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说“一带一路”这五年
2019年06月25日  |  来源: 中国行业报协会  |  阅读量:5069

“一带一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编者按:2018年适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随着许多重点项目在沿线国家推进,“一带一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愿景”正逐步开花结果。即日起,本报推出“‘一带一路’这五年特别报道”,以经济、贸易、投资、金融、绿色生态五个方面为侧重点,通过述说、评说、智说、图说等多种形式,全景式、多视角深入报道“一带一路”五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2013年秋,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自此,“一带一路”倡议的理念不断丰富,路径日渐清晰,并不断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与沿线国家的积极响应。

春华秋实,五年有成。

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正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

5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我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我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

5年来,我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了20多万个就业岗位,我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为沿线国家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一带一路”倡议承载了沿线国家对实现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殷殷期许,寄托了国际社会对推动经济全球化再塑造的美好愿望,为增进各国民众福祉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2018年5月31日,是蒙内铁路通车一周年的日子。作为中非友好合作、“一带一路”倡议的重点项目,蒙内铁路这一肯尼亚独立以来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自开工伊始,已累计为肯尼亚创造近5万个工作岗位,培训5000多名专业技术工人,拉动该国GDP增长超过1.5%。

这是中非互利合作的一个缩影。

5年来,中非在共建“一带一路”框架下推进全方位经济合作,实现发展战略对接。铁路、公路、水电站、工业园、自贸区等一批项目和工程在非洲国家竣工落成,工程建设及后续运营成为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并给数以万计的当地百姓带来就业机会。“一带一路”建设为非洲国家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不仅非洲,“一带一路”建设5年来,中国与周边和沿线国家的合作有长足发展。无论是新提出的项目,还是原有的项目,都因为“一带一路”倡议而得到升华。

5年来,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亚吉铁路开通运营,中泰铁路、匈塞铁路等开工建设,雅万高铁部分路段已经开工建设,汉班托塔港二期竣工,巴基斯坦瓜达尔港恢复运营,中老铁路和中巴经济走廊项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也在稳步向前推进。今年8月26日,中欧班列累计开行数量突破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已达到“去三回二”,重箱率达85%。

泰国工商总会副主席林嘉南认为,“一带一路”把中国自身的发展同相关国家发展需求紧密结合,从而带动提升地区整体发展水平,造福当地人民。

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新引擎

倡议源自中国,但机遇与世界分享。

5年前,面对当时世界经济增长基础不牢、经济全球化波折不断、发展不平衡加剧等现实发展问题,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倡议被认为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作为全球经济增长“领头羊”的中国,将自身的产能、技术与资金优势,经验与模式优势转化为市场与合作优势,实行全方位开放的一大创新——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分享中国改革发展红利和发展经验。

“一带一路”在实施过程中,中国政府秉承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把“一带一路”建设设计为一个双向互动、相向而动,不仅是中国向各国输出商品、技术、资金、服务等,同时也吸引国外的资金、技术、商品、服务,因此这是一个平等互利、共享共赢的过程。

此外,有分析认为,“一带一路”东西互济、陆海联通,有助于消除内陆-海洋、南北及国内发展的差距。特别是有助于把老挝这样的“陆锁国”变成“陆联国”,因此,尤其格外受到内陆国家、内陆地区的欢迎;与此同时,通过全球产业链的重新布局,也有助于消除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新自由主义带来的全球化弱势群体发展短板。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主席深刻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的世界意义,并高度评价了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作用。

5年来,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118份“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2017年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279项成果中,已有265项已经完成或转为常态工作,剩下的14项正在督办推进,落实率达95%。

5年实践表明,共建“一带一路”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作出了新贡献。

为各国发展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国际金融论坛与英国《中央银行》杂志2018年4月18日在美国华盛顿联合发布《“一带一路”5周年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该报告显示,67%的受访央行预计,在未来5年内,“一带一路”项目将帮助本国经济增速提高0至1.5个百分点;25%的受访央行预计,本国经济增速将因此提升1.5至5.5个百分点。

国际金融论坛副主席周延礼当天在发布会上表示,将近半数的受访央行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国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这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将带来惠及数十亿人的经济繁荣和硕果。

“一带一路”建设的稳步推进为全球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一带一路”正凝聚沿线国家力量,携手各国共享发展。

