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物技术或迎来“艰难时期”
2019年05月06日  |  来源:科技日报  |  阅读量:5272

前段时间,美国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宣布开除三名华人学者,以响应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过去一年来对“外国势力”的调查,受此影响的中美科研界交流恐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陷入低谷。


事实上,中美医药行业的未来同样也有诸多不确定性,很可能成为两国博弈的下一个棋子。

今年2月24日,美中国经济与安全审查委员会(U.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发布一份报告:China’s Biotechnology Development: The Role of US and Other Foreign Engagement。该报告释放了一个信号:中国的生物技术产业威胁美国的国家安全,因为中国利用了美国的技术和数据。


报告还指出,高科技是美国经济竞争力和国家竞争力的关键。在过去100年,美国通过创新和健康的体系,将生物技术领域培育到领先全球地位。


同时,中国生物技术公司通过直接投资、组合、并购、合作、学术交流以及人才招募等方式,快速扩张,不断缩小同美国的差距。


据路透社报道,仅2018年一年,来自北京、上海等地的投资者涌入美国生命科学以及技术公司,为至少300多家美国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了资金。


在美国看来,中国的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美国的国家安全,美国下一步可能会出台更多的措施,如遏制技术转让,限制中国资本对美国生物技术公司的投资,中美之间纠纷和诉讼或增加。数据显示,从2015年以来,中美5个大的商业纠纷案件都涉及到了美国华裔科学家。


“我们正在一个艰难的时期,中美冲突给(医药)创新带来了一些阻碍,”美国医药行业资深人士乔治·贝德(George Baeder)在2019年的启珂会(CHIC)上表示,“作为产业独特的力量,我们要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


3月底,专注于探讨中美医药创新的启珂会在上海召开。同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论坛设置了有关知识产权保护以及中美冲突对生物技术创新影响的主题。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中美贸易摩擦显然给中美医药行业发展带来了阴云。


在过去的几年时间里,除了改革带来的红利外,资本的力量也推动了中国生物技术发展。很多中国公司通过在国外以购买知识产权、引进新技术,迅速扩大研发管线,不少公司还成功地探索出了VC+IP+CRO模式(即通过风险资本,购买或引进新技术,再通过服务外包形式,扩大产品管线),甚至走上上市之路。


这种策略未来是否可行,可能也蒙上了一层阴影。


在贝德看来,一方面中国不可避免地崛起,正在改变全球力量的平衡。另一方面,它也会影响全球的生物技术领域根本性变化和结构重组。贝德认为,美国有关部门“担心损失掉拥有的东西,担心失去作为经济、金融、技术以及科学创新的领导者的位置”,“反应可能有一些过激”。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