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红军:“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战略
2022年03月19日  |  来源: 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阅读量:8530

“共同富裕”新发展目标下,国有企业需要同步实施社会责任战略更新,围绕新价值目标区间,以全员认同与全流程融入为抓手,发挥政府激励和利益相关方生态圈的双向驱动作用,调整基于新战略框架的社会责任重点工作领域,探索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的管理新模式。

2021年1 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实现共同富裕的战略目标和实践途径,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共同富裕战略目标。”这意味着未来我国政府将引领各经济社会主体协同探索“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路径。国有企业作为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探索如何推进“共同富裕”的新发展目标实现方面,将会持续发挥先行引领作用。过去,国有企业依托社会责任在社会各大领域进行价值共创与共享,通过公益慈善、利益相关方赋能等方式大大促进了国企价值的共享、利益相关方的共赢。未来,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目标下,国有企业如何开展社会责任战略的更新,将极大影响其在我国实现“共同富裕”过程中的贡献力。

价值目标转变:

“共同富裕”下价值目标的结构性调整

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10月在《求是》杂志上发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指出,“共同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它的首要原则仍然是“鼓励勤劳创新致富”,与此同时更加强调发展的“平衡性”、财富分配的“规范和调节”。这一方面引导国有企业在“做大蛋糕”而非“切大蛋糕”上发力,强调国有企业与利益相关方之间的“正和博弈”及价值共创与共赢;另一方面鼓励国有企业在创造更多综合价值的同时,加强对综合价值向更广大利益相关方的共享。因此,基于“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更新与调整,应当首先对“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企业价值目标区间进行结构性调整,在获取盈利与承担经济责任、创造社会价值与环境价值之间进行取舍均衡。

做大蛋糕:加大对未捕获综合价值空间的开发

没有“富裕”就不可能有“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前提首先仍然是财富价值的持续创造。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追求企业绩效的优化是国有企业永恒不变的价值目标之一。与此同时,国有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战略部署创造更多的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则是通过“做大蛋糕”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

国有企业基于“共同富裕”目标“做大蛋糕”的主要表现是对企业价值创造目标域的结构性调整,加大对综合价值空间的持续开发,在可持续发展领域寻求与更多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赢与共创。相比传统的国有企业社会责任价值目标,对未捕获的新价值空间开发需要充分发挥企业的战略分析能力、利益相关方协作方案的设计能力、社会责任实践情境的创新能力等,在更广阔的可持续价值空间挖掘新型利基市场。

做好蛋糕:加强社会、环境价值的对外分享

“共同富裕”目标的推进过程中,国有企业在探索如何“做大蛋糕”,创造更多综合价值的同时,还需要努力“做好蛋糕”,探索如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利益相关方共赢价值。

首先,从经济责任的角度来看,要注重继续扩大对生产性经济价值的创造,通过市场竞争的“正和博弈”创造更多经济价值,带动区域和行业经济发展。这要求那些在行业领域内具有较强市场实力的国有企业,通过自我约束和利益相关方赋能,避免非生产性经济价值的掠夺,并为行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正向的价值创造。

其次,从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角度来看,要在利益相关方共赢的基础上开展价值创造,确保价值创造行为对所有利益相关方都能够实现帕累托改进。这要求国有企业在开展社会责任和环境责任的创造实践时,充分了解各个利益相关方诉求并设计基于多方共赢的长效合作机制,高质量地履行社会责任,创造社会综合价值。

分好蛋糕:创新价值平台利益分配机制设计

“分好蛋糕”是当前推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关键一步。在“做大蛋糕”和“做好蛋糕”的基础上,国有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公平有效的价值分配机制,确保所有参与综合价值创造的利益相关方能够得到公平、公正、与之努力相匹配的价值分配。“分好蛋糕”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在协同利益相关群体进行经济、社会、环境综合价值共创时,也成为综合价值聚集与分配的平台,平台分配机制的设计成为决定其是否能够公平地分好蛋糕的核心内容。

国有企业可通过如下价值分配平台建设,提升价值分配机制的合理性。一是可通过打造公共服务配置平台,对利益相关方共创价值进行统一配置,尤其是大型国有企业、公用事业型国有企业,可根据国有企业主营业务的公共服务特性,以营销管理、客户服务等关键业务为基础进行社会综合价值分配。二是可通过打造新业务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平台,开辟新领域新市场,打造所在行业的创新集群,带动行业生态利益相关方共享发展成果。

战略框架演进:

