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旨演讲振奋人心 “一带一路”携手同行
2017年05月23日  |  来源:复旦大学  |  阅读量:5437

5月14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在这次具有历史性意义的演讲中,习主席高屋建瓴、博古通今,从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意义入手,清晰点明当代“一带一路”的时代意义与内涵: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不仅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更将打开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
这四个关键词,不仅是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所遵循基本原则,更体现出世界人民期盼已久的大国担当与人文关怀。常言道,没有比较就不知道什么才是最好的。我们拿今天中国“一带一路”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标准、指针,去和历史上不同版本的大国外拓行为加以比较,就不难认识到它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意义与时代价值。


和平合作vs暴力掠夺


我们必须承认,试图将世界不同大陆、不同国家以及生活在那儿的人们联系起来的努力,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新鲜。不必说遥远的古代,只要看看近代以西方大航海时代为代表的全球化之路,我们就很容易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连接”不是没有代价的——它往往与血腥的征服、残酷的奴隶贸易、对殖民地的压榨与掠夺、抑或是世界体系的中心地带对边缘地带的商品倾销、原材料掠夺等等紧密相连。因此,在很多前殖民地、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中,一个既不依靠帝国战争、直接征服,又不仰赖倾销商品、垄断贸易、原料掠夺的新型“连接”,似乎像乌托邦一样遥远。然而,四年来,在中国和沿线国家有关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事实胜于雄辩,中国的确秉承着张骞、郑和等先人的传统——“使用的不是战马和长矛,而是驼队和善意;依靠的不是坚船和利炮,而是宝船和友谊”——新一代“丝路人”正奋发有为,重建东西方合作的纽带与和平的桥梁。


开放包容vs孤立主义


正如习主席所回溯,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从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到西亚的两河流域,从南亚次大陆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再到东亚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古丝绸之路跨越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的发祥地,跨越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信众的汇集地,跨越不同国度和肤色人民的聚居地。在这广袤的土地上,不同文明、宗教、种族求同存异、开放包容,并肩书写相互尊重的壮丽诗篇,携手绘就共同发展的美好画卷。在这些闪着金色的贸易通道两侧,既有酒泉、敦煌、吐鲁番、撒马尔罕、巴格达、君士坦丁堡、泉州、科伦坡、吉达、马六甲、亚历山大等记载这段光辉历史的千年古城,更有孟买、上海、深圳、苏伊士、开普敦、新加坡等新崛起的商贸重镇、区域中心。对此,习主席精辟的总结到,“历史告诉我们:文明在开放中发展,民族在融合中共存。”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置身事外、独善其身,任何试图以邻为壑、搞孤立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本国第一”、开“逆全球化”历史倒车的行为不仅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本国的经济竞争力、人民福祉,而且会给全球及区域其他国家重振经济的努力增添新的负担和变数。这种损人不利己的行为不符合“一带一路”精神。中国不仅自身身体力行加以抵制,同时也号召、倡导所有参与“一带一路”的国家都能秉承开放包容的心态与精神,为建设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互学互鉴vs居高临下


此前,一些发达国家所推动的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交流与整合,也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从发展中国家当事国的角度来评价,总有那么些“不是滋味”,这是为什么呢?正如部分西方学者自己所分析的,那就是“帝国主义式的傲慢”“富人的傲慢”——总觉得自己最了不起,到了发展中国家,不是虚心诚意去相互学习、借鉴,平等合作,谋求互利共赢,而是摆出一副老师教训学生、钦差大人视察地方的高姿态,难怪伤害了当事国人民的感情。而中国所倡导、践行的古代和现代丝绸之路却不是这样——它“不仅是一条通商易货之道,更是一条知识交流之路”,一方面中国将丝绸、瓷器、漆器、铁器传到西方,另一方面也从国外引进了胡椒、亚麻、香料、葡萄、石榴。而在思想文化领域,双向、多向交流更是频繁而硕果累累:沿着古丝绸之路,佛教、伊斯兰教及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药传入中国,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技术也由此传向世界。正如习主席所指出的:“更为重要的是,商品和知识交流带来了观念创新。”源自印度的佛教得以传播到中国、东亚并发扬光大;来自中国的儒学经典在地球的另一端受到欧洲先贤莱布尼茨、伏尔泰等思想家的推崇。如今的“一带一路”实践者们,更是将这种交流的魅力、互鉴的效果发扬光大。

四年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携手同行,共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习主席的主旨演讲总结了已经取得的成就,同时继往开来,提出新的目标,更是振奋人心,开启未来。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