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推进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实施方案(2015—2020年)
2017年02月15日  |  来源:陕西一带一路网  |  阅读量:2687

根据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新定位新要求,为充分发挥我省区域、科教、产业等优势,强化我省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的战略支撑作用,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为重点,把我省打造成西部科学发展新引擎、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要求,坚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构筑全方位开放格局,积极打造“一带一路”交通商贸物流、国际产能合作、科技教育、国际旅游、区域金融五大中心,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为同步够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更高水平“三个陕西”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二)基本原则

抢抓机遇,追赶超越。抢抓国家战略机遇,积极践行“五个扎实”要求,以科学发展和改革创新为主题,以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为主线,进一步拓展陕西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挖掘潜能,增强后劲,加快追赶超越步伐,建设西部强省。

开放带动,合作共赢。秉持开放精神,树立共赢理念,坚持内联与外合并重,积极构建国际化合作新平台,广泛吸纳各方积极参与,优势互补,特色发展,构建共商、共建、共享多领域合作新格局,促进沿线区域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挥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作用,强化全面创新驱动和全面深化改革“双引擎”,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着力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发展创造的动力和活力。

生态文明,持续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贯彻实施“关中大地园林化、陕北高原大绿化、陕南山地森林化”生态战略,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新屏障。

发挥优势,示范引领。立足交通、产业、科教、文化等方面的综合优势,以西安为核心,打造开放程度高、资源配置能力强、辐射带动作用大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成为内陆开放的示范引领区。

(三)战略目标

近期目标。用3-5年左右时间,夯实基础,彰显优势。到2020年,陕西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机制进一步健全,合作平台进一步完善,经济外向度明显提升,五大中心建设初见成效,建设“一带一路”取得阶段性进展,基本形成宽领域、多层次、高水平的全面开放新格局。

——交通商贸物流中心率先突破。综合交通区位优势得到有效发挥,内接周边省区和沿边口岸及沿海港口群、外联中亚、西亚、东南亚、东北亚等地区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取得跨越发展。率先实现国道、普通铁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四重“米”字型的陆路交通网络。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成为国家级国际枢纽机场。经贸合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初见成效,投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实现进出口额500亿美元,累计新增双向投资额300亿美元。

——国际产能合作中心特色发展。推动与周边国家共建能源化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有色冶金、现代农业等一批特色产业园区,争取将中韩产业合作园区、中俄丝绸之路创新园、中意航空谷、中吉空港经济产业园、中哈农业科技示范园等建成具有重大示范意义的国际合作产业园区。优势企业和产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工业转型升级逐步提速,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现代服务业水平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建立,整体竞争力在中西部居于领先地位。建成国际领先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国家级增材制造示范基地和国内领先的卫星应用产业聚集区。

——科技教育中心作用凸显。综合科技实力优势作用得到有效发挥,陕西创新型试点省份、西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西安高新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示范效应逐步显现,在自主创新能力、科技进步水平、科技资源统筹等方面走在全国前列。国际教育合作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合作机构和智库联盟的国际影响力有效提升,陕西成为中亚国家学生首选出国留学目的地之一。

——国际旅游中心地位基本确立。旅游业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深化,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旅游基础设施的通达性、便捷性进一步优化,服务网络化、精细化、特色化有效增强。旅游业与文化、林业、工业、商贸、体育等产业加快融合,促生多层次、多领域、多样化的旅游新业态发展。丰富国际旅游合作层次,培育一批知名旅游品牌和旅游精品,打造世界一流特色旅游目的地。

——区域金融中心初具雏形。全省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以上,全省社会融资规模超过1万亿元,建成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西安高新科技金融示范区、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区、杨凌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区等5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的金融聚集区。建成1—2个跨区域、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要素市场交易平台,法人金融机构数量明显增加,辐射西北能力显著提升,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区域金融安全性、稳定性保障有力。

中远期目标。到2025年,建成连通内外、便捷高效的海陆空国际综合大通道,形成领先西部、通江达海、连接世界的交通优势;建成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高地;建成具有陕西特点和优势的创新发展体系,成为全国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建成丝绸之路风情体验旅游核心区,成为彰显华夏文明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旅游首选地;建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金融聚集区,成为具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辐射西部和欧亚国家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本世纪中叶,陕西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网络全面形成,经贸往来更加活跃、人文交流更加密切、能源合作更加广泛,综合经济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全面提升,建设“一带一路”五大中心的战略目标全面实现,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建成。

