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广华 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2020年08月11日  |  来源:《学术月刊》2020年第7期  |  阅读量:32887

目前人类面临的是第四次技术革命,以人工智能(AI)物联网机器人的使用为标志。此次革命一方面将带来对资本的巨量需求,同时导致对劳动的替代,从两头挤压劳动占比,使收入分配进一步恶化。更为重要的是,新的技术革命在将低技能劳动力挤出生产过程的同时,还会使落后国家逐渐失去其相对比较优势。可以预期,当在发达国家使用机器人的成本接近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成本时,发达国家将具有除了自然资源以外的其他绝对优势,大大减少贸易的必要性。届时,资本和商品的跨国流动将会大大减弱。

1. 增加失业。

AI和机器人的使用将会增加失业。以往的技术革命,尽管伴随着资本对劳动的替代,但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劳动占比基本不变”的Kaldor定理。换言之,工资的上升弥补了劳动力投入相对下降的影响。但基于AI和机器人的第四次技术革命似乎已经导致了劳动占比的不断下降,意味着劳动力投入的大幅度减少。同时,这次技术革命正在终结“雁阵模型”和追赶理论,使全球产出的增长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而且越来越多地依靠资本投入。失业问题在发达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将变得越发严重,而且短期内无解。这印证了凯恩斯早在1930 年就发出的关于技术进步将造成普遍失业的警告。机器人不但可以7天24小时工作,而且出错率极低,更没有管理上的纠纷。Acemoglu & Restrepo分析了1990—2007年美国劳动力市场上工业机器人增加的影响。他们发现,每千名工人增加一台机器人,将使就业人口比例降低0.18—0.34个百分点,工资降低0.25%—0.5%。麦肯锡报告显示,全球高达50%的工作是可以被机器人取代的;有六成的工作岗位,其中30%的工作量也可以由机器人代劳。到2030年,保守估计全球15%的工人(约4亿人)会因人工智能的发展发生工作变动,激进估计则会影响30%的全球劳动人口,也就是8亿劳动力。

机器人已经在制造业、零售业和餐饮酒店业中得到越发广泛的应用,替代了低技能劳动力。全球最大的电子产品装配企业富士康集团将机器人引入生产线后,雇用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了30%;Adidas等众多公司纷纷撤回本国,因为在发达国家可以使用机器人代替人工进行生产;亚马逊用15万员工和无数的机器人打造的仓库每年可以处理价值约1000亿美元的自营订单和1000亿美元的第三方订单;海底捞历时三年斥资1.5亿打造的无人餐厅于2019年4月20日在北京正式营业,这家餐厅不需要洗菜工、配菜员、传菜员、酒水配送员和等位区服务员,其运行总成本大约只有传统餐厅的四分之一;马云筹备两年之久的阿里未来酒店在杭州也已经正式开业,客人从入住到退房完全由智能机器人提供服务。

2. 冲击国际贸易投资格局。

更为重要的是,以往的技术革命没有动摇劳动力作为基本生产要素的事实,高低技能劳动力都是生产过程所不可或缺的,全球化只是使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需求从发达国家转移到了欠发达国家,同时带来产业转移,造就了所谓的“雁阵模型”。但正如前文所言,这次技术革命正在终结“雁阵模型”和追赶理论,欠发达经济体不再具有廉价劳动力优势,商品和服务贸易的必要性将大大降低,现有的全球贸易分工格局将会受到严重冲击。

从消费角度看,批量化生产的产品不再受欢迎,消费者越来越偏好个性化新产品,这要求缩短供应产业链和交货时间,促使企业迁往接近消费者的地点,而更具有消费能力的也是发达国家。

当然,不同国家,不同岗位受到的机器人冲击是有显著差别的,这也会影响国际贸易格局的变化。越是发达的国家,人工成本越高,越有动力和资本率先使用机器人。根据麦肯锡发布的报告,到2030年,全球被机器人取代的劳动力占比为15%,但作为发达国家的代表,在美国、德国的这一比率分别高达23%和24%,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印度和中国分别为9%和16%。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认为世界会倒退到闭关锁国的境地,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走向多极化的同时,贸易投资区域化和零碎化将取代全球化。比如,美国主导的基于“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原则的自由贸易协定(FTA)会涵盖欧洲、日本等国家。同时由中国参与并推动的亚太自由贸易区(FTAAP)和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RCEP)会涵盖东亚东盟等经济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