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隆:俄乌冲突使美国与海湾盟友矛盾浮出水面
2022年04月29日  |  来源:世界知识   |  阅读量:3052

在俄乌冲突引发国际原油市场震荡之际,3月8日美国总统拜登试图与海湾地区盟友沙特阿拉伯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领导人通电话,孰料竟遭“拒接”。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海湾阿拉伯国家因与美国的盟友关系和在世界石油市场上的重要分量而受到西方国家关注。美国希望海湾阿拉伯国家加入其主导的“反俄联盟”,并扩大石油产量以稳住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一飞冲天”的国际油价,以缓解美国国内的通货膨胀压力,然而却碰了壁。在如此重大的国际地缘政治事件上,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却未与美国“共进退”,其背后原因耐人寻味。

2022年3月25日,沙特能源部发表声明称,沙特境内吉达和吉赞两处石油设施当天遭遇胡塞武装袭击,这将影响沙特对国际能源市场的履约能力。

与美国公开“对着干” 

俄乌冲突爆发后,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与美国公开“对着干”,这在它们与美国的双边关系史上前所未有。其中阿联酋与美国的步调最不一致。2月25日,联合国安理会就美国、阿尔巴尼亚提交的关于乌克兰局势的决议草案进行投票。阿联酋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是美国积极拉拢的对象。投票前,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专门致电阿联酋外交与国际合作部长阿卜杜拉寻求支持。然而阿联酋仍对该提案投出弃权票,这意味着阿联酋拒绝在美俄之间“选边站队”。更令美国不快的是,3月17日,阿卜杜拉还访问了俄罗斯并与俄外长拉夫罗夫举行会谈。此外,3月18日,叙利亚总统巴沙尔·阿萨德访问阿联酋,此访被认为是自2011年叙利亚战争爆发以来叙重返阿拉伯世界的“破冰之旅”。鉴于美国对叙利亚及巴沙尔本人的制裁仍未解除,且俄罗斯和伊朗被认为是叙利亚的“坚定盟友”,美国对此表示“深为失望和不安”。

在能源方面,沙特和阿联酋拒绝了美国提出的石油增产要求。俄罗斯是世界第三大原油生产国、第二大原油出口国和世界最大天然气出口国,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威胁对俄油气工业实施制裁,但禁止俄油气出口将导致全球油气供应出现巨大缺口,不仅会威胁欧洲能源安全,还将进一步推高美国的通货膨胀水平。因此,美国紧急开启全球“寻油行动”,试图开源增产、平抑油价。美国一方面主动与处于“敌对关系”的拉美产油国委内瑞拉缓和关系,试图让其重返世界石油市场;另一方面要求其海湾地区盟友立即释放闲置产能,提高石油出口量。为此,拜登专门致电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和阿联酋阿布扎比王储穆罕默德·本·扎耶德·阿勒纳哈扬,但二人均拒接电话,令美方颜面尽失。此后3月15日,美方又派出其国家安全委员会中东政策协调员布雷克·麦格克率团访问沙特,但也碰了钉子。虽然据英国媒体报道,3月20日,沙特国家石油公司曾表示将增加石油生产方面的资金投入,以满足全球不断增长的石油需求,但由于其并未做出增产承诺,与美国的要求仍有距离。由此可以看出,海湾阿拉伯国家不愿在能源政策上追随美国。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的领头羊,沙特拒绝增产或意味着美国扩大石油供应的计划将落空。

事实上,在此次被美国要求在美俄之间“选边站队”之前,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对华合作问题上已遭受来自美方的强大压力。但是它们也拒绝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近年来,中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战略合作不断深化,双方在能源、通讯、疫苗实验和生产等领域的互利合作发展迅速,成果丰硕。美国不顾海湾阿拉伯国家发展对华关系的正常需求,企图压制双方的合作势头。例如,2021年,美国曾以停售F-35战斗机相要挟,要求阿联酋在四年内拆除华为5G设备。但阿联酋不仅坚持与中国合作,还宣布暂停与美方的战斗机交易谈判,转而从法国采购“阵风”战斗机。

俄乌冲突爆发后,海湾阿拉伯国家中阿联酋与美国的步调最不一致。图为2021年10月,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与到访阿联酋外长阿卜杜拉(右)举行会晤。

盟友缘何“反水” 

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美国的态度从“言听计从”到“公然叫板”,反映出它们与美国盟友关系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而俄乌冲突则使双方矛盾浮出水面。

