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规划
2015年09月01日  |  来源:呼伦贝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厅网站  |  阅读量:4032

2015年8月

目 录

一、重大意义... 1

二、发展基础... 2

(一)优势条件... 2

(二)机遇与挑战... 3

三、总体要求... 4

(一)指导思想... 4

(二)基本原则... 5

(三)战略定位... 6

(四)发展目标... 7

四、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8

(一)构筑先导区“一轴两翼”开发开放布局... 8

(二)打造“海赤乔”次区域国际合作金三角... 11

(三)依托陆海国际通道拓展开放合作领域... 12

(四)建设特色鲜明高效联动的合作功能区... 14

五、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合作发展基地... 17

(一)有序发展能源资源加工业... 17

(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8

(三)做大做强绿色农畜产品业... 19

(四)大力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 20

六、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22

(一)构建高效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22

(二)加强口岸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24

(三)加快城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24

七、加强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25

(一)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25

(二)拓展跨境旅游合作... 28

(三)加强生态环保合作... 28

八、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29

(一)创新对外合作方式... 29

(二)改革口岸管理体制... 30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30

(四)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31

九、保障措施... 32

(一)加强组织领导... 32

(二)加强规划引导... 32

(三)加强政策支持... 33

(四)加强实施管理... 33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俄罗斯和蒙古国接壤,是我国北方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国土面积25.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253.19万,辖2个市辖区、4个旗、3个自治旗(鄂伦春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5个市。

呼伦贝尔市地处对俄罗斯和蒙古国开放合作前沿,是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加强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加快沿边开放和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等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开创沿边地区开放合作发展新局面,根据国务院批准的《中国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区域开放规划纲要(2012—2020年)》“支持呼伦贝尔市打造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关于编制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规划的要求,特编制本规划。

中俄蒙合作先导区的规划范围为呼伦贝尔市全境,包括呼伦贝尔地区沿中俄、中蒙边境口岸旗市和欧亚大陆桥滨洲沿线旗市区以及一体化联动发展旗市,规划期为2015—2025年。

一、重大意义

俄罗斯和蒙古国是我国重要的北方邻国,在东北亚地区开发调整和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具有重要地缘战略地位。在中俄蒙三国交界地区建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是以扩大开放促进东北振兴和实现兴边富民、睦邻友好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打造全方位主动对外开放新格局、落实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加快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有利于充实完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布局。建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充分发挥先导区在欧亚大陆桥上外接俄蒙联通欧洲、内接东北通达华北腹地和沿海口岸的重要枢纽作用,加快沿边地区的开发开放,有利于加强丝绸之路经济带同俄罗斯跨欧亚大铁路和蒙古国草原之路的对接与协作。

——有利于深度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开发调整。建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以深化对俄蒙合作为重点扩大面向东北亚地区的开放,加强我国与东北亚各国在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互利合作,有利于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和深度参与东北亚地区的开发调整。

——有利于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建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充分发挥先导区的内引外联和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参与东北亚地区产业分工,探索面向东北、服务内地的沿边经济发展新模式,有利于提升东北地区的对外开放水平和进一步推动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有利于积极探索次区域国际合作新模式。建设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依托沿边地区在开展跨境合作方面的地缘优势和便捷条件,支持地方政府创新工作思路和方式,因地制宜、灵活务实地开展对外合作,有利于积极探索在地方层面推动次区域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二、发展基础

(一)优势条件

区位优势独特。呼伦贝尔市北与俄罗斯接壤、西与蒙古国交界,边境线总长1733.32公里,有正式对外开放口岸8个,待开放口岸2个,边境口岸旗市区6个,向北经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可通欧洲,向西取陆路可达蒙古国东部三省及深远腹地,向东沿滨州线可接东北腹地与沿海港口及日韩等国,是我国参与和推动东北亚开发调整的有力支点。

基础设施改善。初步形成了铁路、公路、航空并举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立体口岸体系,两伊铁路竣工通车,滨洲铁路复线全线贯通,海拉尔和满洲里国际新机场建成使用,口岸总过货能力达到7500万吨/年,年出入境人员达到194万人次,承担着中俄贸易70%以上货运量的陆路运输任务,基础设施对先导区发挥辐射带动作用的支撑力显著增强。

开放步伐加快。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引进来和走出去全面推进,201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36.57亿美元,实际引用(国内)市外资金841.5亿元,赴俄蒙投资合作项目初具规模。蒙古国领事馆成功设立,友好城市缔结、商贸展会承办、人文教育交流等合作进展顺利,“苏满欧”(苏州—满洲里—欧洲)货运专列成功开行,先导区扩大开放基础不断夯实。

合作前景广阔。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地区和蒙古国东部三省是林木、油气、矿产、农畜和旅游资源富集地,与先导区开展资源开发、化工建材、跨境旅游等合作潜力巨大。呼伦贝尔市综合实力增强,2014年地区生产总值1522.26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96.03亿元,500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03亿元,城镇化率69.7%,为全面深化对俄蒙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

边疆和谐稳定。呼伦贝尔市境内居住着42个民族,辖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等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和俄罗斯、朝鲜、回族等14个民族乡。多年的民族融合,形成了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团结奋进的良好局面,对内血脉相连、荣辱与共,对外语言相通、习俗相近,为先导区践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民心相通要求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机遇与挑战

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构想得到了沿线各国的积极响应,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鸣,我国与周边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开放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先导区作为欧亚大陆桥枢纽的内引外联作用将更加凸显。

国家继续深入实施东北振兴战略,把扩大对东北亚开放作为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在体制改革、科技创新、产业升级、农业发展、生态保护等方面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为先导区发展建设和扩大开放注入了强大动力。