二、着力构建交通商贸物流中心

加快推进“陆、空、信息、管道”多种方式无缝衔接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建设,形成承东启西、连接南北、高效便捷的立体大通道,打造现代商贸物流高地。

(一)建设立体交通枢纽

优化提升陆上丝绸之路。推动以铁路联通、公路畅通为核心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建设,力争实现市市通高铁,县县通高速。加快建设“两环三纵七横六辐射”高速公路网,推进省内高速公路互联互通,国家高速公路网陕西段基本建成。构建“三纵五横八辐射一城际”铁路骨架网,重点推进包海、汉巴渝、兰州—天水—汉中等铁路的前期工作,形成串联中蒙俄、呼包银榆经济区、关天经济区、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和经济带的“黄金通道”。加快建设西安(咸阳)国际化综合交通枢纽,将宝鸡、渭南、汉中、安康、延安、榆林等打造成西部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区域综合交通枢纽。(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西安铁路局、各有关市政府负责,排名第一者为牵头单位,下同)

全面拓展空中丝绸之路。提升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国家级大型国际枢纽机场。持续完善国内航线网络,积极搭建西安至中亚、西亚等地区的丝路航线,拓展至中东、南亚、非洲的空中通道,加密至欧洲、美洲、澳洲和港澳台、东南亚及日韩航线,开通面向中亚、东南亚、东北亚、欧洲、美洲方向的全货运航线,构建联接亚欧大陆桥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空枢纽。以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为核心,依托西咸新区空港新城,以航空制造、航空物流、航空维修、通用航空和航空服务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促进临空产业集群发展,将空港新城建成国家级航空城。(省发展改革委、西咸新区管委会、省口岸办、省旅游局、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民航西北管理局、西部机场集团负责)

加快建设信息丝绸之路。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面推广三网融合,构建城乡一体的宽带网络,积极推进关中无线城市群建设,加大热点区域无线网络覆盖。加快推进西安国家下一代互联网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咸阳国家智慧城市及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建设。支持杨凌建设跨境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西安国际港务区中西部商品交易中心和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打造西部电商产业高地。依托西安航天基地,加快卫星及应用产业园建设,构建“一带一路”空间信息中心。依托沣西新城,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发展,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丝路经济带城市信息交换枢纽,建设全国大数据(延安)基地,努力打造“一带一路”数据中心。(省工信厅、省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省外联办、西安市政府、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西咸新区管委会负责)

(二)建设国际物流枢纽

加强国际航空港建设。加快航空物流信息化、标准化和智能化步伐,创新运作模式,延长服务链条,提高服务水平,推动航空物流业态突破发展,着力打造“一带一路”航空货运集散中心和国际航空物流港。向西推进与吉尔吉斯斯坦开展全方位合作,互设中吉丝绸之路产业聚集区,与吉尔吉斯斯坦共建玛纳斯机场(比什凯克机场),开通西安至比什凯克航线。向东开通西安至广州货运航线,与联邦快递(Fedex)在广州的亚太转运中心进行对接,实现“一带”与“一路”的有效衔接,打通西安航空货运的全球网络。与大龙网合作,在空港新城设立面向俄罗斯和中亚的“网贸会”,建设陕西及沿线企业对外展示的窗口与进出口交易的平台。(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外事办、西安市政府、宝鸡市政府、西咸新区空港新城管委会、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强化国际内陆港建设。完善国际内陆港功能,提升货物中转集散辐射能级,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规模最大、功能最全、效率最优的枢纽港。创新开发运营模式,统筹推动一类铁路开放口岸、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西安港”、宝鸡陆港新区规划建设,强化公、铁、航空联运设施无缝衔接。推进转关、集货、拼箱、多式联运、仓单管理等业务模式创新,培育以“西安港”和国外港口为“始发港/目的港”的“一站通”。深化与沿海港口合作机制,实现沿海港口功能内移。争取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资质,推动跨境电子商务贸易规模化运营。(西安市政府、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省国土资源厅负责)

