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立如:重建中美之间“战略平衡”的可能性
2020年09月22日  |  来源:太和智库  |  阅读量:3533

导读:战略竞争主导下的中美关系动能日益成为政治敌对化的牺牲品,从而使战略竞争管理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信任与合作变得十分困难。本文为作者在“太和文明论坛”上的发言。

当前中美之间的互信降到了建交以来的最低点。今年以来,美方采取的一系列行动表明,华盛顿的对华鹰派决心将中美关系引向一场新冷战。然而,已进入新的历史时期的中美关系是一种复杂结构,美国鹰派的政策主张并非就是中美关系演变的必然趋势。

自从中国被确定为美国的“头号挑战者”,战略竞争遂成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题。所谓“挑战者”,其主要含义是对美国的国际主导地位构成挑战,包括经济金融、军事、政治、科技等诸方面。为此,美国必须调整对华政策,采取强有力的制衡措施,这在美国已经形成大的共识。然而对于所谓中国挑战的深层政治含义,以及美国相关政策措施的拿捏,在华盛顿的外交和战略界仍存在重要分歧,主要可以分为现实和强硬两派政策思想。

现实派的基本看法,更多是从大国竞争的历史规律视角看待中国崛起所构成的挑战:尽管中国有其特殊性,战略竞争已成为中美关系的主导面,但主要战略对手还不是主要敌人,很多问题还存在不确定性;处理美中两个大国之间这种关系到全球经济、政治、安全的复杂关系,除了对中国崛起势头进行必要的遏制,还要考虑存在为应对诸多现实的共同挑战而进行合作的需要。奥巴马政府后期的对华政策大体是在这一轨道上运行。

而强硬派认为,中国已经确立要取代美国的称霸目标,且已为此而展开全面行动,包括经济、军事、科技、外交、意识形态和公共关系等各个方面。在他们看来,中美关系已经具有相当的敌对性,甚至美国已面临迫在眉睫的危险,必须立刻采取全面的对华遏制政策,与中国关系脱钩是当下最重要的措施。为此,右翼势力打起了反共的意识形态旗帜,以在政治上对国内舆论产生更大的影响。

尽管特朗普本人与对华鹰派之间存在不容忽视的差异,但是近三年来强硬派势力及其主张日益取得对华政策的主导地位,华盛顿对华政策的敌对性日趋明显。在这种形势下,中国必然要采取相应的反击。双方舆论的互怼已成为一种常态,稳定关系所需要的政治互信几乎荡然无存。考虑到美国政府处理新冠疫情失败,要以污名中国来推脱责任,加上为当下竞选政治需要而不择手段的倾向,很多人都认为,中美关系面临多年未有的危险。中国不能不为各种不测做准备。

可能在相当一个时间段内,我们都要面临这样一种窘境:在中美关系发生结构转变的过程中,失衡状态下的战略竞争需要被“管理”,以避免发生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形势失控而走向对抗;而战略竞争主导下的中美关系动能日益成为政治敌对化的牺牲品,使这种管理所需要的最低限度信任与合作也变得十分困难。因此现实做法只能是最低程度的风险管理,即双方基于历史经验对对抗后果的严重性所能达成的共同理解。这将是一种消极、被动、脆弱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事发过程中双方相关人员素质的不确定管理,也是在很大程度上把两国关系交给了运气。

这种危险情况是否还存在改变的机会?基于前面的分析,在大的结构转变没有根本改观情况下,短期内美国政治演变的进程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影响相当重要。50多天后产生的大选结果,特别是下一届美国政府的人事任命及政策走向为人们所密切关注,但还需要指出,随之而来的对华政策变化不会是根本性的。

从根本上讲,实现对战略竞争的真正管理,取决于中美能否就合理认识现实和妥善处理新格局下的“战略竞争”寻求建立一种稳定的关系架构。这一关系框架的实质含义是重建中美之间的战略平衡。为实现该目标,可以有两种不同的路径。一种是决策者的积极观念和政策思想引导,这无疑是中国方面的选择,就美国方面而言,前面提到的美国现实派对中国崛起和战略竞争的认识含有这方面的观念和政策因素。

另一条途径是为形势发展所倒逼。关系不断恶化所产生的越来越严重负面后果,或者我们现在未预计到的重要事变带来的后果,促使双方回到积极面向未来、进行建设性对话和重建平衡的轨道上。

(崔立如(Cui Liru),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前院长。原文标题《中美管理“战略竞争”的可能性》。)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