国家把加快沿边开放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内容,允许重点边境城市和口岸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文化旅游等方面实行特殊方式和政策,为先导区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和探索建立次区域国际合作新模式指明了方向。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得到三国高度关注,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更加紧密,中蒙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我国与俄蒙战略互信不断增强,中俄与中蒙务实合作层次和水平持续提升,先导区建设面临有利的外部环境。

在面临重大机遇的同时,先导区建设也面临挑战。经济基础尚显薄弱,产业结构较为单一,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体制机制不够灵活,口岸管理体制、对外合作机制、行政管理体制、产业促进体系等有待完善,先行先试任务艰巨;生态环境极为脆弱,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面积占可利用草原面积的43.2%,处理好开发开放和保护生态的关系面临考验;融资压力持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较为单一,金融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紧紧围绕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两大战略任务,以深化扩大对俄罗斯、蒙古国和东北亚国家合作为重点,着力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着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合作发展基地,着力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着力加强人文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着力打造政策沟通、设施联通、经贸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推动沿边地区开发开放再上新台阶,把呼伦贝尔中俄蒙合作先导区建设成欧亚大陆桥上的重要枢纽。

(二)基本原则

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立足比较优势,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新领域、新途径,深化同俄蒙全方位多层次合作,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在开放合作中扩大同俄蒙的利益汇合,实现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内引外联、辐射带动。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引导和促进要素合理流动与集聚,联通俄蒙、服务东北、辐射全国,形成境内外紧密联系、先导区与腹地协调互动的发展格局,不断提升先导区的平台和枢纽作用。

统筹推进、重点突破。树立全局意识,以战略思维统筹推进通道建设、产业发展、经贸合作、人文交流、体制创新。坚持从实际出发,找准先导区建设的重点和突破口,通过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最大化彰显先导区建设效果。

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牢牢树立以人为本和绿色循环低碳理念,处理好开发开放、经济发展与改善民生、保护生态的关系,保护好草原、湿地、森林、湖泊,防止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不断提高各族群众生活水平,使先导区建设成果惠及全市各族人民。

(三)战略定位

欧亚大陆桥的重要枢纽。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推进与俄蒙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贸投资人文合作,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造区域性物流中心,对外衔接丝绸之路经济带有关国家,对内联通东北华北和沿海港口,把先导区建成具有商贸物流、金融服务、产业合作、人文交流等功能的综合性服务平台,有力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沿边开放合作发展的重点区域。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承接产业转移,扩大经贸投资规模,拓展开放合作领域,加强与东北地区腹地的联系,探索实践中俄蒙次区域国际合作新模式,强化境外市场资源、口岸通道、边境城市、深远腹地之间的互动,实现经济跨越发展,促进东北地区全面振兴。

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先行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立足于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和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在对外合作模式、口岸管理体制、产业促进体系、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用新体制新机制率先闯出沿边地区扩大开放、跨越发展的新路子。

睦邻友好和边疆稳定的示范区。依托多民族聚居、同一民族跨境而居、多元文化交融汇合的有利条件,积极发展边境游和跨境游,加强与俄蒙在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与俄蒙民心相通,为巩固提升中俄、中蒙友好关系做出新贡献,实现民族团结、边疆稳定、社会和谐。

(四)发展目标

到2025年,先导区在对外通道、口岸城镇、产业体系、合作模式、体制机制等方面基本成型,先行、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充分体现,成为我国对俄蒙开放合作和参与东北亚开发调整的重要枢纽,率先建成小康社会。

——与俄蒙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取得突破,形成铁路、公路、航空立体对外开放通道体系,合作平台更加完善,经贸投资人文合作层次提升,与俄蒙地方政府交流对话机制化,探索出一条互利共赢的次区域国际合作新模式,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境外合作投资、进出口总额和口岸贸易过货量增长两倍以上,外向型经济比重提高30%以上,利用域外资金年均增长20%以上,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有力牵引东北地区扩大向东北亚开放,基本建成我国向西向北开放的战略高地。

——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国家清洁能源和煤基产品加工输出基地,生物科技、有色金属加工、装备制造等新型产业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国际原生态多民俗休闲旅游区,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为东北全面振兴做出新贡献。

——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建成祖国北疆多民族和谐幸福家园、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安全稳定屏障。

再经过3—5年努力,先导区引领示范作用、带动传导能力、典型先导效应明显增强,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经贸港、信息港、资金港、人文港的作用凸显,成为东北亚产业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建成联通欧亚、辐射两洋的物流和贸易枢纽,在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中充分发挥通道和枢纽作用。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低碳化水平显著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明显提高,探索出一条多民族边境城市跨越发展、和谐进步的新路径,为我国经略周边和完善全方位开放型经济体系不断做出新贡献。

四、构建全方位开放合作的发展格局

构建联通俄蒙、对接东北、联系内地、互动共进的开放合作格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进一步丰富对外合作的层次和领域,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东北地区振兴中发挥重要支撑作用。

(一)构筑先导区“一轴两翼”开发开放布局

按照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思路,以产城融合、完善功能、联动发展、服务合作为要求,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能力,构建一个核心、一个龙头、一个主轴、两翼互动的先导区开发开放布局。

以海拉尔区为核心。依托中心城区条件和产业园区基础,发展集约化产业集群,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打造先导区物流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和商贸中心。立足中俄蒙多元合作需要,提升综合服务功能和城市品位,打造区域特色突出、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的魅力海拉尔。积极承接博览会、多双边论坛等大型涉外活动,提高俄蒙两国对先导区的认知度。发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作用,实施海拉尔区与毗邻巴彦托海、宝日希勒等城镇一体化发展,增强先导区核心区的集聚力、辐射力和承载力。

