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连舸: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21年10月09日  |  来源:金融科技研究  |  阅读量:2642

金融活,经济活;金融稳,经济稳。经济兴,金融兴;经济强,金融强。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是新发展阶段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重大举措。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将对经济社会发展领域资源配置方式以及供给和需求体系产生深刻影响。国有商业银行要坚决贯彻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决策部署,积极适应新变化新特点新挑战,自觉找准定位和比较优势,努力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中展现新作为。

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金融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助力畅通国内大循环,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战略方向,聚焦创新驱动和高质量供给,着力提升推动高质量发展能力。“十四五”期间,中国银行提出以境内商业银行为主体,以全球化综合化为支撑的“一体两翼”战略发展格局,围绕提升要素配置效率和水平,大力发展科技、普惠、绿色、跨境、供应链等“八大金融”,持续推动数字化转型,扎实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为畅通国内大循环发挥应有作用。 强化金融资金引导,服务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离不开金融支持。国有商业银行要针对实体经济面临的挑战,发挥好金融导向作用,提升金融供给质量及服务效率。对此,中国银行积极推动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改革,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深化投、贷、债、股、保、租联动,推进服务重点从传统行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转变。比如,推动信贷资源向科技含量高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倾斜,助力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同时,围绕落实“六稳”、“六保”,帮助普惠客户和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等问题,有力支持企业走出困境、实现发展。

优化金融服务模式,服务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加快科技自立自强,这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关键。科技自立自强离不开全方位的资金支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服务供给的主力军,应加强与相关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路线图、时间表对接,主动探索金融支持科技创新的新模式、新机制,为研究机构和市场主体提供差异化、综合化、全周期金融服务,激发科技创新产业活力。中国银行充分发挥综合化优势,把科技金融作为“十四五”时期集团战略的重中之重,调动集团基金、投行、租赁等不同板块力量,主动服务国家实验室、高等院校等科研主体及创新型企业,打出覆盖贷款、债券、投资、保险、金融租赁的组合拳,促进“卡脖子”技术攻坚和产学研用一体化,支持科技攻关和创新型产业成长。  

增强金融驱动效能,服务绿色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而绿色金融是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驱动力。当前,绿色金融还存在产品种类较少、结构单一、服务对象有所局限等瓶颈。国有商业银行在推动破解难题过程中,重要一招就是建立符合绿色企业和项目融资特点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对此,中国银行推出绿色金融发展规划,成立专门机构,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清洁能源、环保节能、绿色交通等绿色低碳产业,规范并推广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标准在绿色金融领域应用,在实践中强化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能力水平。比如,在浙江省湖州市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积极探索重点领域,做大绿色信贷规模,打造绿色金融场景项目,推出“挥发性有机物(VOCs)减排贷”、“绿色工厂星级贷”、“碳减排普惠贷”和支持绿色农业发展“白茶金溯卡”等产品,持续加大清洁能源、未来社区、零碳建筑、零碳园区的支持力度,绿色贷款余额由2017年末的3800万元提升至2021年初的65亿元,有力支持了绿色产业发展。

聚焦扩大内需战略,服务需求体系持续升级。构建新发展格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我国拥有巨大市场资源,但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产业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短板,需求升级面临较大空间。金融是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在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建设消费和投资需求旺盛的强大国内市场等方面,国有商业银行大有可为。中国银行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加强科技创新和场景生态建设,提升金融服务基础能力,助力打通阻碍需求潜力激发的痛点和堵点。一方面,发挥投资的关键性作用,支持“两新一重”建设,特别是加大对人工智能、云计算、5G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投入力度,夯实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基础。另一方面,重视消费的基础性作用,深挖养老托育、医疗健康和文旅体育等行业潜力,大力发展消费金融,努力适应个性化、差异化、品质化消费需求。比如,推出冬奥冰雪行动计划,助力培育冰雪产业;积极打造“时间银行”公益志愿互助养老平台,在上海、拉萨等123个城市建设220个养老服务示范点,为老年群体提供有温度、无障碍的金融服务;着眼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县域金融,积极参与县域经济发展和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聚焦特色产业、民生问题、镇村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等重点领域,助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培育农村消费动能。

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绝不是关起门来封闭运行,而是通过发挥内需潜力,使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更好联通,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更加强劲可持续的发展。这为国有商业银行立足国内市场、促进国际贸易投资和友好往来提供了指导。  

