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波:中国周边海洋形势近患与远忧并存
2021年08月09日  |  来源:世界知识  |  阅读量:3744

中国周边海洋形势正在呈现一些新特点。

其一,“远忧”大于“近患”。虽然南海和东海存在很多争端和纠纷,但这两年形势仍是可控的。较之去年,今年上半年的周边海洋局势相对缓和,从近期形势看出现重特大事件的可能性不大,但从远期看风险和挑战仍存。外交上,美国组建的针对中国的海上包围圈正在形成,尽管不太可能形成军事同盟。随着中国力量的增长,周边国家非常焦虑,在很多问题上越来越计较。比如,日本极力渲染钓鱼岛争端的舆情,与我们针锋相对。在很多问题上,中国不想炒作,常常大处着眼,一些周边国家则锱铢必较、过度反应,这就形成了“政策落差”。《海警法》这类法律在日本早就有了,但当中国《海警法》出台,日本政府和媒体却如临大敌。

其二,法理和舆论斗争形势非常棘手。现在美西方的舆论实际上是要从根本上颠覆中国海上行为的合法性,不仅要在争议问题上“选边”,反对中国的维权行为,还质疑中国的一切海上行动。但中国也是海洋国家,发展海上力量无可厚非。美西方长期散布偏见和反华性质的舆论加深了一些邻国民众对中国的负面印象,进而影响这些国家的对华政策。另外,英国、法国的海军为何要在中国周边海域展现“存在”?这是“政治秀”,因为在它们国内,中国的所谓“海上威胁”很有市场,所以有搞“政治秀”的需求。

其三,各国政策的“军事化”愈演愈烈。“亚洲版北约”仍是不可能形成的,但美国与我们的某些亚洲邻国搞情报分享、装备合作如火如荼,未来还会加强。美军在中国周边海域的力量存在和行动烈度还将继续强化,与中国军事力量海空相遇的频次继续增加。

具体到不同的热点区域,差异也很大。黄海局势这些年比较平静,中韩围绕海洋划界已进行两轮磋商,虽然短期内谈成的可能性不大,但两国在渔业等问题上发生严重摩擦的可能性也不大。

东海问题有重新升温的苗头。对于中国的海上力量发展,日本越来越焦虑,也越来越激进,其在很多问题上态度之恶劣甚至超过美国。刚才也提到,中日双方的舆论有很大落差,这两年日本在中国的形象是逐渐改善的,而我们的形象却在日本不断下滑。从2020年开始,日本的地方政府和媒体对中国海警船巡航钓鱼岛的反应变得非常激烈,日方还试图以此为由派出渔船“登岛”,为此,中国的海警船与日本的所谓“渔船”已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发生过多起摩擦。2020年9月,日本石垣市议会通过议案,提议登陆钓鱼岛并勘察修建支持渔业活动设施。菅义伟就任首相后,日本涉华政策变得更加强硬,在东海、南海甚至台海问题上表态都异乎寻常,表现得越来越像“海上遏华先锋”。尽管如此,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并未中断,两国在危机管控方面尚有一定共识。短期内钓鱼岛形势缓和不下来,这是由日本的国内政治和舆论环境决定的。

南海的形势比去年要缓和一些。一方面,中美军事上可控竞争的预期增强。拜登政府说得很明确,要跟中国搞竞争,但也要“可控”,不能发生冲突。中国向来主张和平,但中美双方海空相遇次数越来越多,会否发生意外仍有待观察。另一方面,“南海仲裁案”的负面影响还在继续显现。越南、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等都借口“仲裁裁决”调整了其海洋主张。当然,由于中国控局能力日益增强,其他争端方已经不敢“硬抢”。

也需关注部分国家的国内政治变化趋势。今年初在中菲之间发生的“牛轭礁事件”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菲国内政治,随着2022年菲律宾大选的临近,其国内各种势力特别是军方和外交部门强硬派开始伺机生事。经过菲方综合考虑,“牛轭礁事件”已在降温,但大选结束前相关势力再次炒热南海争议问题的可能性仍很大。

(作者为北京大学海洋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