即将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也成为很多国家积极寻找对接“一带一路”的大舞台。

夯基垒台、立柱架梁,5年共建,“一带一路”正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已在路上。

“一带一路”不是馅饼更不是陷阱

“一带一路”倡议横空出世5周年了,国际主流社会注意到她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正积极加入浩浩荡荡的潮流中来。但毋庸讳言也出现了非理性的声音,认为中国在撒钱,制造“债务陷阱”。习近平主席在9月3日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回应的“五不”原则,既适合非洲,也适用于所有“一带一路”相关国家。

有一种意见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撒钱、“好大喜功”。确实,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旧严峻,经济面临下行压力,民生、环境等急需用钱的地方很多。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只是发起融资方之一,提供关键项目种子基金,吸引国际金融市场融资,包括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其他机构贷款。而且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从“共商、共建、共享”中受益,中国也不例外。

还有一种“债务陷阱论”,称中国通过贷款的方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基础设施合作,让这些国家债务水平激增、陷入所谓“债务陷阱”,最终向中国“臣服”“纳入”“朝贡”体系直至“出让”部分“主权”。

这种意见显然是张冠李戴了,也有数典忘祖之嫌:它说的是西方走过的老路,不是中国的解决方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贷款往往附加苛刻条款,如减少政府开支、提高进口税、国有企业私有化等。IMF对发展中国家的要求不仅意味着冻结基础设施的重建,而且可能让国家陷入更大的政治风险。“IMF=I’m fired”的著名标语,将作为奇葩长久留在世界金融史中。

中国方案是另一种风格:给沿线国家“输血”的同时,也增强自主“造血”功能,为所在国基础设施建设、技术进步、出口创汇和增加就业发挥重要作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竞争力的提升。

越来越多的人体会到共赢、多赢模式的魅力。看看西南亚吧?西方大肆炒作斯里兰卡陷入“债务陷阱”,但斯里兰卡前总统拉贾帕克萨是这么说的:“汉班托塔港的全部建设费用17.61亿美元,贷款截止日期为2036年。截至2016年底,已经还掉了5亿美元”“在港口实现收支平衡前,早已仔细计划了如何筹集偿还贷款的资金,并没有所谓的中国债务陷阱。”

再看中非的产能互补。中国有资本、有产能、有技术,非洲有着丰富的资源,如原油、锰、铜等。中国从非洲进口的铜、棉花,数量比国产的还多;非洲的油田项目则为中国能源安全提供了巨大帮助。非洲摆脱经济只能靠“往地下挖”的状态,又会带来巨大的市场:2000年,中非贸易额仅有100亿美元;2017年中非双向贸易额已达1700亿美元。麦肯锡在8个非洲国家的1000多家中国企业进行调查,发现89%的雇员是本地人。

事实胜于雄辩。5年来,“一带一路”倡议已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与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118份共建“一带一路”方面的合作协议。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一共形成279项成果清单,已经有255项转为常态化工作,有24项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诚然,“一带一路”是全新事物,在推进中很多方面仍须不断完善;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我们应有的态度。时间会证明,“一带一路”不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更不是让人火中取栗的陷阱,而是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尝试。

金融合作为“一带一路”建设注入新动能

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5年来,中资金融机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相关企业和机构共同努力,让资金融通的合作之路不断深化。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7年末,已有10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国家设立了68家一级分支机构。“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中资银行共参与了“一带一路”建设相关项目2700多个,累计发放贷款超过了2000亿美元。截至2017年末,共有来自21个“一带一路”国家的55家银行在华设立了机构。

重要支撑

“‘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了包括埃及在内非洲各国与中国之间的资金融通。”埃及银行行长穆罕默德·埃特雷比日前在开罗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包括埃及在内的非洲各国已感受到“一带一路”合作带来的红利。

据悉,埃及银行与国家开发银行近年来签署了多项贷款协议,包括为埃及中小企业项目提供资金保障的专项贷款。中埃两国央行于2016年底签署双边本币互换协议,不仅便利了双边贸易和投资,也为埃及提供了必要的流动性支持。

全国政协原副主席、丝路规划研究中心理事长陈元此前曾指出,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关键因素在于金融支持,“没有高效的资金融通和金融服务,一切都是空谈。”毕竟,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投融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资金占用时间长、回报率低等特点,需要长期、大额、稳定和低成本的资金支持。

