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晓彬 何桂烨:我国中部地区正在强势崛起
2021年11月01日  |  来源:环球时报  |  阅读量:3032

2021年前三季度各省(区、市)的GDP数据正在陆续公布,沿海地区的发展优势依然明显,广东和江苏的经济总量稳稳排在前两位。中部地区则有了新的突破,安徽、河南、湖北、湖南等的经济增速基本进入发展前列。从世纪之交“谨防中部塌陷”的呼吁,到中央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正式实施,再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发布,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取得实质性成效。

中部地区崛起势头正劲。2006年以来,中部地区打破机遇与挑战同在的僵局,发挥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区位优势,承接东部地区梯度转移产业,勇担经济转型升级重任。2020年,中部地区以全国10.7%的国土面积养育了25.8%的人口,贡献了22%的地区生产总值,整个“十三五”期间,中部地区经济年均增长8.6%,增速领跑我国四大经济区域。同时,中部六省粮食产量、能源工业固定投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以及货运量、客运量等多项指标实现持续增长,巩固了“四基地一枢纽”的战略地位。

当下,中部地区正处于向发达经济水平迈进的关键时期,但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旧深深困扰着中部地区,省份之间发展水平参差不齐,经济联系紧密程度不高。与东部地区相比,仍存在创新发展需增强、协调问题待解决、开放水平需提高、绿色格局待巩固、公共服务需提升等问题。

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拉动我国经济创新发展的战略引擎。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首要策略是以创新为驱动力量,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统筹规划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深度融合现代服务业,打造产业升级核心支点。这一策略选择有助于通过东部产业承接转移进而将制造业留在国门之内,打破中部地区产业结构“偏重”、科技创新含量“偏低”的困境,破除当地传统产业过度依赖资源的“魔咒”,运用数据技术整合市场潜力大、人力资源丰富等区位优势,实现产业转移精准对接,运用物联网、人工智能技术助力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建设,激发规模效应和集群效应,推动中部六省实现互融互通、跨越发展。

更重要的是,这一策略选择有助于通过支持科研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推进武汉、合肥等地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进程和关键前沿技术攻关进程,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广泛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进一步融合以网络、物流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合力支撑国内产业体系整体升级。同时,有助于充分发挥中部地区作为国内大市场重要组成部分,加速扩大国内消费需求,发挥中部地区作为交通枢纽作用,结合数字技术充分挖掘综合运输大通道的潜力,畅通国内货物服务流通渠道,疏通国内大循环重点环节,最终实现打造我国经济增长“新一极”的预期目标。

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勾勒我国全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方略。中部地区肩挑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西部大开发,身系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多个区域战略的叠加赋予中部六省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机遇。因此,中部地区的高质量发展助力各地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区域之间互促共进,形成全国共同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

此外,中部六省在拥有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同时,以1/10的陆地国土面积养育了全国近1/3的农村常住人口,因此,中部高质量发展有利于当地形成“城市—城镇—农村”多层辐射带动体系,互通基础建设和公共服务,纵深贯彻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增加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

推进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擘画我国绿色、开放、共享的宏伟蓝图。中部地区坚持绿色发展,深度治理大气、河流、固体污染,加快形成低碳可循环的环境友好型生产生活方式。中部地区坚持对外开放,建设自贸区等各类经济贸易开放平台,加强铁路、航运等多层次开放通道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营商环境,吸引境外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倡议,打造高质量对外开放高地。

新时代,新发展。中部地区积极推进高质量崛起,贯彻五大新发展理念,强力支撑产业升级,凸显国内大循环中心枢纽作用,助力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构建,力促全国经济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

(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统计学院教授,统计学院博士研究生。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