以满洲里市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为龙头。依托公路、铁路、航空立体口岸优势,完善欧亚大陆桥大通道建设,加快国际物流中心建设,丰富提升边境经济合作区、中俄互市贸易区功能。建设国际贸易基地、能源开发转化基地、进出口加工制造基地和跨境旅游基地,打造先导区与俄蒙全方位对接合作的龙头。突出中俄蒙文化交汇融合特色,完善建筑、街道、景观和商业设施,进一步提升旅游与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国际口岸型名城。加强满洲里与周边旗市在招商引资、口岸协作、人才引进等方面的合作,形成对俄蒙组团开放态势。

沿滨洲线各旗市铺设主轴。由西向东依次展开满洲里市、陈巴尔虎旗、鄂温克自治旗、海拉尔区、牙克石市、扎兰屯市和阿荣旗,远衔欧洲、西接俄蒙、东联东北腹地,形成龙头带动、核心支撑、主轴串联、内外互动的开放发展态势。夯实现代交通和物流发展基础,降低贸易和投资成本,构建和延长产业链条,将先导区主轴建成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带,不断提升辐射带动能力。加强中心城、副中心城、中心镇和重点镇协调发展,增强中心城辐射带动城镇能力,构建沿边口岸、文化旅游、绿色农牧业、产业集聚等特色型城镇,为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提供多点多极支撑。

专栏1:先导区特色城镇支撑体系

开放口岸城镇: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阿木古郎

生态文化旅游城镇:莫尔道嘎、呼和诺尔、柴河、满归、红花尔基、敖鲁古雅、乌尔其汗、甘河、图里河、阿勒坦额莫勒、恩和

绿色农牧业城镇:成吉思汗、霍尔奇、锡尼河、亚东、蘑菇气、塔温敖宝、诺敏、甘河农场、特尼河农场

人口产业集聚综合性城镇:那吉屯、尼尔基、阿里河、巴彦库仁、大杨树、成吉思汗、霍尔奇、免渡河

沿中俄中蒙边境线展开两翼。沿中俄边境黑山头、室韦等口岸和额尔古纳市展开北翼,沿中蒙边境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等口岸和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展开南翼,依托对外通道便捷、生态环境优美和俄蒙毗邻地区资源丰富等优势条件,大力发展物流、旅游、资源加工等产业,积极开展贸易投资合作和人文交流,促进先导区与俄蒙多点对接、多层交流、多元合作。加强两翼与一轴之间的交通联系,促进要素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以一轴为两翼提供要素产业支撑,以两翼为一轴提供对外开放通道,通过一轴两翼互动不断拓展中俄蒙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带动根河市、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共同发展。

(二)打造“海赤乔”次区域国际合作金三角

依托区位地缘优势和友好合作关系,以先导区核心区海拉尔区、蒙古国东方省首府乔巴山市、俄罗斯外贝加尔边疆区首府赤塔市为支点,通过加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多层次合作、建立健全合作机制,打造“海赤乔”次区域国际合作金三角,辐射蒙古国东部三省区、毗邻俄罗斯三个州区和我国东北地区,有力支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

巩固提升先导区对俄合作。突出先导区合作平台作用,依托俄罗斯远东及西伯利亚地区森林、能源、矿产资源丰富优势,重点开展木材加工、有色金属、跨境旅游、服务贸易、农业开发、果蔬供应等合作,研究建设俄罗斯经满洲里进入内地的石油管道。深化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和医药卫生等交流,积极探索在冷资源产业、生物资源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领域开展合作。

积极推进先导区对蒙合作。发挥地域相连、民俗相近、语言相通优势,突出抓好中蒙口岸和跨境合作园区建设,积极开展基础设施、能源矿产、产业园区等大型项目合作共建,深化畜牧业、饲草业、种植业合作,加强牧业机械、防沙治沙、科技教育、卫生环保、边境旅游、体育赛事等交流合作。发展转口贸易,扩大对蒙劳务、技术和商品输出。

建立健全次区域国际合作机制。以常态化和机制化为要求,以三方地方政府为主体,充分借助大图们倡议等次区域合作平台,逐步在基础设施、口岸管理、政策对接、金融货币、边境事务、领事合作等方面建立次区域合作框架,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和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以各种产业园区为平台,加快建立次区域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合作机制,实现联手谋划项目、共同建设基地、合作打造品牌、联合开拓市场,通过资源深度整合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加强呼伦贝尔市与赤塔市、乔巴山市的多层次交流合作,巩固提升先导区与俄蒙毗邻地区的友好关系,增强相互信任、扩大利益汇合,推动次区域合作向纵深发展。完善与俄蒙毗邻地区协调联络工作机制,深化抢险救灾等边境事务合作。

(三)依托陆海国际通道拓展开放合作领域

通过滨洲线、两伊线、满伊线连接东北华北及图们、大连、锦州、天津等出海口,贯通陆海相连、南北相接、内外相通的国际大通道,深化与东北地区及国内深远腹地合作,积极开展与日韩合作,不断拓展开放合作的领域和途径。

优化扩大与东北地区合作。发挥先导区平台作用,夯实现代产业和物流发展基础,向东连接哈大齐工业走廊,向南衔接长吉图经济区、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东北地区和俄蒙间要素资源流动提供综合服务,以沿边开放带动内陆扩大开放和提升沿海开放水平,促进东北地区主要板块融合发展。依托先导区地缘、资源和开放优势,强化与东北地区运输通道、能源管网、生态环保等对接协作,加强能源矿产、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生物制药、冶金建材、新型化工、商贸物流、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提升东北地区面向东北亚开放的层次和水平。依托东北四省(区)合作机制,加强与辽吉黑三省在规划、政策、制度等领域的协调。