首先,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盟友关系的安全、经济与政治基础已全面动摇。一是海湾阿拉伯国家对美国声称的安全承诺越发疑虑。冷战结束后,海湾地区进入“美国时刻”。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发动“沙漠风暴”行动,迫使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军队全面撤出。这强化了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间“以石油换安全”的联盟逻辑,此后这些国家从安全到经济等领域均需仰仗美国。然而,自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发生以来,美国抛弃埃及穆巴拉克政权,拒绝参与叙利亚战争,并与海湾阿拉伯国家的“最大敌手”伊朗达成伊朗核协议等作为,使它们开始质疑美国声称提供“安全保障”的真实性及与美国盟友关系的可靠性。近些年,沙特和阿联酋深陷也门战争的泥潭,其本土的油田、机场等战略目标频繁遭到胡塞武装的袭击。但是,美国不仅未向它们提供安全保护,还从沙特撤出了“爱国者”导弹防御系统。2021年,拜登上台后,美国加快了在中东地区进行战略收缩的步伐,并从阿富汗仓皇撤军,这更是让海湾阿拉伯国家感到美国的安全承诺或将化为泡影。

二是页岩油革命使美国实现能源独立,并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国,这使美国与海湾阿拉伯国家在油气领域形成竞争关系,双方“以石油换安全”的联盟基础也变得岌岌可危。将油价维持在相对高位符合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利益,因此这些国家难以同意美国增产石油、平抑国际油价的要求。

三是拜登政府推行的“价值观外交”或已触及海湾阿拉伯国家的底线。拜登政府用9.11事件、沙特记者卡舒吉遇害事件及也门人道主义危机等问题频频向海湾阿拉伯国家施压,甚至以干涉其王位继承等重大而敏感的内政问题相威胁,这些触碰它们底线的做法很可能将使美国与它们的关系沦落到历史上最糟糕的时期。

其次,利益格局的多元化促使海湾阿拉伯国家实施伙伴多元化战略,并开始在大国间“多面下注”。在经济领域,海湾阿拉伯国家与中国在油气、新能源、科技与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开展了深度合作,中国、俄罗斯与印度等国也已取代美国,成为海湾地区石油的主要买家。在能源领域,海湾阿拉伯国家需要与俄罗斯在“欧佩克+”的框架下协调合作,维持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此外,俄罗斯重返中东后,在有关叙利亚、利比亚等地区安全问题上,海湾阿拉伯国家也需其协助。在军售领域,海湾阿拉伯国家也开始寻找替代性来源,以对抗美国的讹诈。

再次,海湾阿拉伯国家的独立自主意识在不断上升。自2011年所谓“阿拉伯之春”发生后,随着埃及、叙利亚与伊拉克等传统阿拉伯强国的不断衰弱,海湾国家在中东地区的实力开始相对上升。这使其战略自信增强,并开始拥有“大国梦”。在海湾地区各国年轻一代领导人的治理下,海湾阿拉伯国家在外交领域的民族主义色彩日益浓厚。一方面,其外交和安全政策趋于强硬,开始较为频繁地介入地区冲突,并倾向于使用军事手段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各国更加重视维护民族尊严,不仅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政策,在关乎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甚至敢于挑战美国。

弱化,而非瓦解 

沙特、阿联酋等海湾阿拉伯国家拒绝在美俄等大国对抗中“选边站队”,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美国与海湾地区的盟友体系正在走向没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该体系行将瓦解。虽然双方盟友关系的底层逻辑已发生深刻变化,但它们的这种盟友关系具有多重基础,双方在军售、金融等诸多领域的相互依赖仍将延续。此外,保护外部安全是海湾地区国家的“刚需”,在这方面美国的作用在短期内仍难以被替代。因此,海湾阿拉伯国家与美国盟友关系的裂痕也不应被夸大。此外,美国与海湾地区各国关系也有亲疏远近之分。在沙特、阿联酋与美国关系出现裂痕的同时,卡塔尔与美国的关系却在大幅提升。3月10日,美国发表声明,正式确认卡塔尔是美国的“非北约主要盟国”。而此前在2021年11月,美国曾指定卡塔尔为其阿富汗利益代表国。美国还正在试图重构与中东国家的盟友体系,创设新机制。例如,2021年10月18日,美国与印度、以色列和阿联酋在线上启动了一个新的“四方经济论坛”,它被外界普遍视为“中东版四方安全对话”。这显示出美国正试图建立将“印太地区”与中东地区联动的跨地区盟友体系,这或将对现存的美国与中东国家的盟友体系带来深远影响。

(作者为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