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琛、赵春兰、范丽珠:连结着全球市场的义乌,疫情之下的变与不变
2020年07月02日  |  来源: 澎湃思想市场   |  阅读量:6307

其实随着国内各种直播平台的兴起,义乌的有些商户从去年起就开始纷纷试水,“老板娘直播”已经开始成为一种卖货现象。今年3月30日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淘宝直播中心正式启动,在商贸城三区5楼的厂家直营中心,商户还专门为小主播们打造了一些直播的场景,主播卖出货之后,商户直接帮主播发货。“这些素人主播过来,他们过来没有什么压力的,卖多少,算多少,这个也是我们相当于类似于地摊经济的一种模式。”商户向我们介绍说。据义乌商务局统计,1-4月义乌共开设直播3.4万场,实现零售额43.2亿元,占整个内贸网络零售交易额的近十分之一。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义乌已有“网红直播”从业人员6000多人,涉及市场经营户3000余家。

但是,网红经济和直播经济也不是灵丹妙药,市场要完成转型也面对许多困难。首先,许多商品并不适合直播,义乌市场上的产品包罗万象,除了适合直播的彩妆、文具、箱包、服装等品类以外,还有许多诸如工具、机器零件等不适合直播的产品。其次,对于历来以薄利多销为经营之道的义乌小商品来说,价格已经因为市场竞争被压到最低,通过直播的方式,利润空间将所剩无几。另外,网红带货的方式也未必理想,大网红无暇顾及义乌市场且其压低价格取悦粉丝的做法无疑将商家的利润空间挤压到无利可图,小网红的走货量有限势必无法达到通过以量取胜的利润需求。

许多义乌商贸城的经营户和采购商多年来习惯于线下采购、多家比较、当场议价的贸易模式,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显然有些措手不及,有些商户表示不愿意费力去学习线上的经营方式,情愿耐心等待疫情过去,客流恢复。但也有一些年轻商户对于新的模式抱有期待和希冀。李先生大学毕业没几年,接手父亲打造了20多年的生意,在商贸城四区经营着一家鞋类店面,不同于一些抱着传统观念做生意的老经营户,他对Chinagoods这个平台很感兴趣也很有信心,打算好好研究尝试。他说,以前虽然也用“义乌购”平台,但其实仅限于把“义乌购”当作一个线上渠道去展示商品,从而引流到实体店面来促成交易。这次疫情给自己敲响了警钟,接下来自己的目标是集中精力进行产品更新,关注国外市场动态,拓宽其他渠道摆脱目前仅限线下成交的局面,那么“Chinagoods”无疑是一个现成可用的尝试入口。箱包协会会长柳先生告诉我们,今年箱包行业同往年相比订单减少了60%左右,疫情在倒逼义乌各行各业沉下心来思考如何摆脱只提供廉价商品的标签,并通过新的销售方式做贸易,通过改变自己来应对疫情带来的变化。而谈到今后的发展,他认为“线上肯定是趋势,只要方便,使用过一次,肯定会尝试第二次第三次。我们线上肯定要加强,线下做做产品的展示。”在他的一家门店里,我们看到了已经在布置中的直播设备。 

义乌的魅力:一个最佳的组货之地

“同在地球村,无人能幸免”,全球性疫情对人们正常生活的冲击无远弗届,义乌市场也经历了数月的挣扎与努力,但是就我们这段时间的调研观察,义乌市场和中外客商呈现的不少沮丧而是对义乌未来的信心。那么,义乌的魅力究竟在哪里?义乌接下来又将何去何从?

义乌本身作为一个小商品中心,确实很难让消费者将之与“时尚”、“高端”联系在一起,这与义乌市场经营的商品种类有关,也与义乌市场本身的定位有关。义乌是一座桥梁,连接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和中国全品类的制造供应链,这个连接全球的贸易网络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不断扩大,其纵深也许已经超越了我们的想象。我们的观察发现,在全球化的地方市场综合体中,义乌将商家与生产链恰当地连结起来,扮演了重要的商品枢纽的角色,而中国在过去数十年形成的完整的制造业结构就是义乌外贸的底气。制造业当然离不开贸易,各色各类的小商品贸易也绕不过义乌,电商、微商、直播甚至虚拟体验都不过是不同的销售模式,离不开产品,义乌的魅力也正在于此。正因为义乌多年形成了无可比拟的市场集聚效应,从上游的原始设备生产商/原始设计制造商到物流配送环节,令义乌具有相对独特的优势。

