10月12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4246

导语:在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要勇于承担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新使命,充分发挥上海在我国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链接新发展格局中的节点功能,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为我国早日形成新发展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之未有之大变局,国际政治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强,恐怖袭击时有发生,金融风暴余波未了,难民问题愈演愈烈,“灰犀牛”现象危机四伏,“黑天鹅”事件防不胜防。面对人类当前的诸多不和谐因素,世界仍然很不太平。我国面临新的外部环境尤其是经济环境发生了许多重大变化。

全球经济出现三大裂痕

1、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体系裂痕:新冠肺炎病毒肆虐全球,世界经济处于衰退状态,世界银行预测2020年全球经济将收缩5.2%,人均收入将降低3.6%。疫情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造成巨大冲击,其所带来的国家边界封闭、经济活动停摆、人文交流停顿,造成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断裂,金融和债务风险加大,国际产业分工和经济体系出现巨大裂痕,在人类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2、国际贸易体制和投资体系裂痕: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一些国家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盛行、个别国家把国内问题归咎于外部冲击,认为他们在现有贸易体制下“吃了亏”,采取包括贸易在内的各种手段打压其他国家发展,甚至不惜频频“退群”“毁约”“甩锅”,试图另搞一套,对多边贸易体制带来严重危害。

3、国际治理体系出现裂痕:此次疫情是一次重大全球性公共卫生灾难,也是一场全球治理危机,考验了世界各国的制度韧性、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面对突如其来的公共卫生危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加强国际合作是应对此类危机的唯一正确途径。遗憾的是,新冠肺炎疫情证明国与国之间合作的深度与广度还远没有达到应对此类危机所需要的程度和水平,甚至有些国家在疫情期间仍坚持零和思维,将公共卫生危机作为国际政治斗争的手段,希望借此来削弱其他国家。

把握处理好三大关系

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持续深化,新一轮科技与产业革命的加速拓展,再加上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和地位受到了较大挑战,促进形成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也是中国为应对这种挑战提出的战略要求。为此,必须把握好三大关系:

1、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关系: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历史长期发展趋势下,近两年来,由于贸易保护主义、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影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已呈现出本地化、区域化、分散化的逆全球化趋势,而疫情对全球生产网络产生了巨大冲击,各国都会从供应链安全角度进行供应链的调整,这必然会加剧经济去全球化的趋势,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布局面临巨大调整的风险。但不可否认,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是全球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国家之一,中国制造在全球无处不在,全球每一个产业链中的细分行业都有中国制造的身影。未来越是形势复杂,越要以更坚定的信心、更有力的措施把改革开放不断推向深入,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

2、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关系:从经济循环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主要环节看,目前循环不畅的主要表现是企业的供给质量不高,难以有效满足居民对优质商品和服务型消费的需求,产业的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和服务化水平不能满足消费者消费升级的要求。为此,把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逐步形成,将是今后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同时,尽管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但今年以来中国仍以实际行动向世界传递中国保持继续扩大对外开放的承诺,如推动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再次大幅缩减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举办网上广交会等。中国将持之以恒地扩大开放,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3、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系:当前我国国民经济循环的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国民经济循环无法有效畅通的矛盾主要方面不在需求侧,而在供给侧,因此必须通过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疏通国民经济的“经络”,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从而不断扩大国内经济循环。另一方面,以国内经济循环为主体,并不意味着不再重视国际经济循环,而是强调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内经济的供给质量,通过挖掘消费潜力,进一步畅通国内经济循环,使得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更加依赖中国的巨大消费市场,从而在提高经济自我循环能力的同时,促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

上海如何主动作为、化危为机

在我国经济逐步进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下,上海要勇于承担国家战略、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合作竞争的新使命,充分发挥上海在我国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链接新发展格局中的节点功能,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为我国早日形成新发展格局做出应有的贡献。

1、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发挥上海高端制造业增长极作用。制造业要加快向产业链、价值链中高端迈进,突出高端引领、抢占制高点,释放高能驱动、掌握主动权,体现高度融合、打通产业链,加速高效赋能、提升根植性,强化高质辐射、形成联动效应。加快构建根植本土,联动区域、服务全国,面向全球发展的创新网络、生产和服务网络,培育具有全球化运营能力的企业群体,以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打造世界级高端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和资源配置能力,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成为引领长三角、服务全国发展的经济增长发动机、产业创新加速器、区域协同黏合剂、资源配置倍增器。

2、全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增强产业链国际竞争力。从全球生产分工体系来看,上海仍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产业能级水平偏低,产业链、价值链的国际竞争力不足。上海要抓住疫后全球价值链和产业链结构性调整的机遇,着力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促进服务业能级提升,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性和国际竞争力。

3、全力提升产业创新策源功能,服务新动能培育和内需市场升级。当前疫情蔓延全球,外需市场萎缩,经济增长的外部拉动力减弱,应发挥内需市场潜力。但是,开拓内需市场和启动国内消费,不能仅靠传统消费恢复或传统产业规模扩张,而是要通过产业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加快培育新兴产业,提供更多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的消费升级需求。因此,强化产业创新策源能力,既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条件。

4、全力提升国际枢纽门户功能,为国际商品便捷流通和要素资源配置提供支撑。过去,上海依托国际枢纽门户功能实现了产业经济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今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国际枢纽门户功能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改变出口导向战略形成的长期处于价值链中低端的国际分工地位,提高满足内需的能力,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

(熊世伟,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