“共同富裕”目标下企业社会责任

战略框架设计

在“共同富裕”的新目标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价值空间经过了结构性调整后,其社会责任战略的核心内容也将发生变化,进而在较长时间内需开展社会责任战略更新。基于战略管理的理论分析框架,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框架设计将包括新战略原型、新愿景和新目标,从而指导社会责任管理和社会责任实践的转型推进。

社会责任战略原型设计

战略原型设计是企业战略更新的首要一步。对于即将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开展社会责任战略更新的国有企业而言,需要开发新的社会责任战略原型(见图1)。

一个核心:新的价值目标区间

社会责任战略的核心基础是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包括对社会责任的基本设想与承诺。在“共同富裕”的新发展目标下,随着政府和社会大众对促进公平偏好的不断提升,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承诺将会更加侧重于对更广大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享与传输,即,通过将广大的利益相关方纳入企业价值生态,基于经济、社会和环境综合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开展价值创造,并基于公平配置的价值共享与传递原则,让社会全员共享价值。

两个重点:新价值目标的全员认同与全流程融入

新的战略愿景和目标下,社会责任战略向社会责任实践的落地依旧要依靠两大引擎——全员认同、全流程覆盖。全员认同方面,从高层领导到中层管理人员再到基层员工,仅有当全体员工对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责任新价值目标、战略愿景达成一致,才能够在工作中将新愿景落实到行动上,填补企业的社会责任目标与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之间的鸿沟,做到思行合一。全流程覆盖是推进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责任新战略落地的另一个引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依靠各层级领导和员工的行为实现的,而将所有的领导和员工串联起来的是业务流程。

两个驱动:政府激励与利益相关方生态圈双向驱动

随着社会全员对于“共同富裕”发展目标的落地探索,国有企业将面临社会责任实践外部驱动力的变化。一是企业所处地方政府对“共同富裕”实践的偏好与激励。未来随着地方政府在“共同富裕”实现方面的探索,政府激励地方国有企业开展价值共享的公共政策环境将会发生渐进式变化,国有企业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激励将会有所不同。二是综合价值共创的利益相关方驱动与激励。基于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利益相关方、更多样化的价值共创主体圈层,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责任战略将以新的相关方生态及价值共创机制为动力展开,在全员社会责任实践中、全流程社会责任融入过程中,将考虑与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价值共享、公平分配。

社会责任战略新愿景

一是带动共赢。国有企业首先作为自负盈亏的企业,要创造更多的价值,并且在价值创造环节中做大蛋糕,也就是说,赋能企业生态利益相关方创造共赢价值,而非利用行业龙头地位切走别人蛋糕。

二是共享共益。做大蛋糕更要切好蛋糕,将蛋糕在利益相关方生态中进行共享,公平分配的制度安排至关重要。国有企业和利益相关方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要尽最大努力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互利共赢。

三是渐进式融合。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目前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发展思路下,向共同富裕、公平分配的发展思路转变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因此,社会责任战略目标的实现也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一个将社会责任履行融入企业运营中的探索过程。将社会责任战略与企业的实际业务、各个管理部门与模块、员工岗位职责全面融合,这个过程是前无古人的探索,需要较长的时间不断试错改错。

四是示范引领。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转型探索,是前无古人的探索,是一个需要试错改错的艰难过程,因此坚持示范引领,通过打造样板来探索实施路径是重要的原则。

工作领域调整:

基于新战略框架的社会责任

重点工作领域

战略更新的过程是渐进式变革带动系统性质变的过程,因此基于共同富裕目标下的社会责任战略应当首先选择重点和关键领域开展攻坚克难,而后以点带面实现系统性推进。

社会责任边界调整

国有企业不同于政府或公益组织,要受到发展战略目标和有限资源的约束,只有在保持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开展社会责任边界管理,从企业经营目标、主营业务等实际情况出发划定社会责任内容边界,不断推动综合价值创造最大化目标的实现。

一是国有企业应当带动行业共荣发展,通过主动承担行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知识产权的共享,向行业紧密合作的供应商、中小企业合作者赋能;通过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履行经济责任。

二是扩大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范围,与更广泛的社会大众共享价值。如通过拓展原有的慈善管理边界,与更多弱势群体共享价值;通过加强公共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建立社会保障机制、发布公共信息、保护生态环境等,为公众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保障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的展开。

三是深入贯彻“双碳”目标,开拓环境责任边界。2020年,我国正式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宏伟目标。探索“双碳”目标在本行业的实践方面,国有企业应当勇于承担责任,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造更多的环保价值。