加强与国内腹地的对接协作。依托贯通陆海国际大通道,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协作,拓展与中西部地区合作领域,支持苏满欧、粤满欧、豫满欧等货运专列的开通和运营,建立健全与沿海港口的协作机制,促进协同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利用要素北上西进机遇,积极承接国内产业转移,创新飞地园区模式、投资管理方式、财税分配比例和指标统计方法,深化与天津滨海新区、苏州、东莞等国内腹地能源资源、电子信息、轻工产品等领域的加工与贸易合作,大力发展边境贸易、转口贸易和服务贸易,实现以开放合作促转型发展。

积极推进与日韩合作。利用日韩等国科技、教育、资金优势,重点推动装备制造、新能源利用、生物产业、电子技术、休闲旅游、论坛会展、文化创意、科技环保等领域交流合作。谋划一批龙头项目,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吸引日韩先进技术和生产要素向先导区转移和集聚,支持外资企业建立生产基地、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

(四)建设特色鲜明高效联动的合作功能区

综合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等因素,按照内引外联、互动发展的思路,统筹推进多元合作平台建设,重点规划建设8个功能区。

国际商贸物流区。依托主要口岸和交通干线,在海拉尔、满洲里、牙克石、扎兰屯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仓储物流、国际货运、第三方物流等产业,积极发展边境贸易、跨境电子商务贸易和服务贸易,加快发展金融、咨询、会展、信息、总部经济等产业。重点建设海拉尔中俄蒙国际物流园区,统筹推进中俄满洲里—后贝加尔边民互市贸易区、海拉尔中俄蒙商品展销中心、大兴安国际物流中心和呼伦贝尔进出口商品网络交易平台建设。研究建设海拉尔空港保税仓库和机场出境免税店。

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按照点状布局、集约设置、循环利用、协作发展的要求,以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为核心,联动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阿荣旗工业园区和牙克石产业集聚区,开展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进一步增强配套服务能力和优化发展环境,重点发展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生物制药、装备制造、农畜产品加工、高新技术、新型建材等产业。研究建设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仓库。

跨境经济合作区。在主要边境口岸,建设面向东北亚、服务国内腹地的资源转化型园区、合作加工型园区和进出口加工型园区,重点发展资源落地转化、轻工产品加工、机电产品装配、日用产品与果蔬出口等产业。积极推进中蒙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探索与俄共建跨境经济合作区的可行性。

境外产业合作园区。以次区域范围内俄蒙农业和矿业资源富集地为重点,鼓励国内有实力的企业对外投资,与俄蒙合作建设资源开采加工、建材生产、农业开发等产业园区。重点推进俄罗斯伊尔库茨克木材产业园区、赤塔建材产业园区、达乌利亚农业合作园区和蒙古国哈拉哈农业合作园区、哈比日嘎产业合作园区等建设。

绿色农牧业区。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整合农牧业资源,发展科技型农业和生态型畜牧业。在陈巴尔虎旗、新巴尔虎左旗、新巴尔虎右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重点建设优质牛羊肉输出基地;在根河市、扎兰屯市和鄂伦春自治旗重点发展黑木耳等经济作物;在牙克石市、扎兰屯市、阿荣旗和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重点发展马铃薯、大豆和油菜种植业。树立绿色农畜产品形象,打造“呼伦贝尔”绿色农牧业品牌。

人文科技交流合作示范区。充分挖掘中俄蒙三国人文资源,以中心城市为主体,以特色城镇为补充,发挥呼伦贝尔学院、满洲里俄语职业学校、海拉尔牧业机械研究所等平台作用,积极开展技术研发、合作办学、文艺演出、医疗服务、体育赛事、互派留学生等合作,促进中俄蒙民心相通。

国际休闲旅游区。依托主要口岸,在界河附近双方商定区域内,整合草原、森林、湿地、民俗等旅游资源,研究共建跨境旅游合作区。依托俄蒙毗邻边境地区丰富旅游资源,对接俄蒙管理部门,积极稳妥发展边境旅游。整合旅游线路,有效衔接跨境游、边境游和国内游,建设独具异域风情的原生态多民俗国际休闲旅游区。

生态环保产业园区。依托园区建设环保技术研究交流中心、展览展示中心和咨询服务基地,组织开展与俄蒙的政策交流、人员培训、示范项目以及技术合作等活动,促进国内环保理念、技术和产业“走出去”。

专栏2:功能区建设重大工程

国际商贸物流区:满洲里市国际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海拉尔中俄蒙物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海拉尔国际空港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海拉尔中俄蒙会展中心建设项目

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区:呼伦贝尔中俄合作加工园区(呼伦贝尔经济技术开发区)、呼伦贝尔岭东工业园区、阿荣旗工业园区、莫旗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跨境进出口加工产业区:额布都格跨境经济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阿日哈沙特中蒙边境经济技术合作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满洲里市俄罗斯赤塔工业经济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黑山头经济技术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室韦经济技术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境外产业合作园区: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中俄达乌利亚10万公顷农业合作园区建设项目、中蒙哈拉哈30万亩农业合作区建设项目、新巴尔虎右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五、打造特色优势产业合作发展基地

立足比较优势,加强与俄蒙产业对接合作,引入国内外优质要素资源,有序发展能源资源加工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冷资源产业、新型建材、先进装备制造和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绿色农畜产品业,大力推动商贸、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建设国家大型优势特色产业合作基地。

