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智库:西方对“一带一路”批评站不住脚
2020年06月16日  |  来源:中国一带一路网  |  阅读量:8195

美国智库兰德公司网站5月13日发表题为《揭开“一带一路”倡议的神秘面纱》的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是由中国构思并在100多个国家实施的一项全球基础设施计划。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启动以来,中国已在参与国直接投资900多亿美元。这使“一带一路”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融资倡议。

文章称,“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的金融逻辑很简单。尽管发达国家拥有大量廉价资本,但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无法获得这些资本,因此它们的基础设施极度匮乏。文章概括了“一带一路”倡议融资的四大特点,并澄清了八大误解。

“一带一路”融资四大特点

“一带一路”倡议有着不同于传统发展筹资倡议的四个特点:

首先,“一带一路”项目的规模大大扩大了伙伴国的基础设施能力。比方说,如果一个新项目仅使一国的发电能力增加5%,就不大可能对全国范围产生重大影响。

如果由于“一带一路”倡议,伙伴国将其国内能源产能提高100%,这意味着什么?这可能对全国的电价和电力供应产生重大影响。并可能对国内的生产要素价格(劳动力和资本价格)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在很多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正在作为组合项目来实施,重点是基础设施。虽然组合方式并不少见,但在基础设施底子薄弱的穷国,这种组合方式还没有得到大规模尝试。

第三,“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了伙伴国的国内和全球联系——先是在当地,然后是与中国,然后是与世界。连通性可以改变一个国家。

例如,将伙伴国的液化天然气等原材料与中国客户相连的管道项目,由于节省了资源运输成本,可能会使生产国从贸易逆差国变成贸易顺差国。或者,当高铁系统将伙伴国与中国更紧密地连接起来时,本地供应链可以全球化。

第四,“一带一路”项目主要由国有企业实施。这有别于外国援助项目通常的做法,即主权贷款机构直接或通过担保提供资金,而项目则由私营企业实施。

在“一带一路”倡议中,融资部分主要由政府提供,但项目的实施是由国有企业承担的,而且往往是独家承担。这一特点的言外之意是,与其他国家援助的项目相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对外援助可能与中国的外交政策联系更加紧密。

澄清八大误解

有别于传统援助和投资计划的四个特点正是造成“一带一路”项目影响的原因。

尽管“一带一路”计划建立在各国需求的基础上,但它一直受到西方批评。这些批评并不是针对建设基础设施这一目标,相反,批评集中在项目的选择、资金、成本以及项目之外的影响。

文章列出的所谓“批评”意见,可能源自“一带一路”四个关键特征中的一个或者多个。

一、伙伴国对中国的经济依赖。一些批评者认为,伙伴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与中国发展贸易联系,可能会在贸易方面变得依赖中国。中国在“一带一路”倡议文件及其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所阐述的官方立场是,中国致力于自由贸易。对华贸易的比重上升本身并不意味着对中国的依赖。

二、地区和全球商业利益对中国有利。如前所述,“一带一路”倡议的批评者指出,中国可以从“一带一路”倡议中获得大量好处。这些好处可能包括人民币国际化、项目流向中国的银行和企业,以及以中国为中心的地区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这些都是几乎所有外国投资项目的典型野心,没有特别的理由唯独批评中国。

三、对可持续发展目标关注不够。“一带一路”倡议的规模之大及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全套做法可能会导致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忽视。中国已正式承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不仅是“一带一路”倡议内涵的一部分,而且它还通过与联合国的合作关系,专注于解决可持续发展问题。

四、项目缺乏经济性。如果领导人选择投资回报率低、融资成本高、施工质量差的项目,那么这些项目是行不通的。要评估“一带一路”倡议是否实施了赔本的项目,可以将“一带一路”倡议的项目成本和施工质量与最佳方案进行比较,并可以评估融资条件以及银行和企业使用专项拨款的情况。

五、债务陷阱贷款。批评者指出,“一带一路”倡议项目向伙伴国提供的资金总额太大,令伙伴国的债务水平达到不可持续的状态。中国已寻求借鉴世界银行的借贷方式,制定一套债务可持续性框架来解决这一问题。

六、对守则问题重视不够。批评者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助长了腐败,并无视相关项目的管理标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为“一带一路”项目制定了政策协调框架。

七、非商业动机。“一带一路”倡议可能是使伙伴国受到中国影响的一种方式。这种影响很难衡量,但这是所有对外援助的共同动机,因此没有特别的理由唯独批评中国。

八、改变项目原有用途。一些批评者认为,“一带一路”项目可能会违背东道国的意愿,被转用于军事目的。这种潜在的“滥用”行为至今缺乏证据。

文章总结称,“一带一路”倡议已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基石,尤其是中国政府对该倡议的巨额融资承诺。中国已经同10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表明全世界对“一带一路”倡议持欢迎态度。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