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正绪:全球酷热凸显中国电力优势
2022年07月27日  |  来源:大外交智库  |  阅读量:2837

今年夏天,肆无忌惮的热浪袭击了整个北半球。整个五月份,印度多数地区都受到50度的高温天气的影响。到了六月份,更是出现了多人热死的报道。

而进入七月中旬,欧洲和美国都遭受了一百多年以来的最高气温。到7月21日,持续10多天的严重热浪在葡萄牙造成1000多人死亡,而西班牙当局也宣布,热浪造成500多人死亡。纬度更高的法国、英国等,也同样受到热浪的袭击。一向享受凉爽夏日的英国,也出现了40度的高温天气。

极度的炎热还带来了山火等次生灾害。7月中旬起,南欧的葡萄牙、西班牙、希腊都发生了严重的山火,火势十分凶猛,难以扑灭。

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也发生了大面积的山火。7月19日,报道称美国俄勒冈州的一处山火面积已经超过了整个洛杉矶市的面积。而7月23日传来的消息更让人震惊:著名的风景圣地、野外活动的天堂优胜美地国家公园也发生山火,数千居民被迫疏散。

酷热的天气和近年来越来愈多的极寒、暴雨、洪灾等自然灾害一样,都可以归因于全球近几十年来日益加速的温室效应和气候变化。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形成低碳、零碳的生活和生产方式,是人类抑制、缓解气候变化的不二法门。

但是,面对来势汹汹的气候变化,人类也需要巨大的能力来应对、适应气候变化。例如,面对越来越频繁的暴雨天气和随之而来的洪水灾害,人类需要在城市、乡村形成很高的防洪、排洪、求援等能力。

面对容易出现的极寒天气,人类则需要形成持续的居民和城市供暖能力。在当前俄国和乌克兰军事冲突的阴影下,不少欧洲人已经开始担心今年冬天的供暖问题,就是一个例子。

而面对持续的酷热天气,人类自然需要有让受到酷热影响的地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里装备和使用空调的能力。而这除了要有工业生产和建筑工程能力,能够为居住和工作环境生产和装备空调设备,更需要有持续的电力生产和输送能力才能实现。

因此,当世界各地都面临酷暑考验的时候(据世界气象组织称,类似今年这样的全球夏季高温现象,将至少持续至本世纪60年代。),中国广大城乡的居住和工作环境中大范围使用空调的现象,凸显了中国数十年来工业制造、工业和民用建筑、电力生产和输送行业的巨大成就。

换句话说,应对气候变化、对抗洪涝、雨雪、极寒、酷热等自然灾害,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内容。而在复杂的气候情况下维持人民正常、稳定、舒适的生活,需要依赖巨大的工业生产能力。所谓的人居环境,包括道路、房屋、交通、给水排水、绿化和植被等,事实上是依靠工业能力建造出来的环境(built environment)。在现代的人居环境中,且不说电饭锅、微波炉、洗衣机、电视和互联网等其他电器的用电需求,光是房屋的内环境如温度调节、通风、照明等,均需要大量的电力供给才能维持。

在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影响如此巨大的情况下,应对气候变化最重要的能力,即包括提供大量的电力维持稳定和舒适的人居环境。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在电力的生产和输送(电网)领域,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在今天绽放出了烂漫的花朵,成为中国人民享受稳定和舒适的人居环境的重要支柱。如今,中国是全世界发电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第一的国家。中国也建立了强大的全国电网,实现电力均衡调配。

一方面要降低碳排放减缓乃至逆转气候变化的趋势,另一方面又要增加电力供给提高生活水平、应对气候变化,人类如何面对这个“千年困局”呢?答案就是清洁电力,而中国电力的发展也已经在这个方向上大踏步前进。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水电、风电、光电等在电力供给中的比率迅速提高,成为世界清洁电力的领导者。

在青海省,水电、风电、光电已经占全部电力供给的90%以上。

在发电能力大幅提高、清洁能源比率快速增加的背景下,中国的人均用电量已从1949年的8千瓦时上升到2020年的5365千瓦时。这样的电力生产和供给、分配能力,极大地保障了中国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安全、稳定、舒适的人居环境的能力。

对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来说,中国电力事业发展的有益经验之一,就是中国模式里的专业主义。这可以从国家发改委前副主任张国宝写的《筚路蓝缕:世纪工程决策建设纪实》一书中,窥得一斑。电力、交通、石化、冶金等重要工业部门里,中国的发展轨迹——特别是1960年代至本世纪初——都与中国大量具备专业知识的政府官员和决策部门有关。这样一种“工程师治国”的国家治理和工业化模式,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缺乏的。

未来,中国还将与东南亚、南亚、中亚、东北亚各国实现电网互联,形成电力共同体,让更多的电力在更大的范围内帮助更多人口实现提高生活水平、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

(作者为复旦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

分类: 全球治理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