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模式探索

“共同富裕”虽然着重强调财富的均衡调节与分配,但是并不鼓励“不劳而获”,因此带动利益相关方共同创造价值并进行价值分享,是国有企业体现其对利益相关方社会责任的关键。

一是探索新型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模式。尽管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实践都强调对利益相关方价值需求的回应,但是在联合复杂的利益相关方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一个重大的难点在于形成“多方共赢”“紧密联结”的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模式。未来,国有企业可在进一步推动利益相关方参与解决社会共性难题、创造社会综合价值方面进行模式创新的探索。如国网浙江电力通过建设“柔性资源池”汇聚社会各界利益相关方参与电力资源池建设、共同提升电能服务应对峰谷问题,就是调动利益相关方参与价值共创模式的成功探索。

二是探索利益相关方价值共享机制创新。当国有企业能够联合广大利益相关方进行综合价值创造后,如何进行综合价值的共赢共享就成为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模式长期可持续的关键考量因素。一方面,国有企业可将公共的、标准的、可复用的资源或服务探索转化为可配置、可拓展、可自由获取的共享服务,培育价值共享机制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可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形式开展利益相关方需求了解,培育精准感知与回应能力。

三是加强间接利益相关方的动态识别与管理。将更广泛的利益相关方纳入到国有企业的价值共享生态圈,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体现,因此国有企业应当建立起利益相关方动态识别机制,基于各业务和职能部门的日常业务,动态关注日常运营涉及的利益相关方,并敏感感知其诉求,纳入利益相关方生态进行管理。

社会责任实践议题管理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的推进离不开议题管理,对于国有企业亦然。当下已不再像过去一样追求经济效率最大化,新发展阶段国有企业开展社会责任议题管理时也应当进行如下方面的调整。

一是强化利益相关方的价值共创与共享议题履责。在共同富裕目标下开展议题管理,应当更加关注“合作剩余”提供能力较弱的弱势利益相关方,挖掘共同价值,通过赋能的方式推动他们从单纯的“捐赠”“慈善”等单边付出型模式转变成为交易模式下互利共赢地开展价值共创。

二是强化企业利益相关方生态圈建设议题履责。共同富裕目标下,大部分国有企业的利益相关方圈层、群体多样性被大大提升,基于生态圈建设的相关议题理应成为履责实践的重要目标。其中,在议题识别与选择方面,国有企业可根据其主营业务结构特征,重点关注与其有直接或间接联系、商业生态或社会生态存在严重问题的领域——这些领域是社会责任议题的潜在来源——并将促进生态圈优化的潜力作为社会责任议题评估和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管理模式变革:

企业社会责任实践中的管理模式

创新探索

社会责任管理是有序开展社会责任实践的重要保障,国有企业全体员工作为践行社会责任的微观基础,方法工具作为员工践行社会责任的具体指导,管理制度和推进模式作为对员工行为、工具资源的统筹分配模式,均需要开展相应管理创新。

全员理念创新

一是更新全员社会责任理念,与共同富裕的远景目标同步。随着共同富裕的经济社会目标导向的不断深化,社会责任战略框架的渐进式变革,从国有企业领导层向基层员工开展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责任管理理念适应性更新。一方面,国有企业的高层领导应当自觉学习共同富裕经济社会目标下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等先进理念,主动、有意识地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提升企业的履责能力和水平,实现企业与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发展。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带头带动全员对社会责任新愿景、新目标的认同。管理人员作为上传下达的关键群体,对于贯彻新战略愿景和传达新目标规划与行动规划具有关键作用,因此是带动全员理念创新的关键群体。

二是通过组织创新,跨部门内外联动探索共同富裕。国有企业要深入贯彻共同富裕理念,开展组织创新,跨部门内外联动探索共同富裕。一方面是企业内部的跨部门融合。过去传统的社会责任组织管理,是以国有企业的宣传部门、对外联络部门等为主进行组织与推进,其他部门配合。共同富裕的社会责任目标下,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的变革是针对所有部门的,所有部门都将探索共同富裕落地,给跨部门合作推进社会责任提供了基础。另一方面是企业内外联动的组织创新。企业已有的慈善工作组、社会责任履行组织要加强与外部利益相关方的连接,丰富感知神经。

