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弘:俄主动出击意在打破安全僵局
2021年12月20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781

俄罗斯日前宣布已向美国和北约分别提出了“安全保障协议”草案,要求北约 “停止东扩”“排除乌克兰加入北约的可能” “北约放弃在乌克兰、东欧、外高加索以及东亚的一切军事活动”等等。莫斯科希望,通过该条约一揽子地解决俄罗斯和北约之间的所有争端。目前俄美都说做好了对话准备,笔者认为对于这一事关重大的“安全保障协议”有三个问题非常关键。

首先,莫斯科为什么重提“安全保障协议”?

一是,北约与俄罗斯未能建立起互信,或许导致双方关系“失控”。冷战结束后,北约始终未能理顺与莫斯科的关系。北约不断扩员令莫斯科的不满和猜忌不断积累,最终导致双方关系严重紧张。

进入21世纪后,北约将扩张目标投向后苏联空间,积极发展与乌克兰、格鲁吉亚等国的军事合作,拉拢这些国家融入西方体系。2014年爆发的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与北约关系严重破裂,彼此互视为“主要威胁”。北约不仅打破冷战后对俄罗斯的“口头承诺”,在中东欧成员国境内设立新的军事基地,大规模部署进攻性武器和反导武器,还在波罗的海和黑海地区频繁举行军事演习。北约多次讨论吸纳乌克兰、格鲁吉亚加入的可能性,并将其纳入“北约能力增强伙伴国计划”。拜登执政以来,北约与乌克兰关系愈加密切,大幅提高军事援助规模和质量,甚至可能在其境内部署北约进攻性武器。

二是,美国率先退出一系列军控条约,引发欧洲军备竞赛升级。欧洲曾是美苏冷战对峙的前沿,冷战后期双方签署了一系列军控条约,从法律上有效地管控了各方的行为。冷战后,俄与北约于1997年签订了《俄联邦与北约相互关系、合作和安全的基本文件》,北约在文件中承诺,不在北约新成员国部署核武器,北约有义务不再追加部署重要作战部队。但美国从2013年开始,陆续在罗马尼亚、波兰部署反导基地和前沿军事基地。随后美国单方面退出《中导条约》和《开放天空条约》。从2016年到2020年底,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和加拿大连续六年持续增加军费开支,2020年北约军费开支高达1.0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7.4%。可以说,美国对欧洲军控条约的破坏最终导致平衡被打破。

其次,美俄达成新军控条约的可能性有多大?

尽管双方都有化解紧张局面的意愿,但从莫斯科公布的草案内容看,双方必然会经历漫长的讨价还价过程,迅速达成妥协的可能性不大。不过,双方一旦坐下来谈,达成妥协的机会仍然存在。

第一,明确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的难度较大。尽管美国主导着北约事务,但欧洲成员国的立场同样不容忽视。在拜登试图恢复美欧的跨大西洋联盟背景下,华盛顿更不敢在乌克兰作出“让步”。以波兰、立陶宛为代表的东欧国家将“支持乌克兰”视为美国对欧洲的信心承诺。如果拜登答应莫斯科的要求,作出拒绝乌克兰加入北约的承诺,必将严重损害美国及北约的影响力。

第二,俄与北约有可能达成一定的军控安排。从欧洲安全的角度出发,欧盟有重新达成军控条约的意愿。特朗普政府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不仅遭致俄罗斯的批评,也引发欧盟国家的严厉批评。2021年,普京多次公开向西方喊话,阐述俄罗斯的“战略红线”,以及捍卫核心利益的战略决心。今年内俄军两次在毗邻乌克兰的边境地区大规模集结,都显示出进行“战略反击”的决心。与其无序竞争,不如通过法律安排,用法律文件来找回安全上的确定性。

再次,重建欧洲安全保障将如何影响地区和全球格局?

尽管各方立场差距较大,莫斯科仍然希望主动出击,打破与北约的安全僵局。如果能达成安全保障协议,将会对欧洲局势和全球格局产生较大的影响。

第一,俄罗斯此次提出安全协议时,特别提及冷战时期的“古巴导弹危机”,意在暗示一旦谈判失败可能引发“热战”,莫斯科希望借此迫使北约后退。由于俄拥有强大的核威慑能力,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将不可能军事介入乌克兰局势。因此,如能达成安全保障协议,将有助于稳定乌克兰局势。

第二,警惕美国全球战略重心进一步向亚太转移。拜登执政以来,美国加速从非核心地区收缩,不仅从叙利亚、伊拉克撤出军队,而且完全“放弃”了阿富汗。美国还将大部分的航母部署到亚太地区,拉北约的欧洲成员国到亚太地区搞联合军演。因此,美国有可能出于战略重心转移的考量,对莫斯科作出某种程度的“让步”。

提出安全保障协议是俄罗斯外交上的一次“主动出击”,而结果如何还考验各方智慧,也取决于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所研究员。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