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依托空港、陆港、口岸、信息四大平台,构建陆海空、立体化的国际物流通道网络。完善空港新城保税区功能,抓紧引进、组建货运航空公司,构建货运直飞航线网络,争取第五、八航权试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在航空口岸试点和发展,打造“一带一路”航空物流枢纽。强化回程货源组织,推动“长安号”延伸至欧洲,加快市场化运营,深度参与国家组建中欧班列股份公司,开通至国内主要港口的海铁联运班列,将西安建成中欧国际货运班列国内段主枢纽。实施电站+船闸工程,挖掘汉江陕西段航运潜能,发挥汉中、安康连接纽带作用,主动融入长江经济带。深入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强化与丝路沿线国家海关合作,积极参与AEO互认、中美海关联合验证和安智贸、绿色通道、联合执法等重点合作项目。完善陕西电子口岸功能,建成“单一窗口”模式通关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与其他省市电子口岸的互联互通。提升西安全国物流节点城市辐射能级,强化咸阳、宝鸡、榆林、汉中、安康等重要物流节点,加快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口岸办、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西安铁路局、各有关市政府负责)

打造能源转运中心。发挥我省西气东输、西电东送、西煤东运和北煤南运过境区域和输出省份的双重优势,积极争取建设“一带一路”能源转运中心。发展管道运输,加快能源基础设施网络化和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能源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适时参与中俄中线天然气管线通道战略布局,开辟中俄石油天然气合作新通道,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储备基地。(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省交通运输厅负责)

(三)建设现代商贸高地

优化我省进出口贸易结构。不断提高一般贸易在我省货物贸易进出口中的比重,稳定传统优势产品出口,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品牌、营销网络和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的产品出口。实施综合性进口促进战略,鼓励企业进口省内短缺的资源类商品、高新技术和高端产品、高端装备以及高端日用品等。积极开展加工贸易转移承接,利用西安综合保税区、西安高新综合保税区等政策优势,引进加工贸易龙头企业;以西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西安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阎良航空产业基地和宝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省内开发区为依托,承接技术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软件及服务外包、服务企业境外投资与合作、会展、物流、旅游、文化、中医药服务等重点领域的服务贸易,不断提高服务贸易比重。(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财政厅、省文化厅、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旅游局负责)

深化对外经贸合作。壮大对外承包工程业务主体,不断扩大对外承包工程项下带动出口的比例。充分发挥优势行业龙头企业对外承包工程的带动作用,推动行业企业集群式“走出去”。支持省内建材、水泥、钢铁等行业到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带动省内设备、材料和服务“走出去”,鼓励我省优势企业采取绿地投资、企业并购等方式到境外投资,支持企业开展境外品牌、技术和生产线等并购,提高国际竞争力。研究制定对沿线国家的重点经贸行业、重点企业帮扶目录,大力培育外经贸骨干企业和外向型龙头民营企业,着力培育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加大省内名优企业及其产品形象展示和推广宣传力度,积极拓展国际市场。(省商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国资委负责)

三、着力构建国际产能合作中心

加快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培育开放型经济新优势,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

(一)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现代农业园区设施建设,推进300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探索建立农产品田头市场+电商服务+消费终端配送等营销模式,构建新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坚持“三个转化”,提高能源转化利用水平,打造高端能源化工产业集群,推进能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清洁化发展。推动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基础制造装备等重点领域,提高高端产品市场占有率。改造提升有色、冶金、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产业,着力延长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推进传统服务业优化调整,以信息技术、金融租赁、现代会展、生产性服务等为重点,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推进下一代互联网、信息惠民、云计算服务、电子商务等国家试点和西安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支持西安建设区域性国际会展中心。(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金融办、省网信办、相关市政府负责)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新材料重点打造以煤油深度转化为主线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链;以钛、镁、钼、钒、锌、镍等金属和优特钢及其加工制品为主线的金属新材料产业链;以碳纤维、玻璃纤维、新型建材为主线的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产业链。新一代信息技术要积极开发高性能集成电路、新一代互联网、物联网及云服务产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地。增材制造要推进3D打印及智能制造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产品研发和产业化,培育增材制造全产业链,支持渭南高新区国家级新材料、3D打印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建设国家级增材制造示范基地。生物技术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扩大产业规模,建设完善陕南原料药种植加工基地、咸阳医药生产基地和西安、杨凌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研发生产基地。节能环保要大力发展先进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开发工业余能回收利用技术和设备,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及新能源汽车。(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相关市政府负责)

