裘援平:“一带一路”不是具体的“路”,而是无形的“道”
2024年11月21日  |  来源:上观新闻  |  阅读量:3979

| 共建“一带一路”,就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导路径,就是符合世界和各国根本利益的人间正道。

当前,我们正处在重大历史关口。人类社会向何处去,是相互依存、和平共赢,还是彼此切割、你争我斗,成为各国都要作出选择的必答题。中国的选择始终如一,那就是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中国认定的这一边,是顺应全球化时代和多极化世界的历史潮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行动,与国际社会携手推动世界朝着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方向发展。而共建“一带一路”,就是通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先导路径,就是符合世界和各国根本利益的人间正道。

11年前谁能想到,一个理念能活化两千多年的文明足迹,一个倡议能焕发150多个国家的参与热忱。“一带一路”第一个十年共建,以互联互通串联起各参与国的发展意向,以共商共建共享搭建起国际合作的全新框架,以共担共治共赢汇聚起实现现代化的齐心协力。取得的成果实实在在,开辟的路径清晰可见,展现的前景十分广阔。无论初衷是什么,共建“一带一路”走到今天,已经不是哪个国家的公共产品,而是规模最大、范围最广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全球发展项目。

第二个十年,“一带一路”如何高质量发展,这个“高”应该高在哪里?我认为,首先是要从全球发展项目的高起点和全球公共产品的高立意出发,以全人类共同价值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指引,提升对共建“一带一路”强大生命力和可持续性源泉的认识,这就是其真正具有世界意义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时代逻辑。只有站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共建之路才能越走越宽阔,共建国家才能越来越广泛,驱动力量才能越来越多元,发展成果才能越来越丰厚,真正成为世界共同发展之路。

共建“一带一路”的历史逻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从两千多年前的古商道,到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互联互通推动世界从分散隔绝走向普遍联系,生产力发展促使各国经济从国际化、区域化走向全球化,形成要素自由流动、资源优化配置的世界统一大市场,成为各国相互依存、彼此紧密联系的有机整体,共存于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人类“地球村”。这是世界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民族国家汇入世界历史的客观进程,是人类文明演进、全球繁荣进步的必由之路。人为割裂市场、重新分化世界的逆全球化之举,不过是抗拒世界历史进程的自我封闭。而共建“一带一路”,正是沿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轨迹,依循经济全球化决定性的市场规律,按照经济全球化对普遍联系、开放包容、规则治理的内在要求,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打通经济全球化的毛细血管,推动贸易自由化、市场一体化、生产网络化、金融国际化、治理规则化延展,辐射带动全球四分之三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进程,参与国际产业链供应链金融链物流链合作,并凭借比较优势从中获益。

共建“一带一路”的理论逻辑,是以促进全球共同发展为目标的国际经济合作原则。有西方社会学家认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最大特点,是将各种相关理论创意与解决人类面临的实际问题密切结合。多元和创新是共建“一带一路”政策理论体系的突出特征,其基本构成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市场经济原则、国际关系和国际合作准则以及联合国倡导的全球发展学;其指导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开放绿色廉洁、高标准惠民生和可持续;其作为国际公共产品的特质是,以平等公正为前提、以开放包容为导向、以共同发展为动力、以规则治理为依据、以互利共赢为目标的非排他性、非竞争性普惠原则。这些都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核心理念契合、行动目标一致、治理逻辑互补、重点领域承接,因此能为国际社会所广泛接受。

共建“一带一路”的实践逻辑,是世界各国追求现代化的路径选择。共建“一带一路”之所以能超越意识形态和地缘纷争,让不同文明文化、社会制度、发展阶段和地理位置的伙伴走到一起,是因为它承载着各参与方对现代化的追求,能让更多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找到适合自己的现代化发展路径和对外合作项目。靠“要致富先修路”打破发展瓶颈,靠贸易和投资双引擎培育增长动能,靠开展传统和新兴领域合作形成聚合效应,携手探寻现代化发展的快车道。合作模式是共商共建共享,核心内容是联通赋能协同,有效途径是对接各国发展规划、国际合作平台和联合国发展议程。实际效果是吸引了世界3/4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形成了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国际大流通框架,建成了一批标志性和惠民生的工程项目。仅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一项,就可以帮助数百万人摆脱绝对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联合国2030发展议程的加速器,让世界看到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经济合作应有的样貌。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带一路”不是具体的“路”,而是无形的“道”,为世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新路径和新平台。

“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时代逻辑,是要顺应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大方向。当前世界正经历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叠加递进,带来生产力的飞跃、生产要素的增加、生产关系的变革和人类生活的巨大变化。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以发展中国家为主体,部分国家仍处于现代化初级阶段和科技发展边缘地带。如果不能顺应新的产业变革潮流,会进一步拉大发展差距和科技鸿沟,“一带一路”也会输在高质量发展的起跑线上。为此,中国提出以创新为主导、以产业为载体,发展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并致力于将新质生产力元素更多嵌入“一带一路”共建。

未来10年,要实现“一带一路”高质量共建与新质生产力的结合,有四点认知很重要。

第一,抓住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核心特征,把主线放在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上。以陆海空网等全方位互联互通为基础,在科技和制度创新、数字和智能链接、绿色和低碳发展、联通和赋能融合四方面发力,将新质生产力要素精准嵌入点线路网区域布局,形成多维驱动合力和综合集成效应,拉动“一带一路”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串联发展。

第二,从实际出发找到新质生产力与“一带一路”链接点,通过适宜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赋能。完善陆海空天网基础设施立体布局,有助于打好新质生产力转化的底座。要统筹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项目,以创新成果提升科技含量,以数字合作赋能数字化发展,以分工优化完善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以新能源助力低碳绿色转型,以实用技术普及惠及各国民众。

第三,传统产业与新质生产力要兼容发展,根据各国资源和产业基础选择适配的合成形式。引入新质生产力不意味着忽视传统产业,也不能单纯追求高精尖。传统产业和原有基础设施经由数智和绿色技术改造,也能具有高科技、高质量、高效能特质,成为新质生产力的载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第四,创新和完善共建合作机制,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坚持共建布局与共建国发展规划及意向对接,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与相关国际和区域合作平台机制对接,加强规则、标准、市场、管理等“软联通”和制度型开放,借力共建国之间双多边自贸安排和投资协定,创新服务共建的国际经贸规则和跨境支付系统,加强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人工智能、清洁能源、金融、税收等专项合作机制,推动建立资金多元、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投融资模式,制定各类基建标准并打造示范项目,建立全流程风险防范体系,使共建“一带一路”更加国际化、法律化、规则化、科学化。

习近平主席去年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为第二个十年共建奠定了良好开局。在“一带一路”国际大流通框架形成的新形势下,相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蕴含的无限商机和开放合作契机,必将对更多国家包括发达国家和各类企业产生极大的吸引力。特别是面对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组、国际贸易和能源格局变动的新忧虑,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无疑是各国规避和对冲风险,寻求贸易和投资多样化,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通畅稳定的新选择与新出路。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未来可期!

(作者为国务院侨务办公室原主任。本文为作者在第八届“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国际论坛上的主旨演讲)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