(一)有序发展能源资源加工业

清洁能源产业。积极开展与俄蒙和内地在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以及能效管理等领域的合作,建设呼伦贝尔国家新能源基地。鼓励实力强、技术领先的大型企业集团开展煤电一体化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以农作物秸秆与畜禽养殖废弃物等为原料的产业化生物天然气,有序发展非粮油脂植物制柴油、甜高粱茎秆制燃料乙醇等非粮原料生物能源产业,建成我国北方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

能源化工产业。积极实施境内外石油资源整合开发,研究跨境经济合作区石油炼化项目的可行性。以海塔石油盆地(海拉尔与毗邻蒙古国塔木查格地区)合作勘察开采石油为依托,以进口原油为补充,研究论证在中蒙额布都格跨境经济合作区与蒙古国进行石油炼化合作可能性。研究论证利用进口原油及相关化工产品,在跨境进出口加工园区进行就地加工转化可能性。在严格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在相关工业园区有序进行现代煤化工、PVC系列产品、氯碱化工生产合作,提升产品附加值。

资源深加工产业。利用现有木材加工产业园区及木材加工企业基础,加强技术改造与产销合作,推进满洲里进口木材加工交易基地建设。对进口木材及大兴安岭林区抚育伐木材,进行家俱门窗、指接板材、木屋组装等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走出去”参与俄蒙毗邻地区森林资源及铅、锌、铜等有色金属矿藏开发合作,推进与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蒙古国乌兰铅锌矿等金属矿合作项目建设,支持参与境外矿产综合加工园区与配套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二)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生物产业。依托东北地区丰富的生物资源,支持企业与俄蒙和内地在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生物制造等领域开展合作,加快开发各类新药、特色原料药,大力发展蒙中药新品种、道地药材种植与饮片加工、动植物提取物和绿色保健品,培育完善蒙中药产业链,研究开发生物饲料、生物农药、生物基材料产品,培育形成生物制造产业链。

冷资源产业。发挥呼伦贝尔及毗邻俄蒙高寒地区冷资源优势,积极开展与俄蒙和内地在科技、资本、土地等方面合作,进行冷资源产业研究与发展,重点推进极寒地区生物育种、保健食品、汽车与船舶机械测试、互联网数据存储、毛皮动物养殖等特色产业,建设国家冷资源产业基地,打造东北亚地区产业“冷谷”。

装备制造产业。适应呼伦贝尔市和俄蒙毗邻地区矿山机械需求量快速增长趋势,支持企业与东北、华北等国内地区开展合作,发展牧业机械、矿山机械、化工机械、数控机床等先进装备制造业。

新型建材产业。支持企业开发生产新型墙体材料、保温隔热材料、防水密封材料和装饰装修材料等适应俄蒙市场和内地市场需求的新型建材产品。鼓励蒙西集团等企业走出去,与俄蒙进行水泥建材等产业合作,扩大生产规模,促进深度加工,提高合作层次。

电子信息产业。培育电子元器件、配电柜、光伏电池等电子信息产品。夯实互联网基础设施,积极引入国内外知名企业,联合启动呼伦贝尔云计算数据存储加工项目,提高云存储及数据加工能力。

环保产业。利用先导区建设的时机,培育和扶持一批污水处理、垃圾处置、土壤修复、生态恢复等领域的环保企业,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妥善应对发展中产生的环境问题。

(三)做大做强绿色农畜产品业

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仓储和运输基地。发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与内地和地方农牧(场)户联手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生产经营组合优势,创新整合经营、联户生产、入股合作等生产方式,建设“粮、油、薯、乳、肉、特”六大基地。大力发展绿色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业,推进乳肉、粮油、蔬菜等农产品规模化经营,实施深度转化,提高综合加工率。

蔬菜果品种植出口基地。加快海拉尔区、满洲里市、牙克石市、阿荣旗、扎兰屯市、额尔古纳市、陈巴尔虎旗等地区设施农业建设,培育绿色优质果蔬出口基地,发展订单农业,形成稳定的绿色菜果生产能力,保障新鲜果蔬产品对俄蒙出口。

中俄蒙农牧业生产加工合作开发。鼓励企业“走出去”,重点推进中俄达乌利亚农业合作区、中蒙哈拉哈农业合作区等境外合作产业区建设,积极发展中俄边境地区油菜籽种植、加工业,打造东北亚区域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加强边境地区动物疾病联防联控工作和信息共享机制。

(四)大力发展物流等现代服务

现代物流业。围绕煤炭、化工、有色、农畜产品等重点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物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打造面向东北亚、辐射全国的物流基地。加快开展仓储、加工、分拨配送、中转等高增值物流服务,提高口岸经济的附加值。积极发展国内外货代、仓储等物流配套服务体系。扩大同生产商、销售商的联系,开展离岸贸易,增强先导区的贸易中介作用和营运控制力。依托高端商贸服务,培育形成先导区接单、腹地生产、俄蒙销售的新模式,扩大对外贸易。大力发展跨境电子商务,鼓励发展云计算、服务外包、信息咨询等科技服务业。

金融服务业。积极发展地方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国内外商业银行、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机构在先导区设立分支机构,构建各业并举、内外资并存和多种融资工具并用的金融服务体系。拓展国际金融服务业务,扩大人民币在跨境贸易和投资中应用,在海拉尔国际机场研究开展卢布等货币的自由兑换业务。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依法依规采用融资租赁、债券、信托等多种金融工具和融资方式,为企业发展提供融资支持,运用PPP模式,开展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建设。

配套服务业。大力发展教育、健康、餐饮、体育、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鼓励发展科技、会计、法律、审计、评估、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完善服务业体系。