在我们的调研中发现,提到义乌,更多人想到的是“组货”、“拼柜”和“集聚效应”等名词。可以小批量、多品种采购,便利地进行拼柜发货清关,是外国商人选择义乌最重要的原因。一个在荷兰生活的索马里商人告诉我们,他选择义乌作为自己成立外贸公司的地方,因为他既可以在这里买到便宜的纱巾、饰品卖到索马里,也可以在同一个市场买到质量好些的儿童玩具卖到荷兰。而 “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落地生根,散货清关、个体户外汇结算和物流上的便利都在全力为这个网络的正常运转保驾护航。物流成本的价格低廉使其独具竞争力,吸引了部分商家在义乌设仓,不断增长的电商规模和不断降低的物流成本形成良性循环机制。据中新网6月17日报道,1-5月义乌邮政和快递业务收入69.72亿元,同比增长25.21%,快递企业5月单月业务量完成7.14亿件,创历史新高,排全国第一。物流的便捷高效不仅保证了疫情期间国内消费者线上订货的需要,跨境电商的出口货单量也有所增加,特别是提供的防护用品为境外抗击疫情做出了重要贡献。

疫情的全球蔓延无疑冲击到了全球贸易网络的每个环节,无论是外贸转内贸,还是线下转线上,都是人们在“疫中求变、危中寻机”,展示了对抗风险时积极应对的努力姿态。一位也门商人告诉我们,虽然疫情的影响下,他的服装、饰品类订单减少了,但生活必需品如婴儿、儿童用品等订单还是照常进行,他认为客户及覆盖产品品类的多元化才是规避风险的最佳手段。一位阿富汗商人告诉我们,他的客户主要来自英国、加拿大和阿富汗,虽然业务量的下降无法避免,但因为自己的业务分布在几个不同国家,恰巧能够互相起到缓冲作用,他的公司目前还在顺利运转。这些例子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是一个道理,无疑值得众多商家所借鉴。而高普帽业成功“转身”的例子向我们展示了义乌的另一个侧面,产业升级、技术革新和人才培养仍将是义乌外贸企业未来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中国企业面对突发状况时得以及时应对的硬实力,而这些企业的“转身”也将会为“中国制造”的品质提升、中国消费市场的更新换代注入新鲜血液。

随着eWTP全球创新中心落地义乌,义乌综合保税区获批设立,疫情后的义乌也将翻开崭新的一页。“主播卖货的时候,卖衣服肯定搭配一些帽子围巾,我们义乌就是专门产这些小配饰的。”“义乌是做什么的,你们需要什么配什么,我什么都能拿的出来,这是我们业务最大的竞争优势。”义乌的商户们十分清楚自己可以大有作为的地方在哪里,“全国网红直播的组货基地”,或将成为未来义乌的一个新标签。

义乌作为世界小商品之都和中国外贸中心的定位是不会被轻易改变的。很多做外贸生意的商户,正耐心地等待着他们老客的回流,义乌民间有着“客人是条龙,无客便是穷”的老话,大家都清楚地明白,客流的恢复才是义乌生意的希望。我们线上-线下访谈的义乌外商特别是那些滞留在海外的常驻客商,也都在期盼着疫情尽快结束,以恢复以往的生意。义乌阿富汗商会会长阿兹兹庆幸自己在3月底前返回上海,也对大量外商特别是阿富汗商人不能回到义乌感到焦虑。他告诉我们,“我们有三百多名阿富汗商人已经做好了准备,时刻期待着尽早回到义乌,只有商人们回来,所有的生意才能被带动起来。”经历着疫情带来的冲击,我们深切地感到很多外商对义乌市场的信心与依存度是发自内心的。义乌伊朗商会会长哈米说,“中国的实力就是我们对中国的信心,目前的困难就如同大浪淘沙一般,改善不足,淘汰劣质,让未来的生意越来越稳。”

疫情之下,各显神通,义乌的中外商人都在困境中变通着、坚守着,同时为商贸服务的各项政策、物流体系和外贸服务业也应疫情带来的冲击做出各种调整。在夹缝中闯出来的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已经是中国外贸的晴雨表和风向标。3月13日,李克强总理考察全国市场运行与流通发展服务平台时,与义乌中国小商品城负责人视频连线,了解国内外订单情况。他说,“小商品有大市场,你们这个市场连着200多万家中小微生产企业,要为商户经营提供更好服务。希望你们在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保持国际市场份额上打头阵。”

从义乌的中外商人那里我们了解到,义乌外贸的一条金律是“哪里有钱往哪里走”,义乌以前是这样,现在和将来还会是这样,义乌外贸的重新激活令人期待。6月中旬,一位在义乌生活了近6年的苏丹商人告诉我们,他要出差去山东的生产厂家看样品,无法接受我们的采访。尽管我们无法在义乌见到他本人,但是他可以到山东谈生意之行,无疑也是一个令人欣慰的信号。

(袁琛: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赵春兰:浙江外国语学院讲师、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所兼职研究员;范丽珠:社会学教授/博导,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社会人口所所长。)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