据世界银行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人均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2%,而其中的27个中等偏下和低收入国家的人均GDP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18.3%,对于这些国家,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改善民生是第一要旨。据亚洲开发银行测算,2016年至2020年,除中国外,亚太地区国家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的资金需求每年约为5000亿美元,但公共和私人部门所能提供的资金总额每年仅为2000亿美元,缺口高达3000亿美元。所以,在高质量、高水平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以投融资为代表的金融手段将发挥更为重要的支撑作用。

以国家开发银行为例,自2013年以来,该行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方签署140余项协议,涉及融资金额1300多亿美元。并与全球98个区域、次区域金融机构及合作国金融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此外,国家开发银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储备项目有500多个,融资总需求达3500亿美元。工商银行的储备项目有400多个,3300多亿美元。

记者获悉,工行、中行、农行、建行等大型商业银行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帮助中资企业“走出去”的进程中,也在沿线国家或地区增设了大量分支机构。

多元服务

“我国银行业通过银团贷款、产业基金、对外承包工程贷款、互惠贷款等多样化金融工具,合理引导信贷投放,支持项目涵盖公路、铁路、港口、电力、通信等多个领域。”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潘光伟此前在国新办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在资金融通方面,中资金融机构正在通过各种方式对所支持的项目进行多元化的融资服务。

作为资金融通的重要方式之一,股权投资历来被发达国家看好,我国也不例外。记者近日从中非发展基金获悉,该基金四期50亿美元增资方案已经通过国务院批准,基金规模正式达到100亿美元。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期间落实四期增资,体现了股权投资在中非经贸合作中的重要作用,标志着中非发展基金这一中国对非投融资主力平台资金实力进一步增强,将为新时期的中非合作提供更有力的投融资支持。

截至目前,中非发展基金累计决定对非洲36个国家的90多个项目投资超过46亿美元,投资遍及基础设施、产能装备、农业民生、能源资源开发等各个领域。这些项目实施以后,可带动中国企业对非投资230亿美元,增加非洲当地出口58亿美元、创造税收10亿美元,惠及非洲超过870万民众。下一步,中非发展基金将进一步扩大对非投资,更证明资金融通正给“一带一路”建设带来新的发展动能。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从国家开发银行了解到,“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截至2017年底,国开行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发放贷款超过1800亿美元,余额超过1100亿美元。就其他金融机构而言,截至2016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支持“一带一路”项目1200多个,签约金额超过7000亿元人民币。工商银行累计支持“一带一路”沿线项目212个,承贷金额674亿美元;中国银行跟进“一带一路”大型项目460个,提供授信支持680亿美元。

除资金支持外,中资银行积极开展业务创新,为中外资企业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包括为企业跨境贸易提供结算、清算、汇兑等便利性支持,为跨境投资提供财务顾问、并购搭桥、股权融资等投行服务,帮助企业合理评估风险,提供套期保值、掉期等衍生工具有效对冲风险。

“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提供了信贷资金,形成了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发挥各自优势,相互配合的良好格局。”中国人民银行相关部门负责人说。

尚待提高

作为经营风险的机构,金融企业在支持“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当中,既有发展机遇,也面临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潘光伟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的项目期限比较长,投资需求量大,部分项目经济效益不明显。而且各国政治、经济情况不太一致,有的企业履约还款能力存在不确定性,有一定信用风险。比如近年来世界各国央行的货币政策、汇率政策不一致,溢出效应比较明显,国际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大宗商品市场的变动比较大,对银行业管控市场风险能力提出了挑战。此外,还面临如何遵守国际监管规则和当地法律法规,特别是反洗钱、反恐等方面的监管规定。

具体如何进行,业界人士建议,一是要以市场化为原则,发挥地缘、成本、规模、配套和政策支持等优势,整合政策性金融、开发性金融、商业性金融资源,更好满足“一带一路”建设给金融机构乃至金融系统带来的新市场、新客户、新业务要求,如推动商业银行开展网络化布局;二是扩大投融资参与主体,积极吸引各类国际组织、开发性机构、市场机构共同参与,如推动股票和债券等资本市场发展以扩大股权、债券融资市场的连通性、稳定性;三是在多元化融资方式上,不仅要积极通过透明度高的资本市场尤其是债券市场融资,还可积极发挥本币作用来动员当地储蓄,以减少汇率风险、维护金融稳定;四是应充分发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平台作用,同时完善货币结算、资金清算等支持保障体系;五是创新投资和融资模式,推动投融资产品和制度创新,探索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可持续投融资方式。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