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琛、赵春兰、范丽珠:连结着全球市场的义乌,疫情之下的变与不变
2020年07月02日  |  来源: 澎湃思想市场   |  阅读量:7378

“这两个月的生意与往年比较,如果要用百分比形容的话,大概下降了98%吧”,一位巴拿马商人这样告诉我们。在义乌生活了12年,这是他的生意第一次遭遇滑铁卢。因为新冠疫情,巴拿马政府于3月13日宣布进入全国紧急状态,并于3月23日零点起暂停所有巴拿马进出港国际航班。一月份还有订单的他,生意从三月开始下滑,两个多月来一直没有好转。我们在义乌的调研中,听到太多类似的故事。

近两个月,我们线上线下走近义乌、广泛地接触生活在义乌或滞留海外的中外商人,观察在百年不遇的疫情面前,以小商品连结大市场的义乌在改变与坚守中如何寻找生机。

做全球生意的义乌遭遇全球性“疫浪”

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不断超越预期地蔓延,无论是将COVID-19大流行描述为“黑天鹅”(black swan)或喻为“灰犀牛”(grey rhino)事件,无论各国采取何种控制疫情的策略,都改变不了其全球性的影响。作为以外贸为立市之本的义乌,不仅首当其冲,更是经历了“疫浪”带来的各种挑战。

义乌,这个从琳琅满目小商品透视世界并连结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是世界政经新闻的集散地。从在义乌做生意的外国商人那里,时时能觉察到世界政经风云变化的蛛丝马迹,还能听到各类新闻里难得一见的奇闻异事。被习近平总书记评价为“无中生有”、“莫名其妙”、“点石成金”的义乌,从“鸡毛换糖”货郎担演变而来的地摊集聚地,到地点相对固定的“马路市场”;从1982年第一代“稠城小百货市场”发展到如今的第五代市场“国际商贸城”,跃身为享誉世界的“小商品之都”。近年来,每年到访义乌的外籍商人达55万人次,覆盖全球两百多个国家,有来自一百多个国家的近1.5万外籍商人常驻(有六个月及以上签证)义乌。这个只有220万人口(户籍人口81万)的县级市,却有大量的外籍行商坐贾,不得不说是一个神奇的存在。更令人称奇的是,从产品订单情况来预测世界杯比赛结果、甚至美国总统大选结果的“义乌指数”,使义乌被视为东方神秘力量之源,让各式各样的小商品成为全球政经大格局的一部分,其影响力超越了商品自身。

义乌的小商品市场以价格低廉、选择众多、组货便利以及不断完善的物流(海运/空运/义新欧)体系、稳定专业的外贸服务等优势吸引着来自欧美、中东、非洲、南美等遍布全球的外籍买家。义乌通过不同的渠道将其周边的小商品制造加工企业及全国其他地区的制造加工业与全球经济联系在一起,满足客户对小商品的多重需要,扮演着世界制造业枢纽的角色。义乌的小商品走出了一个大市场,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客商们在小商品城进行多种商品的拼货组货,义乌的各色物美价廉的货物,满足了这些国家,特别是那些遭受战乱之苦的国家民众的日常需要,而与此同时,欧美的一些大型零售企业、跨境电商、联合国物资也在义乌进行大量采购。有时这种供求关系的连接并不是单线的,供需双方及中间贸易商的三种角色搭配也常让人感到意外。比如在美国纽约街头的纪念品商店,人们也许能想到那些刻着I Love Newyork的冰箱贴、钥匙环和开瓶器来自中国义乌,但可能不会想到连接义乌和纽约的是一位巴基斯坦商人;在德国的五金超市,人们也许能猜到那些价廉物美的螺丝刀、扳手工具套装产自中国的工厂,但也许不会想到一位阿富汗商人是背后的供应商,连该工具套装的德语品牌和商标也是他在义乌设计并注册的。

现如今,随着物流、网络、信息渠道的更新换代,商品贸易的网络被大大拓宽,本国人与本国人做生意的固有模式已被打破,暂居、移居、往返移居等多样化人口移动模式也为单一的两国贸易往来注入了活力,超越了国家的界限,在全球化和地方化新的综合体中,义乌成为重要的桥梁和枢纽。据义乌海关统计,2019年全年义乌市外贸进出口总值2967.8亿元人民币,其中,出口2867.9亿元,占全省出口额的12.4%,义乌作为国内三大外贸重镇之一,地位不可小觑。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