(二)推动产业合作

加强国际产能合作。鼓励和支持延长、陕煤、有色、建工等企业走出去跨国经营、战略并购,在海外特别是中亚和非洲布局陕西产业园区,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和供应链,扩大“海外陕西”份额。发挥铁路和公路领域设计、建筑、配套等技术优势,支持相关企业组成产业联盟,抱团“走出去”。加快建设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以旱作农业、节水灌溉、良种繁育、设施农业等技术为支撑,积极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推进在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的合作基地建设。鼓励省内物流企业与沿线国家合作建立物流服务基地,完善服务网络。利用陕西中医药传统优势,加强与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拓展中医药产业。加强与沿线国家在信息服务业、服务外包、文化旅游、影视传媒等领域合作,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农业厅、省国资委、省文化厅、省贸促会、西安市政府负责)

加强区域产业衔接合作。“长三角”方向,抓住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梯度转移契机,主动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重点抓好高新技术、装备制造、能源化工、现代服务、特色资源开发与加工等产业承接。成渝城市群方向,充分发挥“西三角”产业互补性强的特点,在电子制造业、航空产业、汽车产业等方面紧密协作,形成重要产业集群,实现合作共赢。长江中游城市群方向,要发挥陕西支柱产业优势,结合长江中游四省产业定位,依托高铁大通道建设,在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高新技术、文化旅游等方面优势互补,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国资委、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三)强化能源产业合作

扩大能源经贸合作。吸引沿线国家带动能力强的项目和先进技术,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和彬长旬能源化工基地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镇巴气田勘探开发步伐,全面提升煤、油、气、盐资源深度转化水平,开发高端能化产品,推动产业多元化、链群化发展,促进转型升级,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现代能源化工基地。支持陕西煤炭交易中心建成全国性的煤炭交易中心,支持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建设,打造“一带一路”能源交易和结算中心。积极争取上合组织能源俱乐部落户陕西。推进陕北光伏和风电、关中分布式光伏、陕南水电三大新能源基地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新能源资源开发、新能源技术交流、新能源贸易等方面合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省国资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各有关市政府负责)

推动能源技术和装备“走出去”。支持企业采取直接投资或参股等方式,以资源勘探开发、工程总承包为重点,鼓励引导大型能源企业积极参与沿线国家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发挥煤矿开采、煤炭转化、煤矿装备、资源勘探和综合利用等技术及人才优势,鼓励和引导大型能源企业积极参与境外煤炭资源勘探开发、煤化工、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和煤炭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建设。支持我省装备制造优势企业与沿线国家开展新能源装备、石化通用设备、风电设备、矿山设备、建筑施工成套设备等领域产品和技术合作,重点推进吉尔吉斯斯坦陕西产业园、塔吉克斯坦陕西工业园、几内亚陕西产业园建设。支持西安高新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装备产业园建设。(省商务厅、省贸促会、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西安市政府负责)

四、着力构建科技教育中心

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强化协同合作,建设科技创新特区,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科教中心。

(一)加快科技创新

加快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强化深度转化技术攻关,加快推进资源绿色开发和清洁高效转化,推动能源化工产业高端化发展;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综合集成制造、敏捷制造、柔性制造等深度融合,促进制造装备向柔性化、智能化、服务化发展;推进3D打印、大数据与云计算、集成电路、光电、新材料、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等产业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组织开展一批先进适用技术研究,发展新能源汽车、涡桨支线飞机、智能电网与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重大技术,开展工业机器人、无人机、GPU(图形处理器)、WAPI网络安全等技术攻关。(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网信办负责)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全面推行电子政务,提高审批、咨询、信息等服务效率。全面贯彻国家《关于深化科研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深化科研机构体制改革,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建立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授权使用机制,健全科技创新风险分散转移机制。(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网信办、省财政厅负责)

(二)强化协同合作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产业链协作,发展互联网协同制造新模式。加快能源行业的数字化建设和无人采掘技术推广应用,建立能源生产运行的监测、管理和调度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促进能源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信息对接和生产消费智能化。建设安全农产品、农资等消费和采购平台,打造国内领先的杨凌“农科城”互联网运营中心。实施互联网+物流业计划,推动供应链管理、物流金融、电商物流、高端物流贸易等新型物流业态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银行、证券、保险、基金销售和股权众筹等业务,创新在线支付、信贷、P2P、征信、金融租赁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网信办、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农业厅、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负责)