专栏3:中俄蒙产业合作重点项目

资源:俄罗斯别列佐夫铁矿开发项目、诺永达拉果铅锌矿开发项目、呼伦贝尔中俄合作1000万吨铁矿球团项目、中俄外贝加尔合作20万吨铜钼冶炼深加工项目、蒙古国塔木察格油田开发项目、乌兰铅锌矿开发项目

森工:伊尔库茨克州50万公顷森林采伐木材加工项目、额尔古纳荣程与俄合作采伐精深加工项目

农业:海拉尔区、陈巴尔虎旗、扎兰屯市、阿荣旗俄蒙蔬菜种植出口与果蔬物流基地项目

旅游:额尔古纳中俄界河与跨境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中蒙跨境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地区中俄跨境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六、提升基础设施支撑保障能力

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突出重点的原则,加快边境与跨境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成联通俄蒙、畅通东北、连接内地、贯通市域的运输通道和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强化先导区电网、城镇、信息、园区、口岸等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建设,不断提升先导区的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

(一)构建高效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通道布局。综合利用铁路、公路、航空等交通运输方式,以海拉尔为中心节点,布局建设3条经满洲里、黑山头、室韦等口岸的对俄开放通道,规划建设2条经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等口岸的对蒙开放通道,推动建设2条经滨州线和伊敏线、伊阿线连接东北华北及大连、天津、锦州和图们等出海口的对内运输大通道。

铁路。在已有合作共识基础上,加强与俄罗斯、蒙古协调,积极推动莫尔道嘎—室韦、海拉尔—黑山头及伊尔施—道劳杜—阿日哈沙特口岸铁路建设。适时启动哈齐客运快速铁路线延伸至满洲里、满洲里—新右旗铁路、伊敏线和伊阿线扩能改造工程的前期研究工作,积极推动满归—漠河铁路、阿荣旗—莫旗铁路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铁路枢纽、换装站扩能改造,进一步提升内通道的通达能力,提升经满洲里出境的通往中亚和欧洲班列的运营规模和效率,研究增开旅游列车和货运专列,提高铁路客货运输能力。

公路。加快建设那吉屯—尼尔基、阿里河—根河、海拉尔—拉布达林、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阿木古郎等干线公路和奇乾—室韦—黑山头、阿拉坦额莫勒—阿日哈沙特等口岸和边境公路,形成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干线公路网。探索参与阿日哈沙特—乔巴山等跨境公路境外段建设。

航空。完善海拉尔、满洲里机场口岸功能,鼓励国内外航空公司增加至赤塔、伊尔库茨克等航班密度,推进开通至乌兰乌德、乌兰巴托、新西伯利亚、克拉斯诺亚尔斯克、雅库茨克等地的国际航线,新增与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国际航线,增加至北京及国内大中城市航班。新建扎兰屯支线机场和莫旗、新右旗等通用机场,支持机场之间开通航线,形成一小时航空经济圈。

陆海联运。加快额尔古纳河、嫩江等重要航道及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打通水运通道。加强与大连、锦州、天津、图门等港口衔接,积极发展陆海联运。.

专栏4 交通基础设施重点建设项目

铁路:莫尔道嘎—室韦铁路、海拉尔—黑山头铁路、伊尔施—道劳杜—阿日哈沙特口岸铁路、满归—漠河铁路、阿荣旗—莫旗铁路、满洲里—新右旗铁路

公路:海拉尔—拉布达林、阿里河—根河、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阿木古郎干线公路,黑山头—室韦—满洲里、阿拉坦额莫勒—阿日哈沙特口岸和边境公路

民航:海拉尔机场空港口岸改扩建项目、扎兰屯民用运输机场项目、新巴尔虎右旗、莫旗、满归、阿荣旗等通用机场建设项目

(二)加强口岸与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口岸。加强与俄蒙协商,根据跨境交通设施规划,确定口岸总体布局和重点功能,高标准建设口岸基础设施,做好口岸的相互衔接,提高货物、人员的通过能力。加快满洲里铁路换装和公路口岸通关设施改造,研究建设室韦铁路口岸可行性。推进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和额布都格口岸基础设施和设备、双向过货通道和物流场地的建设和升级改造。加快海拉尔、满洲里国际机场候机厅、联检楼等相关场所与设施的改扩建。加强口岸数字化建设,实现通关、物流等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口岸信息化水平。

信息。加强跨境电子商务平台、通信网络运行管理平台、数据中心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展面向俄蒙与东北亚地区数据储存、计算和租赁业务,与俄蒙毗邻地区建成跨境直达陆地光缆,扩容完善满洲里—外贝加尔斯克中俄跨境光缆,将先导区打造成为欧亚电信传输的重点节点。加快光纤网络建设,推动“三网”融合,提高通信、广电、计算机骨干网络的覆盖度。

(三)加快城市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电网。按照国家能源基地建设规划的总体安排,着力建设电力外送通道,加快先导区电网智能化建设和改造,提高电力输送能力和城乡电网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和水平。适时推进送往东北三省相关地区的交流与直流输变电通道建设工程,重点建设伊敏—兴安—乌兰浩特500千伏交流输变电工程和岭东—牙克石—满洲里500千伏输变电工程。

水利。加大防洪堤防工程、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力度,推动国际界河护岸工程建设。不断提高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加快修筑直供园区、城区输水管道,实施农村牧区饮水提质增效工程。

城镇和园区。加强给排水、供热、供气、道路、环卫、生活垃圾与污水污染物处理、园林绿化等城镇市政公用基础设施,提高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能力。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园区基础设施,促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建设大基地、大园区、大企业、大集群。