管理制度创新

一是要适应性地探索新型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尽管很多国有企业在过去的社会责任实践中创新性地探索了落地推进机制,但是大部分企业在有关方面缺乏尝试。未来,随着“共同富裕”目标下利益相关方的多样性、规模性、互动性增加,社会责任推进机制的设计对于国有企业的履责实践效果将产生直接影响。这一方面要求国有企业的领导和员工发扬创新精神,积极探索通过社会责任推动综合价值共创、共享的机制设计和制度安排;另一方面要求积极开展社会责任推进模式的创新示范,从业务流程的微小环节入手,寻找多方合力推动社会责任落地的长效合作范式,并进行以小见大的推广与应用。

二是适应性调整社会责任内部管理制度。“共同富裕”目标下,通过履行社会责任进行共享价值创造与分配将成为国有企业带动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从而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将成为确保社会责任实践能够发挥共同富裕带动性和长效作用的关键。一方面,在社会责任管理制度的规范化建设方面,很多国有企业的探索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加速补课,根据战略目标和实施规划建设与不同业务、管理模块相适应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另一方面,对于已经建立的社会责任管理制度,应当适时推进创新管理,确保管理制度体系与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之间的适应性。

三是适应性调整社会责任沟通模式。在对外表达方式方面,注重基于公平和共同富裕的传播与表达,充分利用各企业已有的对外表达渠道,如年度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社会责任主题实践报告等,通过企业已有的对外沟通业务平台或新媒体平台,增加企业基于“共同富裕”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的宣传。在利益相关方沟通方面,注重将企业对“共同富裕”的愿景和目标与利益相关方进行沟通,在企业与利益相关方进行价值共创、价值共享的协同实践的过程中,表达共享共益、赋能共赢的利益相关方合作目标愿景,获取利益相关方的愿景、目标和价值认同。

工具方法创新

加强社会责任生态管理工具的开发

一是结合社会责任实践中的生态利益相关方管理工作需求,通过社会责任工作和流程的标准化,开发各种功能的社会责任生态管理工具,具体可包括利益相关方管理工具、供应商赋能管理工具、责任投资工具、重点议题的社会责任管理工具、信息披露与社会沟通工具等。

二是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和资源保障,推进全员对社会责任管理工具的开发与利用,逐步建立自我学习、持续改进的企业社会责任能力动态发展机制,不断提升企业及员工“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履责能力与意愿。

利用数字技术探索新型社会责任管理方法与工具

随着数字技术革命的到来,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在重构企业商业模式的同时也将重塑企业的管理范式。数字技术不仅使得企业的社会责任行动变得更为容易和高效,也使企业的履责行为变得更为透明和可追溯,基于数字化变革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将引领企业管理创新的新浪潮。基于此,国有企业可通过应用数字技术探索新型社会责任管理方法与工具,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将社会责任理论与具体的产业、行业、企业业务有机地结合起来,根据不同的情景,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制造不同的应用工具。

实践模式创新

对于较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而言,基于新社会责任战略的落地实践模式形成需要一个模式开发、试错修正、示范推广的过程,这在很多大型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推进过程中证实了其有效性。

一是探索建立“共同富裕”目标下社会责任新管理示范模式。目前,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通过构建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示范样板等方式进行新型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的探索,通过模式开发、样板示范、试错改错、经验总结、复制推广等系列规范化的渐进式创新探索,社会责任管理模式经过演化和创新后通常能够更好地适用于企业管理实践。处于“共同富裕”的新型社会责任战略目标下,这种“示范-改进-总结-推广”的社会责任管理创新范式仍然适用。通过建立示范工程和样板,并在此基础上渐进式开展社会责任管理示范模式的推广和应用,可有效保障整个社会责任管理模式顺利转型。

二是孵化企业社会责任战略落地范式。国有企业可通过模式孵化的方式深入推进社会责任实践在基层的扎根。通过推动国有企业及下属部门、子公司、分公司选择“共同富裕”背景下核心利益相关方较为关注、在企业社会责任边界内的社会责任议题,采取项目制、小组制等适用于基层组织单元、基层员工的社会责任实践方式,通过对其中具有示范效应的优秀实践成果与范式进行孵化和推广探索社会责任实践与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深度融合。以国家电网公司为例,多年来通过推动基层单位或员工从实际业务出发设计社会责任根植项目,选择具有社会外部性的共性问题进行社会责任实践,并孵化形成利益相关方价值共创共赢的实践范式在集团公司内部进行推广,涌现出较多实践操作性强的新模式、新样板,有效地助推了社会责任在基层单位和员工中的扎根融入。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管理学博士肖红军)

分类: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