推进国际科技合作园区化。以中俄丝路创新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建设为支撑,加强在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交流合作,建设“科技创新特区”。加快中韩产业园建设,吸引一批韩国高新技术企业来陕投资发展。依托杨凌现代农业国际合作中心,为中亚国家提供设施农业、花卉种植、牧草繁育、节水灌溉、畜牧良繁、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支撑,推动现代农业领域技术创新合作。拓展海外空间,推动能源开采、精细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以及文化产业等领域技术创新合作。(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科技厅、省外联办、相关市政府负责)

(三)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

拓展教育合作领域。依托丝博会暨西洽会打造我省与沿线国家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对话平台和项目平台。发挥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的带头作用,支持我省高校与沿线国家开展各种教育、科研、培训活动。加快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等省内有实力的研究机构智库建设,组建智库联盟。推进以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为主的中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留学生教育。争取上合组织大学落户陕西。鼓励高校以孔子学院、孔子课堂为基地开展汉语国际推广,支持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注重发挥省内外智库作用,鼓励跨单位、跨专业和国际间合作,支持杨凌农业援外培训基地建设。(省教育厅、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负责)

五、着力构建国际旅游中心

发挥旅游资源特色优势,促进旅游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搭建国际交流平台,深化多领域合作层次,建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一)打造特色旅游品牌

打造旅游“多彩”陕西。以延安、照金等革命圣地为龙头,做大做强“红色”旅游;凸显周秦汉唐文化元素,依托兵马俑、法门寺、大唐芙蓉园等,打造精品“古色”景区;以建设秦岭、桥山国家公园为契机,建设生态“绿色”旅游;依托黄土文化、塞外风光和大漠风情,助推特色“黄色”旅游。叫响“山水人文、大美陕西”旅游品牌,增强陕西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发展改革委、省林业厅负责)

(二)深化国际旅游合作

加强重点领域合作。积极与沿线国家签订旅游合作框架协议、旅游合作备忘录等整体性协议,合作举办旅游文化展、旅游推介会等推介活动。深化旅游业资源开放、信息共享、行业监管、公共服务、旅游安全、标准化服务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服务信息互联互通,利用互联网开展旅游推介活动,加快构建海外旅游宣传推介网络,将陕西建设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较高知名度的国际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充分利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72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吸引沿线国家旅客来陕旅游。(省旅游局、民航西北地区管理局、西部机场集团负责)

(三)拓展旅游消费市场

进一步扩大旅游消费。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思路,加大民俗、养生、休闲、户外、自驾等旅游产品开发。加强旅游工艺品、纪念品研发设计,丰富特色旅游商品。加快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依托陕西厚重历史,运用影视、演艺、广播、报刊、网络等方式,宣传展示陕西旅游的独特魅力。(省旅游局、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负责)

(四)优化旅游发展环境

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加密重要客源国的国际航线,完善省内航空支线网络,鼓励发展旅游包机服务。增开旅游城市列车,大力发展重要景区的旅游轨道交通。加快连接景区主要公路网络建设。加大三级旅游集散网络体系建设,完善游客聚集区旅游咨询中心建设,加快旅游厕所、停车场、房车(自驾车)营地建设。推进智慧旅游,建设陕西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信息系统。(省旅游局、省发展改革委、省交通运输厅、省住房与城乡建设厅、省商务厅负责)

优化旅游市场环境。加强旅游诚信体系建设,营造诚信服务的旅游环境。实施旅游标准化管理,开展“争创陕西服务名牌”活动,提高旅游市场品牌认可度。建立健全部门联动、属地管理、动态监督的旅游综合执法机制,提高旅游市场秩序整治水平。完善游客满意度调查,将全省旅游服务质量测评报告向社会公示。(省旅游局、省工商局、省质监局负责)

六、着力构建区域金融中心

鼓励金融创新,发展离岸金融,加快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上具有重要影响,金融功能齐全、服务高效、生态优越、特色鲜明、辐射西部地区和欧亚国家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一)提升金融业开放水平

加快金融机构发展。吸引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业务总部、营运总部、研发中心等入驻陕西。力促亚投行、丝路基金在陕设立分支机构,同时引进金砖开发银行、国际复兴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泛美开发银行等国际型开发机构来陕设立分支机构或代表处。发起设立股权投资基金、融资性担保集团、融资租赁公司、互联网金融集团等大型类金融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推动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农村信用社改制及村镇银行组建步伐。按照差异化、特色化、国际化发展思路,支持当地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加快上市等举措做大做强,打造大型金融集团。(省金融办、省商务厅、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西安市政府负责)

