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院第二期“疫情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会议综述
2020年04月30日  |  来源:BRGG  |  阅读量:16394

为全面解读疫情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2020年4月11日下午,由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与武汉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第二期“疫情的国际政治经济影响”研讨会如约举行。当前国内政治、经济领域相关知名专家、学者及海外华侨企业家,从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时间维度就疫情形势、世界经济、中美关系、地缘政治以及应对之策五方面阐述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帮助深入解读疫情对中国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影响。

一、疫情形势

1) 总体形势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判断,总体疫情未来可能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短期内,也就是到今年6月份,疫情会稳定或下降。美欧6月份处于中国3月份的状态,社会活动逐渐恢复,这属于比较好的情况。第二种情况是美欧国家疫情长期化。出于制度和价值观差异,国家选择控制住疫情但不进行全面测试,疫情下降速度慢,并且经常反复。这种状态会使美欧甚至全球经济无法走上正轨,进入长期慢性化、常态化。第三种情况是更加恶化,疫情中心会从美欧转移到南亚(印度)和非洲。后者人口多、医疗水平差,羸弱的管理能力可能会产生几百万上千万的死亡。而且,疫情在南半球过去以后,到了秋天又回到北半球,世界面临一波比一波更厉害的冲击。我们希望第一种情况,但实际情况可能并不理想。价值观影响下的美欧制度不可能像中国进行严格限制,所以会漏洞百出。如果出现第三种情况,世界经济就会瘫痪,各国都不愿意背负责任。现在西方已经有嫁祸中国的苗头,当这种舆论压力大到极限时,舆论就会变成国家政策。中国也将面临从没有过的压力。

2) 中国形势

曾在国家发改委国际司工作的林大建女士表示,中国在应对疫情过程中,既有被动之处,即武汉是第一个爆发的地方,也有主动之处,即能在有限时间内控制疫情。我们第一波疫情控制主要靠社会组织,目前情况也证明了这种方式控制疫情的有效性。但疫情短期的经济政治的影响依旧具有不确定性。

中国在西班牙侨民黄志坚认为,国内目前对疫情的第二波返潮的预测受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国内领导人应警惕经济窒息出现,推动居家隔离时期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

3) 西班牙形势

黄志坚分析,现在西班牙反对派跟政府基本上达成共识——共同抗疫,但是很多反对派,包括民众,对政府当前举措有很大的不同意见。现在团结一致但不代表不会秋后算账。脆弱的左派联合政府在这样的经济危机状态下面临右派尤其是极右派抬头,政府有可能在疫情以后垮台。很多民众已经要求追究部分政府人员的刑事责任,认为8万人的球赛和三八妇女节的游行加剧疫情的严重程度。左派为了追求政治正确,坚决不取消三八妇女节的游行,成为导致疫情蔓延的一个节点。截至4月10日,西班牙国内因疫情导致的死亡率约为10%。首相提出将之前颁布的禁足令延长到5月11号,意大利延长到5月3号。此外,疫情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打击同样剧烈,从供应链到销售端,整个传导过程都受到其渗透影响。在西班牙经商的华人经济损失高达30%。西班牙副首相对目前口罩、呼吸机等医疗资源短缺挤兑现象进行检讨,表态将成为继美国、法国、德国之后第四个重塑国内工业的国家。欧洲部分国家当前采取群体免疫措施,力图在医疗资源允许的范围内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降到最低。然而,由于疫情传染性非常强,医疗资源挤兑短缺情况可能持续存在。欧洲很有可能进入在疫情控制下与病毒共存的时代。

黄志坚指出,西班牙等南欧政府一直对欧盟有所抱怨,但也是南欧国家从欧盟得到的输血最多。如果没有欧盟,南欧的发展不会如此。西班牙的基础设施都是加入欧盟以后,通过欧盟贷款建设的。所以,西班牙对欧盟又爱又恨。恨主要来自其认为欧盟的支持不够。欧盟是一个妥协的机制。此次南欧政府,包括法国,倡议发起共同债券,但是受到荷兰、德国等国家的反对——主张在欧盟稳定机制框架下解决问题,最终没有通过。如果复工以后没有共同债券发行,经济恢复将很成问题。至于如何解决,富裕国家跟南欧,也就是疫情严重国家看法不一,到现在还没有求得妥协方案。

二、世界经济

1) 世界经济趋势

武汉大学经济外交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张晓通教授判断,疫情将把世界经济带入U字型。由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受到冲击,世界经济将会掉头向下,这个底部会比较长,可能是三年,甚至三年以上。从世界经济长周期的视角来看,现在很可能处于第5个长周期的第二阶段,也就是经济下行阶段,除非等到下一次工业革命才能够迎来新的增长。所以世界经济将呈U型走势。从2020年到最终走出低谷,完全恢复大概需要5年的时间,即要等到2025年。

林大建认为,由于疫情对各国经济政治产生的深远影响,可能导致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力度加大,从而面临全球经济运行和增长模式发生较大改变,这将使对经济周期的讨论丧失意义。当前研讨疫情在国际政治领域引起的经济实力消长的内容较多,而影响下一阶段经济实力的消长最关键的因素是国家对疫情的控制程度:如若控制得当,对减轻国内政治压力及恢复经济竞争力是起关键作用的。

国泰君安研究所全球首席经济学家花长春认为,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可能才刚刚开始。第一,全球经济的短期及长期影响依旧可能是U型危机。最先发生的公共卫生危机而导致金融的流动性危机并不能排除萧条的可能性。按照常规模型计算,欧美新增病例理应在4月初达到顶峰,目前病例数正常来说应处于往回倒流的趋势。但实际情况却是当前的累计病例数依旧大幅度上涨,故极有可能导致在4月底5月初出现较为严重的医疗资源挤兑现象。至于疫情是否会有第2波或者第3波以及长时间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均具有较强的不确定性。第二,逆全球化倾向会更加严重。国家很有可能在后期新增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链的政治立法。新兴市场会有更大程度上的衰退。虽然这种预测仍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不确定性,但明年在正常情况下理应有一段恢复中国民营经济的缓冲期。目前,各国财政货币政策短期仍处于U型,若按这样发展,明年会有一小段复苏期。而从中长期来看,国家主要会面临两个问题:一是产业链问题。由于海外政治立法需求不同,可能产生通胀以及粮食安全等问题;二是对全球金融的巨大打击。疫情对评级一般的中小企业打击较大,对银行影响较小。若疫情持续时间最多至第2-3季度,银行在政府财政帮助下暂不会出现大量坏账。部分企业虽可能倒闭,但不至于出现大面积的倒闭,属于较乐观的预期。但是,整个资管、保险业会面临一个较大的流动性错配风险。

2) 欧洲经济

黄志坚以西班牙侨民当前面临的经济冲击为视角提出欧洲存在经济窒息现象及可能出现的经济萧条。首先,疫情的突然袭击使中国供应链严重受损,此后迅速传到欧洲。总体上疫情对整个经济社会打击较大,且对整个经济影响表现为从供应链到销售端的整个传导过程的渗透影响。目前暂且不能把疫情简单地定义为一次危机:如若时间持续较短,确实可能类似于经济危机那样并有可能通过一个U型的经济转变逐渐恢复;但若疫情持续较长时间,其不确定性也将大大增强,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影响也就越大,中国国内经济已经较为明显地表现出销售及供应端的停滞。4月10号欧盟财政会议发布

1 2 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