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俊杰:取消一票否决或成欧盟“毒丸”
2022年07月21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2339

德国总理朔尔茨日前公开撰文表态称,如果欧盟想要在全球政治中保持领导地位,那么其在决定外交和安全政策时,就不能再采用成员国一票否决制度。今年1月德国出任G7轮值主席国,围绕俄乌冲突、全球能源危机、粮食危机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德国新政府很想有一番作为,目的是推动德国在欧洲事务乃至全球事务中发挥关键性作用。

就欧盟层面而言,朔尔茨的表态并非偶然,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也曾表示,如果欧盟要加快行动,在关键的欧盟政策领域,全票表决制不再有意义。在两位德国人的推动下,6月9日欧洲议会以多数票赞成通过一项决议,要求欧洲理事会启动修改欧盟条约程序,将“各成员国一票否决制度”改为“少数服从多数”,以确保欧盟决策的有效性。

此举像一枚“重磅炸弹”在欧盟内部引爆,有13个欧盟中小成员国明确反对修改盟约。匈牙利、波兰及丹麦等国领导人认为这样做会削弱他们的话语权,并且欧盟重大决策会逐渐演变为大国说了算,小国最终要么服从,要么被排挤。波兰领导人一语双关地说:“德国人是想武装自己对付俄罗斯还是对付我们?我们不知道,但至少知道他们在武装自己。”

从上台后的表态来看,朔尔茨政府是想在欧盟战略自主方面有所作为,也想借助乌克兰危机产生的地缘政治影响,通过欧盟发挥德国更大的全球性作用。

德国要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就必须借助欧盟。在欧盟层面,法德是轴心,但各自都有短板。法国是政治大国和欧洲军事强国,但经济实力远不如德国。德国是欧洲经济引擎,但政治影响力和军事实力有限。朔尔茨政府要提升德国的综合实力及政治影响力,推动欧盟重大表决机制改革是一个有效途径。一旦废除一票否决权,作为欧盟主心骨之一的德国,可以把更多的利益诉求上升到欧盟决策层面。

然而,这种冒险不容易成功,主要原因是一些欧盟成员国坚决不干。从欧洲一体化发展历程来看,欧盟大国与中小国家的利益诉求、目标追求及作用影响很难一致,中小国家往往对大国抱有不信任及不配合的态度。例如,2015年欧洲难民潮高发时中东欧国家不愿意接纳太多的难民,同西欧国家形成强烈反差。只要欧盟维持一票否决制度,这些小国就能在关键立法和决策时发挥独特的作用,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相反,如果大国联手发挥影响力,小国往往会因担心利益受损而唱反调。

客观说,欧盟这种外交与安全重大事务一票否决制度的确不利于欧盟超国家权力的发挥。英国在没有脱离欧盟之前,利用其“三驾马车”身份和欧盟这项特权,不断阻碍欧盟表决,或漫天要价,或不断干政。欧盟很早就提出构建欧洲独立防务的设想,正是有英国搅局才沦为纸上谈兵。同样,由于匈牙利在欧盟对俄制裁升级的关键时刻,再三动用一票否决权,也给欧盟的对俄统一行动造成麻烦。

因此,取消一票否决制度必然会引发欧盟成员国内部的争议和矛盾。对大国而言,取消更有利于提升大国地缘政治影响力。对小国来说,取消就意味着其话语权荡然无存,欧盟会沦为大国操控的政治工具,小国终将成为附庸和无足轻重者。从 1993年11月1日正式成立,再到经过几次扩员后如今成为有27个成员国(英国“脱欧”后)的政治共同体,欧盟之所以成为世界政治格局中重要的一极,很大程度上靠的是一体化经济外交政策。推动取消一票否决制度面对巨大分歧,甚至有可能令欧盟四分五裂。所以,德国等欧洲大国的政治抱负估计很难在短时间内得以实现,一旦“脱欧”风潮再起,取消一票否决制度不但成不了扩大欧盟影响力的“灵丹”,反而更像一颗“毒丸”。

(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所研究员)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