扩大金融开放合作。加强与上海、深圳等发达城市金融创新合作。拓展跨境金融合作领域,与新加坡金融中心建立合作关系,着力推进离岸金融、结算金融等领域的合作,试点中新金融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围绕能源金融与中亚地区的金融中心阿拉木图以及中东的金融中心迪拜建立紧密的交流合作关系,合作发展丝路国际能源总部经济。建立与中亚各国的合作发展基金。争取在西安设立能源期货交易所,加快西安金融商务区、西咸新区能源金融贸易区、西安高新科技金融示范区、西安曲江文化金融示范区、杨凌农村金融改革试验示范区建设,推进建立“一带一路”互联网金融产业基地。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机构合作,大力发展贸易金融业务,为企业“走出去”提供融智服务。积极探索本地法人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推动长安银行、西安银行、陕国投、西部证券、永安保险等机构“走出去”。(省金融办、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西安市政府负责)

(二)完善金融交易市场体系

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积极引导和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发行公司债、企业债、中期票据、私募债、集合债券(票据)等债务融资工具,扩大融资规模。大力实施企业上市培育工程,推动中小微企业在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和陕西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加快建设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大宗能源商品及战略资源现货交易平台,形成有重要影响力的能源交易中心和定价中心。推进西安黄金交易中心建设,支持黄金产业基金落地西安,打造“一带一路”沿线主要黄金生产、贸易、消费企业和相关市场主体共同参与黄金产业生态圈。通过壮大各类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带动和引导社会资本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省金融办、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能源局、陕西黄金集团、西安市政府负责)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强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引导金融机构根据不同类型涉外企业和建设项目的融资需求特征,深化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同业、跨业合作的综合服务模式,提供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金融产品和融资支持。落实外汇管理改革各项措施,支持企业用好人民币结算政策,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积极争取国家对陕西金融领域改革创新提供政策支持,申请设立“西安金融改革开放试验区”、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金融、科技金融、文化金融、绿色金融等专项改革创新试验区、互联网金融(股权融资平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试点、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和融资租赁业务试点等,促进金融创新发展。发起设立“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中心(西咸新区)有限责任公司”,打造结构性融资产品,提供金融资产交易,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推动建立并不断完善充实直接融资工具后备企业库,挖掘符合条件的发债主体,适时介入融资工具发行过程,量身定做直接融资工具,推动更多创新债务融资工具落户陕西。大力推广“互联网+金融+现代农业”的“杨凌模式”,推进金融支持农业“走出去”步伐。(省金融办、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省发展改革委、西安市政府、西咸新区管委会、杨凌示范区管委会负责)

七、搭建文化交流传播新平台

深化中外文化艺术交流,厚植民间友好往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扩大华夏文明影响力,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文化传播枢纽。

(一)扩大华夏文明影响力

深化文化交流合作。依托西北大学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相关文博单位,加强与沿线国家合作,共同开展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工作。发挥陕西中医药领域传统优势,向沿线国家传播中医药文化和技术,提升中医影响力。以佛教等宗教文化为纽带,加强与印度、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家交流往来。争取将我省十大文化旅游景区、十大文化产业基地、30个重大文化项目纳入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文化产业规划。依托中亚东干协会及沿线各国民间社团组织,面对基层民众,扩大民间友好往来。继续办好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家电影节,组建陕西省丝绸之路国际文化贸易中心。提高涉外语言服务水平,积极支持沿线国家各重点语种发展,建设丝绸之路语言服务平台,培育发展对外开放语言服务产业。打造“国风秦韵”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加强与境外文化企业的合作,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新格局。(省文化厅、省外事办、省文物局、省教育厅、省宗教局、西北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负责)

(二)扩大人文交流合作领域

开展体育交流合作。与沿线国家建立沟通协调机制,推动政府体育部门和民间体育社团的互访,举办体育健康论坛、体育科技论坛、体育竞赛、训练及文化交流等活动。支持沿线国家申办国际性体育赛事,积极配合沿线国家的申办宣传和赛事组织活动。积极参加和创办国际赛事活动,打造国际品牌赛事。合作举办“丝绸之路大学生体育节”、“丝绸之路马拉松邀请赛”、“丝绸之路汽车(摩托车)越野拉力赛、“丝绸之路武术邀请赛”、“丝绸之路足球(篮球)友谊赛、“丝绸之路公路自行车挑战赛”、“丝绸之路青少年体育友谊赛”等赛事。(省体育局、省文化厅负责)

