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国大地、争创世界顶尖,努力奋进建设“第一个复旦”!全校动员,9大专题讨论:什么是“第一个复旦”?如何建?
2021年12月11日  |  来源:复旦大学  |  阅读量:3740

“世界上不会有第二个哈佛、牛津、斯坦福、麻省理工、剑桥,但会有第一个北大、清华、浙大、复旦、南大等中国著名学府。”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为复旦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提出了要求,指明了方向。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去年“七一”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勉励全体复旦师生“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什么是“第一个复旦”?怎样建好“第一个复旦”?要完成好总书记、党中央交给复旦光荣的历史使命,这是首先要回答好的核心命题。

“全校要有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紧扣‘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八个字,担当起我们这一代复旦人的历史责任。”在12月10日下午举行的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开幕论坛上,校党委书记焦扬作动员。她表示,这次研讨不仅拉开了系列研讨的帷幕,也是全体复旦人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阔步前行、加快迈向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集结号。

论坛以扎根中国大地、争创世界顶尖,努力奋进建设“第一个复旦”新征程为主题。以此为序,学校将通过系列研讨,推动全校形成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广泛共识激发昂扬斗志,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提质增效、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基础。校长、党委副书记金力作总结点评,党委常务副书记裘新主持。

焦扬: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需要依靠每一位复旦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担当起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责任

“在全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和回信精神之际,我们启动建设‘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时机重要、意义重大。”焦扬在动员讲话中指出,开展系列研讨,是对总书记要求和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再对标。要从做到“两个维护”的政治高度、从民族伟大复兴根本大计的历史维度,与时俱进地认识和践行复旦人的使命担当,向党和人民交出优异答卷。开展系列研讨,是对深化中央巡视整改任务的再落实。要把建成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作为总书记、党中央交付的历史使命和政治责任。开展系列研讨,是对“十四五”高质量开局的再动员。广大干部师生要继承和发扬复旦独一无二的办学特质和文化传统,坚定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信心决心,不断提升为国担当、为国分忧的思想行动自觉。

什么是“第一个复旦”,如何建设“第一个复旦”?焦扬指出,“第一个复旦”,一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大学;一定是为党和国家培养第一流人才、代表国家站在全球竞争前列的大学;一定是特色鲜明、引领创新、享誉世界的学术殿堂,是为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民族文化自信和人类文明进步不断作出重要贡献的大学;一定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发展,服务国家社会成效显著,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健康中国有重大作为的大学;一定是师生一德、满足人民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美好向往的大学。建设“第一个复旦”,就要坚持党的领导,发挥社会主义大学根本优势;就要坚持立德树人,走出一流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就要坚持“四个面向”,走通创新策源、融合创新之路;就要坚持“四为服务”,走好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之路;就要坚持以人为本,办好师生和人民满意的大学。

焦扬指出,全校将围绕中国特色、世界顶尖的建设内涵,从党的建设、教师队伍、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人才工作、科研创新、服务社会、医学建设、治理能力等9个方面开展一系列专题研讨。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入到研讨中去,把系列研讨作为一次牢记嘱托的政治淬炼,思想认识再聚焦再深化;作为一次登高望远的布局谋划,发展路径再凝练再明晰;作为一次与时俱进的创新实践,理论探索再深入再开放;作为一次激励担当的全面动员,精神状态再提振再奋进。

焦扬最后动员,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发展之路,需要依靠每一位复旦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好。让我们勿忘昨天的艰苦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向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高远目标不懈奋斗,不负总书记、党中央嘱托,不负人民期待,不负伟大时代,在新征程上作出更大贡献、赢得更大荣光。

金力:在创建“卓越大学”的道路上,不能忘记我们出发时的梦想,不能淡漠追求卓越的理念,不能松懈不断创新的劲头

“复旦人依靠创新报国走到了今天,必然要依靠‘日日新、又日新’走向未来,这就是‘旦复旦兮、日月光华’所展现的精神境界,是镌刻进复旦人骨子里的精神烙印,也是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动力源泉。”金力在总结点评中说。

