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霞:“萨瓦托三角”创新模式运行机制及历史地位探析
2021年11月04日  |  来源:国际研究学部  |  阅读量:2415

“萨瓦托三角”是由拉美人自己提出的科技创新模式,也是世界最早的科技创新模型。萨瓦托三角分别代表科技基础设施、生产结构和政府三大行为体。这三大行为体若按理论构想中闭合式流通的有机内循环运行,则科学技术即可高效融入经济生产,成为发展的内在变量,极大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以来,阿根廷、哥伦比亚、巴西等国依据“萨瓦托三角”模式推行了现实的科技创新改革。在实际操作中,“萨瓦托三角”模式到底是如何运行的呢?其实际运行机制是否与构想的相吻合?在当今科技创新成为发展第一推动力的历史时期,我们又该如何界定半个多世纪前提出的“萨瓦托三角”模式的历史地位? 

一、萨瓦托三角模式与理论之构想

萨瓦托三角模式与卢德瓦尔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方法及埃茨科维茨提出的“大学—工业—政府关系的三螺旋模式”并列为世界三大科技创新框架。这三种框架或模式均集中于阐释与知识生产和传播有关的过程以及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情况,同时试图解释不同类型的行为者即工业、学术界和政府之间的三方关系。

1.萨瓦托三角模式的提出

萨瓦托三角模式是世界首个科技创新关系模型,它比国家创新体系概念早20年、比三螺旋模式早30年提出。“萨瓦托三角”模式是阿根廷物理学家豪尔赫·萨瓦托和阿根廷科学政策专家纳塔略·博塔纳于1968年共同提出的,旨在指导拉美国家科学技术创新的制度化建设。与三螺旋理论和国家创新体系方法分别强调大学和企业在创新中的最主要作用不同,萨瓦托三角模式更强调政府的作用以及政府、生产结构和科技基础设施三大行为体之间的有机循环关系。

2.萨瓦托三角模式理论上的运行机制

萨瓦托三角模式确定了三个维度的循环关系:(1)在每一个顶点内部确立起来的关系,比如某一大学与国内其他大学或研究机构之间的联系;(2)三角的三个顶点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大学和工业以及大学和政府间的联系;(3)三角之间的关系或每一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即外部环境或外部关系,比如国内大学与其他国家相应大学之间的联系。

在萨瓦托三角构建的具体路径上,萨瓦托更强调三者之间的联动关系,认为政府和科技基础设施之间的交互关系主要通过政府为后者分配资金;政府和生产结构之间的关系基本依靠双方利用现存知识并将其融入生产体系中的能力;科技基础设施和生产结构之间的关系是最难确定和确立的,主要通过人员交流即职业变动来维系与强化它们之间的关系。萨瓦托指出,拉美传统上只形成过前两种联系,缺乏第三维度的联系。

3.从“三角”变“四方”甚至“多维”——萨瓦托三角模式的现实演变

萨瓦托三角模式提出之后,阿根廷、巴西、哥伦比亚等拉美国家成为其最早的实践场所。在萨瓦托三角模式的现实演变中,政府始终未起到“科学技术转变为第一生产力”所不可或缺的“中介”作用。跨国公司和国际社会作为第四维在拉美创新体系中起着重要作用,拉美的科技创新逐渐演变成一种脆弱的不稳定的四方关系,形成了一种由大学院系、当地政府、外国政府或国际社会、私人企业和捐助者组成的“四方合作”模式。无论在资金还是知识方面,拉美科技创新都始终处于一种依附状态。

二、萨瓦托三角模式中三个重要行为体的嬗变与关系构建

萨瓦托提出了一种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的构想,也由此在政府(尤其在军队)和学术机构内部聚集了一批致力于将该模式实践化的技术官僚或技术专家阶层,他们促使政府推行相应政策,推进大学执行“第三使命”的进程,致使两大行为体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变化,但公司(私营的民族企业)部门即生产结构部门却鲜有变化。

1.拉美本土公司很少进行科技创新

熊彼特认为,技术变革的场所是公司。只有公司才能通过产品和程序创新将科学技术成果商业化。按国际通用标准,创新型公司的出口一般占总销售额的8%~15%,其中50%与创新有关,公司将销售额的4%用于研究与发展。如果按这一标准来看,拉美大多数企业都不能算作创新型企业。作为萨瓦托三角中生产结构的主要行为体,拉美公司尤其是本土公司(大型国有企业除外)几乎没有向创新型公司转型。拉美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更少,他们更习惯于从国外引进技术。在萨瓦托三角建设过程中,私人部门也试图通过合资经营、联合研究与开发、技术交流协议等合作方式,与研究机构合作推进创新。但在拉美,承担这一功能的私人企业主要是跨国公司(包括拉美跨国公司和外国跨国公司)以及它们组建的战略技术联盟。