加强医疗卫生合作。发挥陕西中医药种植和研发优势,联合开发利用中亚地区传统药用植物、动物资源,在宝鸡市和陕南等地建设中草药产业基地,促进与中亚可食植物资源研究单位、种(养)殖基地和生产企业间产业链的逐步形成。鼓励社会力量在沿线国家和地区举办中医药养生保健、康复、养老等机构,促进中医药与健康服务、健康旅游结合。依托省内医疗机构,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在妇幼保健、残疾人康复、疾病预防控制、中医药实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强信息沟通、增进技术交流、开展务实合作。搭建医疗卫生合作交流平台,互派医疗卫生专家考察团队,互相接受医护人员进修、实习和培训。(省卫生计生委、省商务厅、省国资委负责)

(三)叫响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

做好舆论宣传引导。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形成一批手段多样、技术先进、有影响力、传播力、竞争力的传播平台,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强大舆论支持与精神支撑。引导省内主要媒体“走出去”,加强与沿线国家主流媒体和华文媒体的战略合作,强调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放性、包容性,突出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战略取向,夯实与沿线各国合作的舆论基础。创新宣传方式,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围绕陕西“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现实基础、未来蓝图、重大项目和重要成效,开展全方位、多渠道的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良好氛围。(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网信办负责)

八、强化国家生态安全新屏障

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生态建设布局,建设丝绸之路绿色生态走廊。

(一)加强生态综合治理

加快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与重点流域生态综合治理。以秦岭保护和渭河整治为重点,深入推进大生态建设,构筑秦岭山地和渭北旱塬生态屏障,建设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实施好新一轮渭河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围绕渭河治理和引汉济渭工程建设,系统规划关中水系,统筹实施堤防、蓄滞洪区、湿地等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汉江、丹江综合整治,建立水源污染事故防范预警应急体系,积极落实跨省对口协作项目,争取国家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涵养区的政策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环境保护厅、省农业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有关市政府负责)

(二)健全生态建设机制

建立完善生态文明建设长效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加强政策引导,逐步将过去单一的生态建设转变为保护、建设、修复、管理以及科学合理利用为一体的综合工程。建立健全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绿色绩效考核机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督查工作机制,建立自然资源资产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生态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西部生态建设的需要,对生态建设的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予以倾斜支持。(省发展改革委、省环境保护厅、省财政厅、有关市政府负责)

(三)共建绿色丝绸之路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国际交流合作。充分发挥我省在内陆河流域生态治理、风沙源防护林建设、雨水集蓄利用、野生动植物保护等方面的技术优势,建立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环境保护、生态建设、防灾减灾、应对气候等方面合作体系和联动机制,规划实施一批项目,大力开展城市环境、大气质量、防风固沙、野生动物保护、水源保护等领域的国际交流合作。加强与沿线国家在气候变化和能源节约方面的合作,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沟通机制,开展应对气候变化政策的交流,加强低碳技术协同创新,共同推动节能环保技术应用和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与上合组织环境保护合作中心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生态环保产业示范基地进程,搭建丝路生态环保技术信息共享平台。支持浐灞生态区与瑞典于默奥市在环保领域深入合作。加快中国林博园建设,建成我国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生态文明合作交流的重要载体。(省环境保护厅、省水利厅、省林业厅、省发展改革委、有关市政府负责)

九、建立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积极搭建对外开放平台,着力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

(一)搭建合作载体

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全力办好国际“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继续办好欧亚经济论坛、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暨中国东西部合作与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国西安丝绸之路国际旅游博览会等,搭建与沿线国家在能源、旅游、文化、经贸等领域的开放合作平台。加快推进国家级欧亚经济论坛综合园区核心区建设。努力扩大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城市圆桌会议规模。加快西安领事馆区建设。争取沿线国家在西安设立商务代表处,创建国际采购商服务中心。争取上合组织成员国及“一带一路”沿线重要节点城市设立办事机构。统筹推进文化旅游、能源交易、金融合作、商贸物流、科技创新和友城交往等多领域、全方位合作平台。(省商务厅、省外事办、省发展改革委、西安市政府、省会展中心、省贸促会负责)