金力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就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实现一代代复旦人的强国理想、卓越梦想,开展“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的目标是凝聚共识、振奋精神。

关于凝聚怎样的共识,金力表示,一是凝聚“国之大者”的共识。所谓大学,首先要有大我,把服务国家作为根本追求,这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深刻内涵。所谓大学,必须担当大任,把胸怀“国之大者”化为切实的目标和行动,在最重要学科领域布点、在最前沿学术领域开拓,力争做出最突出贡献、以最佳状态持续稳定奉献文明进步。有大我、担大任,才能出大师,学校和院系的使命任务,就是要千方百计地为老师们创造担当奋斗的机会、创造发展进步的机会。有大我、担大任,才能建大楼,大学必须有干事创业的大平台,为师生创造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办好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大我、大任、大师、大楼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归根到底,都离不开为国奋斗这个总目标。

二是凝聚融合创新的共识。融合创新应该成为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主旋律之一。文理交叉、医文相通、理工融合、医理医工结合,应该成为复旦学科的普遍生态,也是巩固和发展学科优势的必由之路。学校和各院系各学科都应该在文化理念、学术环境、体制机制和评价方式上努力突破,大踏步地推进学科融合创新、科研融合创新和人才培养融合创新。

三是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共识。“十四五”是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奠基五年,也是学校迈向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关键五年。未来五年,我们的重中之重,是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破除瓶颈、拉长短板。各条线各单位开展研讨要坚持问题导向,在实际工作中要把努力解决实际问题摆在首要位置。在人才工作方面,要真正让复旦成为培育人才的沃土,真正实现人才工作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统筹平衡,真正让学校和二级单位协调互动,真正把学校人才工作融入国家战略。

金力最后总结说:“复旦是每一位复旦人的复旦。只要每位复旦人都有敢争第一、勇创一流的信念、热情和韧劲,我们一定能够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裘新:统一思想、广泛动员、立足本职,叫响叫亮“第一个复旦”

裘新指出,建设“第一个复旦”是总书记、党中央交给我们的重大政治责任。学校党委通过系列研讨的形式发动广大师生校友,进一步凝聚共识、振奋精神,为新征程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奠定思想基础。

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开展好系列研讨,要统一思想,充分凝聚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广泛共识,把思想行动统一到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上来,深化贯彻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凝心聚力建设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的政治自觉、思想认同,让建设“第一个复旦”叫响叫亮、深入人心。要广泛动员,积极营造研讨“第一个复旦”的良好氛围,既要广泛发动师生参与多种形式的研讨,出思路、出战略、出举措,又要深入做好研讨成果的宣传传播,推动全校形成高度关注、积极参与、集思广益、奋进昂扬的良好氛围。要立足本职,拿出推进“第一个复旦”建设的有力举措,以“第一个复旦”系列研讨为契机,立足本职岗位,将开展研讨与科学谋划、高质量落实“十四五”紧密结合起来,与推动本单位本部门深化整改和攻坚克难、改革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落实立德树人、推动融合创新、服务国家战略、争创世界顶尖,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师生、校友代表:结合实际,分享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

在专题发言环节,文科资深教授、经济学院院长张军,校党委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化学与材料学院院长赵东元,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山医院院长樊嘉,学生代表、航空航天系博士研究生张立,校友代表、华为信息与通讯技术(ICT)产品与解决方案人力资源总裁王义翔分别以线上线下的方式作专题发言,结合各自实际、从不同视角分享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

张军以《立足中国实践,努力开创复旦经济理论创新高地》为题,从经济学科跨越式发展的经历分享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他表示,复旦大学经济学从2005年策略性地以中国经济研究为自身特色,广泛引才育才,改善学术环境,加大经费投入,最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国内第一梯队的排头兵,也是国际上中国经济研究的重镇。进入新时代,复旦经济学研究也开始了自主理论创新的新阶段,需要在国际和国内最顶级期刊坚持发表,也需要反思当代主流经济学在历史经验和研究范围上的巨大局限,立足中国现象,拓展分析视野,推动经济理论创新走上新方向,这是中国经济学家的重要责任,也是复旦必须有的担当。希望未来复旦能够在自主创新的潮流当中扛起大旗。

