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伟:全球见证了“一带一路”的生命力
2019年04月24日  |  来源:新民晚报  |  阅读量:3797

“从一个倡议到一个国际合作平台,‘一带一路’的建设获得了实质性的重大突破。”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今日起召开,赴京与会的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他指出,过去这几年全球见证了“一带一路”倡议的生命力和可持续性,它对合作项目所在当地经济的带动以及对世界经济的潜力都正在生动地显现出来。

图说:黄仁伟教授在“一带一路”智库委员会大会的研究成果展上,展示桌上是复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的研究报告。  

格局更为开阔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6年来,中国重点围绕“五通”,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和显著成效。根据最新消息,截至今年3月底,中国已与125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签署173份合作文件,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万亿美元,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等项目扎实推进,瓜达尔港、汉班托塔港、比雷埃夫斯港、哈利法港等建设进展顺利,中欧班列通达境外15个国家50个城市。

回顾已经取得的进展,在上面这些沉甸甸的数据之外,黄仁伟感到一种更为开阔的格局和气象。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一带一路”的“朋友圈”在空间和区域上有了新的延伸,已经涵盖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和南太平洋地区国家。从欧盟“容克计划”、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到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波兰“琥珀之路”,多国政府根据本国国情积极与“一带一路”进行相关战略对接。值得关注的是,有些发达国家开始比较积极地转向“一带一路”合作,比如刚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的首个七国集团国家意大利。黄仁伟认为,这一示范效应将是深远的。

领域扩大加深

“‘一带一路’建设的领域也不断扩大和加深。”黄仁伟指出,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已经从一般的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制造业投资等“硬件”领域,转向社会文化、旅游、环保等“软件”领域。“硬件投下去以后,没有软件的配合,硬件的效益不会充分发掘出来。”越来越多的软项目开始落地,当地人更有获得感。

他记得一家中国民营服务公司进入巴基斯坦卡拉奇后所发生的“焕然一新”的故事:他们承包的是当地的城市垃圾处理工程,给城市面貌带来巨大改善,既提升了卡拉奇的城市管理水平,又帮助当地人就业。

带动全面发展

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对“一带一路”的认同在深化。但当前世界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不确定、不稳定因素,国际环境风云变幻,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中也有风险和挑战,个别国家在个别方面仍有质疑。比如有西方媒体抹黑称,相关“一带一路”合作项目存在债务风险。

“真实的情况,要听当地东道国的舆论,要根据当地老百姓的接受度来判断。”黄仁伟曾走访作为中巴经济走廊龙头项目的瓜达尔港,看到那里正按照经济特区的模式引进国际资金进行产业开发,这是巴基斯坦过去没有的一套崭新发展模式。目前瓜达尔港特区一期的基础设施“五通一平”已基本完成,达到企业入驻标准。但园区面积有限,只能容纳申请企业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可谓一席难求。当地人士期待瓜达尔港成为巴基斯坦的深圳,成为一个新型的国际化城市。“西方媒体妄称瓜达尔港是‘空港’,完全不符合事实。相反,它会带动当地经济、就业、税收等全面发展。”

当然,从发展的角度看,黄仁伟认为“一带一路”的成果最终需要时间和实践的检验,但“一带一路”的生命力已经在可持续发展中呈现,这正是由一个个具体的“点”连成“线”,从局部到板块再到全局的生动过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在保持健康良性发展势头的基础上,如何推动共建“一带一路”向高质量发展转变?总结经验,规划未来,凝聚共识。在这个意义上,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召开可谓恰逢其时。

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吴宇桢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