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广华 朱美华:“逆全球化”:特征、起因与前瞻
2020年08月11日  |  来源:《学术月刊》2020年第7期  |  阅读量:39778

【摘要】从根本上说,全球化的发生、发展和终结是由技术进步、政府政策、全球化的收益和成本决定的。目前我们正面临的“逆全球化”,其端倪很早就已经出现,正被国家间和国家内部利益的分配问题推向高潮。同时,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为标志的第四次技术革命将使收入分配问题进一步恶化,并最终导致本轮全球化走向终结。为此,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社会团体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极力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中国必须重视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以抗衡“逆全球化”浪潮,或为下一轮全球化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 引 言

当今世界正面临着来势凶猛的“逆全球化”浪潮,突出表现为英国脱欧和中美之间的贸易和非贸易摩擦。这股浪潮不仅显著拉低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也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严峻挑战。比如,世界贸易组织已经因美国拒绝聘任仲裁法官而名存实亡,其他几个国际机构也因美国的退出而受到严重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迄今为止,这股“逆全球化”浪潮尚未出现减弱的势头。其实,所有这些重大事件并非意外,关于中国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的冲突和对立,笔者早在十年前就已经预测到了,并于2009—2011年间提出了应对策略,包括在国际上努力构建并改善与印度的关系,在国内则要大力推进城市化,同时千方百计保持低调、韬光养晦以争取更多年的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笔者还早在2018年3月15日预测到了中美贸易摩擦是不可避免的,接着在2018年4月6日明确指出这次的贸易摩擦将是全球性的。

遗憾的是,直到今天,国内外仍然有不少人对这股“逆全球化”浪潮或中美冲突抱有期望抑或是幻想,更多的人甚至是主流的观点坚信全球化不可阻挡。比如,笔者于2018年10月在世界经济学会的年会上做主旨演讲时提出,不能排除本轮全球化终结的可能性,但遭到了大多数嘉宾包括权威人士的反对。这种判断上的差异无疑来源于对本轮“逆全球化”根本原因的认识上的不同,并将对国家的外交、政治、经济甚至社会发展战略的制定产生截然相反而又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后果。

基于上述背景,作为一家之言,本文旨在提出一个大胆预测或猜想,即本轮全球化正在走向终结,取而代之的将是区域性或零碎的全球化。这个预测主要基于以下三方面的考虑:(1)全球化所带来的利益分配问题在中短期无法获得妥善解决,这将从根本上进一步扭转以往的亲全球化政策;(2)以人工智能、物联网和机器人为特征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正在改变全球分工格局,将不断降低跨国贸易和对外投资的必要性;(3)作为全球第一和第二大经济体的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冲突很难调和。

本文余下的内容安排如下:作为背景,第二部分简要回顾前三轮全球化的发展历程,并归纳总结全球化的利弊;第三部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政策等方面讨论当今的“逆全球化”浪潮,试图说明本轮“逆全球化”早在十多年前就露出了端倪;第四部分探讨当今“逆全球化”的主要原因;第五部分结合第四次技术革命,展望(逆)全球化的未来。最后,第六部分为结论。

2 前三轮全球化

(一)前三轮全球化历程

关于以往全球化阶段的划分,学界存在不同的看法,比如,笔者就认为最早有记录的全球化始于中国的汉朝,以张骞出塞,并最终开辟丝绸之路为起点。但国外主流文献如Williamson把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作为第一轮全球化的开端。新航路的开通促进了世界黄金、香料、农产品贸易和东西方的文化交流。16世纪末,伴随着殖民主义的扩张,西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向全球蔓延,由此开启了新旧世界之间的国际贸易,世界市场开始形成。

发轫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或技术革命把全球化推向高潮,并被看作为第二轮全球化的起点。蒸汽机的发明和运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大工厂生产方式使产量大幅增加,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迫切需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同时,跨国公司的海外投资和铁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英国强大的海军力量和英镑金本位制度,成就了其世界霸主的地位。19世纪中后期,以电力、电灯和电话使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使世界殖民体系得以形成,西方列强从商品输出步入资本输出阶段,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终结了第二轮全球化。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