(二)推动贸易畅通

实施贸易投资便利制度。按照“法无禁止即可为,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原则,加快探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积极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加强制度创新,贯彻实施以贸易畅通为核心的贸易投资便利制度,积极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在运输、商贸、文化、教育、医疗、金融、社会服务及装备制造等领域扩大对外开放,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推进全省范围内通关一体化改革,全面深化融入“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推进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争取跨境电子商务保税进口资质获批。推进贸易摩擦预警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贸易摩擦应诉工作机制,支持受损产业依法运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出口企业权益。(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贸促会、西安市政府、西安海关、陕西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

(三)加快体制改革

放宽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推进金融、教育、文化、旅游等服务业领域扩大开放。有序放开医疗、育幼养老、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业领域的外资准入限制。支持外商投资文化创意、动漫游戏、数字产业、文化会展产业。支持外资医疗机构在用地、用电、用水、职称评定以及医保等方面享有与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和政策。(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金融办、人行西安分行、陕西银监局、陕西证监局、陕西保监局、省文化厅、省教育厅、省卫生计生委负责)

改革对外投资管理体制。加快推动投资便利化,建立和落实境外投资项目事后备案制度。优化“走出去”企业人员因公临时出国(境)审批流程,在前往国家数、在外停留时间等方面为企业人员提供便利。积极推动沿线国家与陕西合作设立签证中心,提供签证便利。进一步优化出口信用保险扶持政策,不断提高政策覆盖面,为我省对外贸易提供全方位风险保障。(省发展改革委、省商务厅、省金融办、陕西保监局、省外事办、省公安厅负责)

十、完善组织保障新机制

(一)健全组织领导体系

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全省“一带一路”建设工作,审定实施方案,加强对重大问题、重大项目和重大政策的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统筹协调,建立“一带一路”重大项目储备库并强化管理,加强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监督检查。省外事办(省友协)要做好我省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交流合作涉外事务的指导、协调和服务工作。省商务厅要协调做好对外开放和经贸合作工作。省级相关部门、单位和各市(区)要高度重视,积极推进,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共同推动工作落实,确保全省“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工作有序推进。

(二)加强涉外安全保障

成立省“一带一路”建设安全保障协调机构,制定境外安全保障工作实施方案,统筹涉外安全问题,切实保护在外机构、人员、财产安全。加强安全信息的沟通、收集、整理,建立健全安全风险评估、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加强出境企业及公民安全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安全防护意识,增强抵御风险能力。

(三)构建经贸服务网络

鼓励境外投资企业建立相关商会和行业协会组织,为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开展贸易活动,提供信息、沟通、协调、维权、融资和培训等服务,充分发挥桥梁和平台作用,促进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和合作对接。建立并不断完善“一带一路”经贸公共信息平台,及时发布相关政策、产业导向、产品需求、贸易摩擦、风险预警等信息,帮助企业深化对沿线国家经贸政策与法制环境的了解,有针对性地开拓市场,规避风险。对陕西在重点国别、重点领域开展投资合作进行规划研究,编制陕西“一带一路”建设重点合作国别目录和重点产业目录。建设陕西省“一带一路”数据库,完善信息交流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四)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成立陕西省丝绸之路经济带产业发展基金,对省内“一带一路”重大建设项目、省内企业对外合作投资项目给予支持。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和引导效应,增加对“一带一路”有关工作和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推动全省海外投资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针对重点国别、境外经贸合作区和境外产业集聚区的投资风险统一保障机制,提升企业境外投资经营风险的防控化解能力。

(五)提高人才国际化水平

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开发和引进海外人才相结合,开发利用好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完善国外智力资源开发利用的政策措施,建立高层次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建立陕西“一站式”海外人才服务窗口。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留学人员创业园等机构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同海外高水平教育、科研机构建立联合研发基地,联合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扩大掌握国际通行规则、具有国际合作才干、具备国际视野的涉外人才队伍。进一步加强对外引智和外国专家引进工作。积极开发国(境)外优质教育培训资源,完善出国(境)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

(六)做好督查评估工作

省推进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统筹抓好方案实施,按年度提出推进工作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预期目标,并在年终商省级有关部门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汇总考评。各市(区)、各部门要建立贯彻落实工作督促检查和考评机制,加大对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推进力度,按季度向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本单位工作进展情况,并根据自身职能及工作任务,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衔接。


分类: 全球治理 2018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