2.大学从“象牙塔”和精神家园向“第三使命”大学转变

传统上,大学主要执行教育和研究双重功能,一般独立于经济和社会发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学则日益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行为的工具和手段,是有资格的高级“知识工人”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场所,大学开始担当作为企业家的新角色(如企业大学等)以及为社会和经济发展服务的角色,这被称为除高等教育机构和研究机构两个传统功能之外的“第三使命”或“第三任务”,第三使命实际是大学政治化、经济化、社会化和知识商业化的过程,集教学、研究与企业经营于一体,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

作为公共研究大学的坎皮纳斯大学(Unicamp)的角色转变即很具代表性。坐落于圣保罗州的坎皮纳斯大学虽1966年才开始有效运作,但它承担了巴西15%左右的科学研究项目。其专利产量比巴西其他任何研究机构都多,仅次于巴西国家石油公司(Petrobras)。坎皮纳斯大学几乎一半学生是研究生,在巴西所有大型高校中的比例是最高的。摩托罗拉、IBM、朗讯等高科技公司都曾以坎皮纳斯大学为中心在该地区建立了研究实验室和生产中心,每年有大量高端人才毕业,推动地区高科技发展。

3.政府通过多种途径试图在科技创新中担当“中介”作用

首先,政府成立各种科技创新机构,推进科技创新的制度化发展。科技创新的制度化进程开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滥觞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一时期拉美部分国家在成立科技研究机构时大多遵循了萨瓦托三角模式,是萨瓦托三角模式的集中实践期。如成立于1968年的哥伦比亚国家科学机构(Colciencias)和1991年依法成立的哥伦比亚国家科学技术创新体系(Sncyt)皆受萨瓦托三角模式影响。

其次,政府本身向“科学政府”和“数字政府”转变,直接承担和参与研发,为科技创新行为提供资助。在“主权国家”的政治身份外,拉美国家又附上“理性或科学国家”之外形。

最后,政府积极制定相应的科技创新政策,引导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萨瓦托三角模式的影响下,之前拉美部分国家相对独立的科学政策或研究政策逐渐融合为综合的和整体的科技创新政策,旨在通过政策导向影响科技创新发展的方向。

三、萨瓦托三角模式的历史地位探析

作为科技创新的一种模式,萨瓦托三角模式最早被提出,又经历了拉美多国实践,尽管在实际的运行机制中,拉美国家的创新模式未能完全遵循萨瓦托三角模式的构想,但萨瓦托三角模式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

1.萨瓦托三角模式实质是从科学技术创新角度对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探索

从萨瓦托三角模式的创启和运行机制来看,它由科学家、技术专家和技术政策专家共同合作提出,一开始不仅是一个纯粹科学技术创新发展模式,而是与社会各个行为体产生纵向、横向等多维关系的模式,实际是关乎发展的模式。这一模式试图实现政府、生产结构和科技基础设施三大社会行为体间有机闭合式联动,从而带动内循环和外循环双环高效流动,提高生产力和竞争力。

2.萨瓦托三角模式无法摆脱西方中心论,有其历史局限性    

由于拉美大陆长期依附和被殖民的历史,其科学技术的发展亦遭到西方的歧视和忽视,拉美的科学技术历史至今仍是隐蔽的和秘密的,仍受制于“欧洲中心主义”或西方中心主义认识论。萨瓦托三角模式是世界历史上最早提出的关于科技创新发展的模式,但远没有后来兴起的三螺旋和国家创新体系架构更受学者和政府的重视。这缘于拉美学者和技术专家对本土发展道路的不自信,以及对西方思想、价值观和发展模式的盲目追随与推崇。

3.萨瓦托三角模式对于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发展自主创新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萨瓦托在构建三角模式的过程中,曾对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发展自主创新的困境、担忧甚至恐惧进行了深刻分析。他指出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科技创新的“六大综合征”,即原材料综合征、新技术综合征、威望和权力综合征、信息不对称综合征、能源生产综合征和裂变效应综合征。这些综合征是发展中国家无法实现科技创新内循环的根源。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区域合作室副研究员。本文摘自《拉丁美洲研究》2021年第4期。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