七、加强人文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依托先导区地缘相连、人文相通优势,深化与俄蒙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跨境旅游、生态环保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不断拓展合作空间和提高合作层次,增进三国间相互了解和友谊,把先导区建成人文丝路、绿色丝路、和谐丝路的中坚力量和重要支撑,为维护北疆安全稳定做出新贡献。

(一)扩大人文交流合作

深化文化会展合作。完善政府间和民间交流机制,扩大人员互访,进一步拓展合作范围,共同策划举办文化交流活动。充分挖掘蒙古之源和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文化,支持三地文艺团体互访演出、相互举办展览、开展艺术交流,提升特色品牌的国际影响。鼓励友好城市间进一步加强联系,以互办“城市日”等方式,开展包括政府间会谈、经贸展会、项目推介、文艺演出、文化展览等活动。挖掘历史文化、蒙元文化、草原文化和多边文化,支持译文图书、出版发行、翻译培养、民俗编剧等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积极培育和发展中俄蒙国际会展和论坛活动,扩大规模和影响力,继续办好海拉尔中俄蒙经贸洽谈暨产品展销会、呼伦贝尔中俄蒙国际矿山机械博览会和中俄蒙旅游合作论坛等,研究探索举办新的会展和论坛活动。

拓宽教育科技合作。在同国家目前的区域国别研究计划、非通用语培养计划、汉语教育和留学总体部署做好衔接工作的基础上,依托历史往来基础,拓宽先导区与俄蒙在高等教育教学、科技研发、人员交流等领域的合作,编制中俄蒙次区域合作科技交流与人才培养规划,打造中俄蒙教育科技交流合作平台。鼓励呼伦贝尔学院、内蒙古大学满洲里学院等高校培养中俄蒙合作紧缺型和应用型技术人才,设立俄罗斯和蒙古国研究中心,支持三国高等院校互派留学生。鼓励有条件的院校和语言类培训机构开办俄罗斯语、蒙古国斯拉夫语教学,扩大汉语国际教育,建设汉语留学基地。加强呼伦贝尔职业技术学院、呼伦贝尔市高级技工学校等职业技术院校基础能力建设,扩大联合培养专业技能人才规模。建立常态化青少年学习交流活动机制,支持先导区中小学与俄蒙两国毗邻地区相关学校结为友好院校,共同举办少儿文艺演出、中小学运动会、夏(冬)令营等活动。拓展科技合作领域,加强与俄罗斯科学院东西伯利亚分院及俄蒙毗邻地区科研机构合作,积极与国内科研院校和企业合作,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产业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

推进体育赛事交流。创新体育交流形式和内容,积极发展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广泛开展全民健身体育交流活动。鼓励开展国际式摔跤、射箭、冰球、拳击、柔道、艺术体操等体育赛事交流活动,发挥大型体育活动的综合效应。加强三国地区性优势竞技体育项目的规则研究、教学研讨、合作训练和竞赛交流,互派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相互学习,创建中俄蒙区域性体育赛事与交流活动中心。

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密切与俄蒙两国卫生部门和医院的友好往来,互派医护人员交流培训。开展中蒙医药学术交流、专家互访和义诊活动,促进中蒙医药养生保健服务发展,扩大中医药和蒙医药的国际影响。加强中蒙医药品安全管理和研发、蒙医药研究与交流及蒙药材安全管理,促进相关学术研究和临床应用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的交流。借助我国中医药及蒙医学优势,与蒙古国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为蒙医药等传统医学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加强中俄蒙三方边境地区传染病及其媒介生物的联合监测与控制,扩大对传染病病种研究的交流合作,健全传染病联合防控机制和卫生应急救治联动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和企业开展远程医疗服务,把先导区建设“海赤乔”次区域疾病防疫联防、联治示范区。

(二)拓展跨境旅游合作

建立和完善与俄蒙地方政府、旅游协会和有关企业的多层次合作协调机制,共同打造具有“海赤乔”次区域特色的国际知名旅游产品。鼓励优势企业开展境内外经营活动,与俄蒙共同开发跨境旅游资源,依托中俄额尔古纳界河、中蒙哈拉哈界河等边境地区的自然风光、异国风情,发挥满洲里、黑山头、室韦、阿日哈沙特、额布都格等口岸通道作用,推动跨境旅游区、跨境旅游线路建设与合作。依托丰富旅游资源,加快旅游景区与基础设施建设,创建一批国际知名旅游景区,把先导区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加快建设海拉尔区旅游集散中心,研究建设呼伦贝尔国际生态旅游区或国际旅游特区。

(三)加强生态环保合作

完善与俄罗斯和蒙古国的跨国生态环保合作机制,共同保护森林、草原、河流、湖泊、湿地等生态系统。加强自然保护区规划与建设,推进黄羊等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森林草原防火和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联防建设,加强环境影响评价和跨界环境影响评估,建立环境监控信息平台。坚持点上开发、面上保护,科学有序开发和利用资源,开展主体功能区适应性评价。完善生态环保监管机制和保护措施,对产业园区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同时开展环境影响评价,相关产业规划及重大项目的布局进行规划水资源论证,注重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由地方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实现绿色发展、美丽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典范区和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

八、着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破除制约先导区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积极探索建立促进中俄蒙多元合作的新途径、新方式,为先导区实现跨越发展和深化开放合作提供动力支持。

(一)创新对外合作方式

创新组织推动机制。按照有关程序和规定,研究设立先导区协调管理机构,统筹推进先导区建设和中俄蒙次区域产业合作、人文交流、政策对接等相关事务。在中俄与中蒙战略合作框架下,建立与俄蒙地方政府间定期会晤和对话协商工作机制,为地方政府间开展对外交往和经贸合作创造良好条件。研究赋予先导区部分省级口岸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权限。鼓励俄蒙在先导区设立检验协调机构,密切多层次、宽领域合作。