增强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近年来,国际人员、商品、资金流动的成本和时间有所增加,对各国贸易互联互通产生了较大影响,也给市场主体带来了较大困扰。国有商业银行要在助力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促进我国形成全球资源要素引力场上作出更大贡献。中国银行借助全球化机构网络优势,以“中国元素”为主线,聚焦“走出去”和“引进来”两类主体,打造境内外一体化服务体系。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开展首笔贸易便利化结算、境内贸易融资资产跨境转让等创新业务。在海南积极开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近3年累计为两地企业提供自由贸易账户项下结算金额超600亿元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通过支持乌兹别克斯坦锡尔河燃气联合循环电站等项目,助力中企走出去。此外,连续3年服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举办中小企业跨境撮合对接活动,促进了贸易、投资、技术引进等一系列商务合作。

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大势,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银行积极创新跨境金融服务模式,聚焦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与中国开展业务往来的企业及机构、当地优质企业客群,提供交易、融资、投资、托管、结算等金融服务。图为中国银行外汇业务工作场景。中国银行供图

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血脉通,增长才有力。构建顺畅、稳定的人民币国际循环体系,不仅有助于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与高水平开放,也将对区域以及全球经济增长与金融稳定贡献积极力量。当前,人民币国际化面临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稳慎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这就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必须紧抓“稳健审慎”和“逐步推进”两个重点不放松。以中国银行为例。一方面,找准发力点和适配场景。在境内,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海南自贸港、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为突破口,开展多层次探索。在境外,顺应我国经贸结构变化,在“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框架下,探索人民币使用对接形式。另一方面,针对“一带一路”沿线部分国家和地区缺乏小币种交易及金融产品等实际,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推出更多的人民币对小币种金融产品等,助力完善全球人民币金融服务网络,提升全球人民币服务能力与竞争力。
担当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推动国内国际双循环,民心相通是重要基石。国有商业银行在开展国际化经营的同时,也应担当中华文化使者角色,积极履行社会责任,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中国银行已经举办多期“一带一路”国际金融交流合作研修班,邀请“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政府官员、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高管参训,让更多的海外人士了解中国经济金融发展情况。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国银行充分发挥海外布局广泛的优势,向境外57个国家和地区援助防疫物资689万件,树立了负责任的中资金融机构形象。

着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新发展格局,要把防控金融风险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强化底线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加强顶层设计,深化全面风险管理改革。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商业银行传统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明显放大,国际制裁、科技风险、数据安全、气候风险等新型风险也成为制约业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新旧风险相互交织,给金融机构稳健运营带来严峻挑战。国有商业银行要提升全面风险管理能力,保障稳定金融服务供给,更好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2020年以来,中国银行根据外部形势变化,重检了集团风险管理体系,持续强化全机构、全业务、全流程、全类别的风险管理要求,特别是加强极端情况和重大风险的应对机制建设,全力保障可持续运营。  

着眼经济转型,转变风险管理模式。推动经济发展质量提升、效率变革和动力升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伴随经济增长由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高度依赖固定资产抵押、逐笔审批的传统银行信贷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经济发展需要,也无法适应数字经济、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的特点。因此,必须从多方面发力,加快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模式转型。例如,通过持续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转让机制,让国有商业银行乐于、敢于接受知识产权抵质押融资,实现金融对创新型中小企业的“精准滴灌”。在保护隐私和公共安全的基础上,完善数据要素供给机制,支持商业银行多渠道、全方位了解市场主体信息。中国银行将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思想变革和工具变革,从新经济、新业态的需求出发,升级风控模型,丰富数据接口,不断提升金融服务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  

统筹结构调整,主动防范并稳妥化解风险。构建新发展格局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提出了新要求,必然带来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也给商业银行转型升级带来了压力。国有商业银行越早加快转型升级,越能把握风险管理的主动权。一方面,应加大对经济转型升级的分析研究,主动拥抱时代、拥抱趋势、拥抱未来,加大对高端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等领域的支持,服务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支持传统产业现代化,助力存量传统客户转型升级,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节能减排,提升效率。比如,近年来中国银行积极探索市场化债转股、协议重组等手段,帮助面临困难的企业重组盘活,稳妥推进高额债务风险化解,实现了多方共赢。

(刘连舸,中国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