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灿龙: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推民族复兴
2023年03月16日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  阅读量:3088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并提出要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规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指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规范汉字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形式正式公布的正体字、简化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语言文字既是特定社会中信息传递、思想表达和情感交流等的重要工具,也是国家软实力形成的重要资源。今后一个时期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这一伟大征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其独特的作用。

  国民教育发展的基础工具

  古今中外,教育始于文字识写和语言训练,并一直依凭语言文字,即使是中高等教育阶段。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民族共同语,各地方言分歧较大。不同地域的人相互之间很难(甚至无法)交流和沟通,能进行阅读和写作的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也相当低。在这种情形下,国家亟须统一规范的民族共同语,提高国民汉字识写的学习效率。为此,党和国家审时度势,确定了文字改革的三大任务: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这项工作得到了全社会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尤其是对教育文化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极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的教育事业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教育均衡发展,全方位适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目前部分地区教育基础还比较薄弱,一部分人不仅缺乏某种劳动技能,甚至连普通话都听不懂,也说不了,无法走出村寨或居住地,难以谋得更好的劳动工作机会,无法享受更多的改革开放成果。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通过教育提升其具有较广泛适应性的能力和素养。为此,国家进一步在全国开展推广普通话和推行规范汉字的工作,在民族地区推行使用思想政治(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三科统编教材,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教学工作,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阶段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华民族团结的重要纽带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要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团结的关键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各民族情相融、心相印,“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这需要各族人民能够随时随地无障碍交流,而能保证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所有成员无障碍交流的就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促进中华民族团结进步,亟须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当前,全社会的普通话水平已较高。同时,在少数民族地区和一些边远偏僻地区,受客观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教育和文化的发展相对滞后。突出表现为相当一部分学生因为不认识汉字和不懂普通话,适应不了高一级学校的学习生活。为此,在民族地区或居民普通话水平薄弱的地区,开展推广普通话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加强新时代语言文字工作的决策部署,开拓思路,守正创新。制定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语言发展规划,坚定不移地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发挥学校教育的基础阵地作用、党政机关的带头作用、新闻媒体的示范作用和公共服务行业的窗口作用,全面提升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质量和水平。这有利于使民族地区的中华文化认同得到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进步和融合事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几千年文明史的演进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态多样,但其中底蕴最深厚、影响最深远的则是经过时间淘洗而传承下来的珍贵文化典籍。这些典籍大多是用汉字记载和书写的。解读、领悟和化用历代文献典籍,离不开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及其历史形态和语义演变等的学习和把握。能否准确认识和理解文化典籍的精髓,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们语言文字水平的高低。同时,我们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成果,这些文化成果需要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其中相当大一部分工作需要由语言文字来承担。离开了语言文字,有些文化无从产生和呈现,也就谈不上流传了。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的历史无疑比汉字更为悠久。汉语和汉字自产生以来,就一直在演变和发展,从未中断,很好地适应和满足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尤为特别的是,汉字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对于发蒙儿童、开启民智等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甲骨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这一坚实根脉在后来的岁月中不断地生发成长,孕育出了根深叶茂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林。我们今天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除了有诸多得天独厚的条件之外,还有深厚坚实的文化基础。

  国家统一稳固的牢靠基石

  两千多年前,秦朝统一六国,推行郡县制度,统一货币、文字、度量衡,对促进中国早期各地历史文化交流和后来华夏民族的发展与演进产生了深远影响。特别是秦初“书同文”政策的实施,为中华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之前,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不同地区的人际交流严重受限。当时,虽然难以“语同音”,但是实行“书同文”却是可行的。秦代的“书同文”不仅统一了六国文字,而且其“隶变”也为后来汉字形体的演化、定型和规范创造了条件。汉字最突出的特点是见形知意,可以完全不管其读音。因此,几千年来,尽管各地语音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一旦用汉字记录下来,即可读字知义,心领神会,从而获得高度的情感认同和心灵契合,这是语言文字软实力的切实体现。汉语特别是汉字对中华民族统一的维系作用非常巨大,也是世界上其他大多数文字所不具备的。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团结奋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备或产生的软实力能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文明交流互鉴的主要媒介

  在人类历史上,大多数国家、民族和地区都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文明成果。面对世界上的不同文明,中华民族始终秉持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理念,积极学习、借鉴和化用,并使之得以创新和发展。同时,我们也不断地让中华文明走向世界,向其他国家、民族和地区展示中华文明的魅力和中华民族的智慧,让中华文明成为人类的共同财富,造福全人类。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其表意超越语音的特点使它更容易为其他民族所使用,作为其他民族语言的记录符号或辅助符号,对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与教育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历史上,我国周边一些国家都曾使用过汉字,有的甚至借用汉字创造自己的文字,比如日本的文字就是在汉字基础之上演变而来的。汉字和中华文化在东南亚的影响极为深广,“汉字文化圈”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学术概念。

  目前,我国的国际地位持续提升,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科技、教育和文化等的发展也越来越受到世界关注和重视。这使得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成为世界上热门的语言文字之一,世界上学习和使用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场合提出,要推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并强调“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坚信,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必将大有作为!

分类: 人文交流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