创新开发开放合作机制。以中俄蒙三国经济互补互利互惠为目标,在口岸城镇和中心城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推动设立互市贸易区、进出口加工区,建设发展好满洲里综合保税区,条件成熟时研究设立海拉尔综合保税区。探索资源、土地、技术、资本等生产要素有效配置新机制,鼓励劳务输出,形成与俄蒙及国内腹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市场相互依托、产业链条有机衔接新机制。探索对内协作优势互补、税收分享、平台共建的互益型沿边开放开发新模式。

(二)改革口岸管理体制

创新口岸高效通关机制。加强检验检疫监管能力和疫病疫情防控屏障建设,简化相关手续,推进边防检查与出入境通关管理信息化、规范化、便利化,进一步完善大通关体系。建立部门沟通协调机制,实现集中办公,优化口岸通关服务环境,促进进出口货物和人员往来高效化。支持先导区探索海关管理、检验检疫、边检管理的新机制、新方式,提高口岸通关服务便利化水平。完善出入境办证信息系统功能,创新方式,提高通关效率。

加强与俄蒙两国通关合作。积极对接俄蒙口岸管理部门,商谈推动简化通关流程,探索实施优化海关程序、检验检疫认证认可的通关新模式。建立与内地海关共认的进出口一次性检验通关机制。推进额布都格、阿日哈沙特口岸常年开放。

(三)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创新产业促进机制。运用市场化运作的理念和方法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突出特色优势,完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对重点产业分业施策,进行一条龙、全方位、立体式规划建设。主动承接国内资金、技术和产业转移,鼓励、引导民间投资在境外建设产业园区和加工基地,形成境内外产业互动和产业链条相互衔接机制。完善创业型、科技型和服务型企业扶持政策,对园区内企业实施差别化环保政策,鼓励技术引进、成果转化、科技创新。

加快事关产业发展与合作的重点领域改革。以改革为动力,为产业发展与合作创造宽松环境和有利条件,最大限度释放产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活力。深入推进林区、垦区政企分开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进一步拓宽民营经济准入领域,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按国家有关规定进入传统垄断行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

(四)深化行政管理改革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减少审批事项,优化审批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加快建立“阳光、高效、廉洁”的行政审批机制。重点推行企业登记制度改革,在先导区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推进取消和下放鼓励类和限制类产业项目审批权。

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构建服务型政府。推进体制改革,构建资源配置新机制。推进政务公开,完善政务信息公开机制,提高科学决策、依法决策水平,营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实施权利清单管理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与先导区建设发展相适应的行政管理机制。

建立新型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健全干部交流机制,完善高层次和紧需紧缺人才绿色通道等更加优惠的人才引进制度,建立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创业园区和技能培训机制,鼓励外地优秀人才参与先导区建设。根据国家现行规定,制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社会保障待遇正常调整机制,专利入股、期权奖励等配套措施,完善人事考核评价和人员激励制度,创造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九、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内蒙古自治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分工,研究出台加快先导区建设的支持政策相关具体措施,大力推动先导区发展。呼伦贝尔市负责规划具体实施工作,要统一认识、精心筹划、周密部署、理顺机制,有序推进规划实施。建立自治区政府和呼伦贝尔市定期调度机制、协调联动机制,明确分工、落实责任,上下联动、齐抓共管,全力推进先导区建设。国务院有关部委各司其职、紧密配合,加大对先导区的宏观指导和政策支持。

(二)加强规划引导

切实加强呼伦贝尔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专项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各旗市区各部门工作计划与本规划总体要求不一致的应及时做出相应调整,确保战略部署一致、空间配置合理、时序安排科学。严格按照本规划确定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合理安排有关重大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统筹好当前和长远工作,分步骤、分阶段抓好重点任务的组织落实。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引导全市广大干部群众认识、了解、支持、参与先导区发展建设。

(三)加强政策支持

中央财政加大对内蒙古自治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内蒙古自治区财政部门在分配相关转移支付时对先导区予以适当倾斜。支持以先导区为基地扩大对俄蒙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投资项目按照有关规定申请现有资金政策支持,支持进口资源就近加工。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相关政策在先导区实行,加大中央财政预算内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提高补贴比例、减免地方配套,增加对外资源性产业合作和园区等基础性建设的投资补助。健全与先导区发展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土地管理模式,实施规划管理、用地指标等差别化的土地管理政策,增强土地调控和供给能力。

(四)加强实施管理

按照全面推进、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原则,全面加强规划实施的管理与监督,建立规划实施公众参与机制、民主监督机制和绩效考核机制。对先导区建设的重点项目和重大事项实行统筹推进、科学管理,提高规划实施的科学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防范和规避风险,加强推进督促、总结反馈和绩效考核,建立先导区任务目标落实组织保障机制。成立先导区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先导区建设开展咨询论证和跟踪评估工作。建立先导区建设年度报告制度,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制定实施方案,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完善机制,推动规划实施。建立人民政府主要负责人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规划实施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加强地方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与本规划的衔接,推动落实规划明确的重大事项、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

本规划的编制与实施要做好与相关重大国家战略、区域政策规划以及专项规划的衔接协调。国务院有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在政策实施、项目建设、资金投入、制度创新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帮助解决规划实施中遇到的重大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牵头组织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和督促检查,及时向国家有关部委报告重大问题。同时,要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委组织开展规划实施中期评估,评估结果要向社会公开并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研究,作为规划修订、绩效考核和社会监督的重要依据。建立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规划顺利实施。


分类: 全球治理 2025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