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会议平行论坛之“文化认知和全球高等教育治理”
2018年04月08日  |  来源:人大国发院   |  阅读量:7647

        2018年3月24日下午,世界大学智库联盟会议分论坛三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会议主题为“文化认知和全球高等教育治理”。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范丽珠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理解文化问题的邀约。首先,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即是先是污染再是治理。而随着新科技的使用,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达成政府理性选择、文化习俗和民间价值的和谐统一。

     

汤姆•斯托纳姆

约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约克大学研究生院院长汤姆•斯托纳姆教授表示,高校间的全球化研究活动和广泛开展的合作产生了对双博士的需求。在英国,越来越多的博士生在多个机构接受智力、职业、个人发展相关的训练,并能和志同道合的同辈相互交流,这让他们在不同环境中很快产生了归属感。对高校来说这一活动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约克大学下一步计划发展国际化训练营,共享研究成果,创造学术活力。这不仅能减轻行政上的复杂操作,也可以使发展中国家的学生在本国大学进行博士学习,不必远赴海外。


范丽珠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

复旦大学“一带一路”与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研究所所长、教授范丽珠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是一个理解文化问题的邀约。首先,发展中国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实践,即是先是污染再是治理。而随着新科技的使用,社会责任感的提高,发展中国家也越来越重视绿色发展。要想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达成政府理性选择、文化习俗和民间价值的和谐统一。


李荷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李荷表示,在过去几十年中,全球化为世界带来了快速的变化,同时也催生了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激进的民族主义,过度的民族优越感等等。这证明了要想建立一个开放包容的世界仍然非常困难。文化杂合的概念有助于超越原教旨主义和文化本质主义。同时,我们需要建立一个基于公正全球化的公正世界,认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当基于对宗教和文化差异的互相理解。


刘明怡

世界大学智库联盟研发经理、副教授

世界大学智库联盟研发经理、副教授刘明怡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对不断变化的世界格局的回应,从国际高等教育和研究参与的角度看,各界应将看到世界大学联盟如何通过与中国的成员大学建立伙伴关系来参与这一倡议。今天,由中国人民大学发起的世界大学联盟政策研究小组的启动,使我们能够更有效地开展政策研究以及政策对现代国际关系的影响等方面的议题合作,比如“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等。


怀塔卡•朱古纳•伊拉其

内罗毕大学管理科学学院高级讲师

内罗毕大学高级讲师怀塔卡•朱古纳•伊拉其简单介绍了外界与肯尼亚进行互动的历史:从郑和第一次到达东非海岸,到欧洲殖民者在肯尼亚建立殖民地,再到新时代独立后的肯尼亚与其他国家的经贸往来。以前人们因冒险、政治、贸易、战争、宗教等各种不同原因来到肯尼亚,现在仍可以见到世界各国在此留下的文化印记,中国在肯尼亚也要与各个国家、各种文化竞争。而中国人修的路,不应只是开汽车的道路,更应在人们心中修起连接不同文化,不同思想的道路。


张小泉

英国利兹大学艺术、人文和文化学院高级讲师

英国利兹大学艺术、人文和文化学院高级讲师张小泉表示,自21世纪开始,中非关系就受到全球范围内的学术和政策关注。这部分是因为中国对非投资的提高,也是因为中国与非洲各国频繁的交往和日渐紧密的联系也被传统的西方强国认为是一种“威胁”。但是整个非洲大陆并不仅仅跟中国维持双边关系,他与其他的国家和利益团体都有多边的交流。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倡议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好机会,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应对国际挑战。


倪好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研究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研究发展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倪好表示,经济全球化为“一带一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从管理经济到创业经济教育所受到的影响。由于没有关于创业教育的具体期刊,没有核心作者群形成,出版比重的不平均,研究机构发文少,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在研究旨趣上,国内研究更多地关注“创业教育如何实践”的问题;从研究目的导向而言,我国的创业教育研究更多地选择政策导向;从研究方法来看,国外研究的实证比例较高,创业教育研究科学化取向明显。从对创业概念外延的探索来看,国外研究在这方面仍处于引领地位。


陈晓宇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教授陈晓宇表示,“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是一场由中国高校和政府发起的后发国家高校追赶西方精英大学的竞赛。各国政府和社会寄望于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成为国家竞争力提高的途径和标志,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发展的动力。在过去20多年里,中国的高水平大学主要依靠扩大投入规模和促进科研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中国的大学面临着规模与质量、教学与科研等几个方面的重要抉择,必须引入并加强大学对科研和博士教育的投入,提高教学水平。


加文•科斯蒂根

南安普顿大学公共政策研究室主任

南安普顿大学公共政策研究室主任加文•科斯蒂根表示,虽然英国人民投票离开欧盟与高等教育无关,但对英国的高等教育可能有实质性影响。在脱欧之前,欧盟学生可以和英国本土学生一样在英国任何地方学习,无需签证,还可以一边学习一边工作。脱欧之后,求学的费用更高,英国政府不再提供学生贷款,而且需要签证。英国一直致力于制定清楚的过渡期流程,并鼓励国际学生通过合法公平的渠道、签证与移民系统到英国留学。另外,脱欧影响到学生、工作人员签证和定居权力,造成欧盟资金从研究领域的退出。


刘宝存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宝存表示,在全球化的时代,全球教育治理正在成为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在联合国《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基础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教育2030行动框架”,提出了未来十五年全球教育发展的路线图。中国是该议程的积极推动者,也是全球教育治理的积倡导者。加强全球高等教育治理需要中国的参与,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促进全球共同利益的实现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未来走向。


阎光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阎光才表示,伴随着全球社会以及高校内部组织环境的变迁,学术职业的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教师传统的信念、价值以及工作和生活方式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并承受着越来越大的职业压力。在此压力之下,教师的行为表现乃至心理、精神以及身体状态都呈现一系列新的特征,如工作满意度下降、精神紧张等。这些由过高职业压力所带来的负效应,往往会影响到教师的学术活力甚至创造力。它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并对当下学术制度安排与政策环境予以反思性的审视与评价。


姆伯格•史蒂芬•吉丘维

内罗毕大学农业经济学院教授

内罗毕大学农业经济学院教授姆伯格•史蒂芬•吉丘维表示,在非洲尤其是东非地区,粮食和营养安全问题非常普遍并将长期存在。在高等教育项目中,应当提高对非洲农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决策及其对于改善非洲粮食和营养安全的影响的认识和关注。大学毕业生需要接受文化和范式的转变,以便他们能够学习和理解如何进行适当的技术创新、实施运用以及技术迁移,以促进和改善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和营养安全。


戴维·诺曼

西澳大利亚大学高级政策研究员

西澳大利亚大学高级政策研究员戴维•诺曼表示,大学和智库在向政府提供事实性政策输入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所以如果政策的执行是基于正确的决策,那么就能最大限度的避免负面影响。大学和智库在分析政策性决定的结果和影响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并能提供反馈以对政策加以改善。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