赵东元以《崇尚科学,探求真理,笃科学之诚信,育创新之沃土》为题,从5个方面分享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一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加强基础研究的系列重要批示精神,复旦大学作为一所以基础学科见长的综合性大学,既有基础,也有抓手,更应该有决心和信心。二是建设“第一个复旦”要挖掘整理复旦基础发展的根与魂。三是建设“第一个复旦”,要追根溯源,探究科学发展的自身科学规律。四是学思践悟,科学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担当,建设“第一个复旦”,要遵守科学精神,赋予科研人员信心、勇气、胆识和闯劲,才能激发创新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五是守正创新,打造崇尚科学的体制机制的平台。建设“第一个复旦”可以从营造崇尚科学、传播科学的学术气氛,培养和遴选一批真正愿意潜心于基础科学研究的青年科研人才队伍,加强科学内涵教育,建立符合科学研究规律,宽松的管理体制和评价机制、加强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5点入手,建设国际一流、世界顶尖的“第一个复旦”。

樊嘉以《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打造国际顶尖医学中心》为题,从附属医院的角度分享了对于建设“第一个复旦”的体会。他表示,“第一个复旦”是党中央、总书记交给复旦的光荣任务,中山医院作为国内大型公立医院的排头兵、领头羊,更要在建设“第一个复旦”的征程中走在前列,进一步把握高质量发展内涵,打造国家顶级医学中心,建设世界一流的创新型、智慧型现代化医院。坚持创新是医学高质量发展的灵魂,智慧化是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推动力,建设国际顶尖医学中心是中山医院的目标,他坚信,世界不会有第二个“克利夫兰”、“霍布金斯”,但一定会有第一个“中山”。中山医院必将全力以赴,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扎根于中国大地,服务于中国人民,助力学校高质量建设好“第一个复旦”。

张立代表青年学生分享对“第一个复旦”的理解。在他心中“第一个复旦”是激扬在传承复旦精神,赓续红色基因中的一抹红色,是彰显在服务国家战略,策源科技创新中的一抹蓝色,是厚植在服务社会治理,助力基层发展中的一抹黄色。如何投身建设“第一个复旦”?他用所研究的飞行器部件来总结,以不忘科研的初心和使命为“控制面”,以扎实的专业基础,过硬的业务本领为“发动机”,以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需求为“瞄准器”,在启航飞行时,成为一名“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的复旦学子,为建设“第一个复旦”贡献青春力量,绽放自己的光芒,照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进之路。

王义翔以《产学研用协同,科研和人才同步世界》为题,从产业界的视角分享了对建设“第一个复旦”的思考。他认为,实现科技自立自强,需要着眼底层技术突破,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建设“第一个复旦”,一方面要立足长远,持续投入基础理论探索;一方面要贴近产业,大力推进“新工科”应用型研究。发挥复旦综合性大学优势,扎根中国大地,争创世界顶尖。校企合作要从战略协同出发,共同定义大问题、作出大贡献、产生大先生。华为与复旦成立了新工科融合创新中心,双方围绕着愿景的牵引、应用的驱动,通过联合实验室实现科研突破、带动人才成长,通过产教融合推动人才培养升级。他相信,在产学研用深度协同下,华为与复旦必将携手突破极限,拥抱更美好的未来。

接下来,学校将开辟研讨专栏、营造良好氛围、深入挖掘校史、开展理论研究,加强九场专题研讨成果的运用,与推动“十四五”专项规划制定实施和相关板块重点任务的落实紧密对接;编纂出版研讨文集,积极推进中国特色世界顶尖大学建设道路的理论探索;统一“十四五”期间全校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思想共识,引领广大干部师生激发出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精气神,凝聚起海内外全体复旦人的智慧力量。

校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上海医学院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两院院士、文科资深教授,各部门、院系、附属医院、实体运行科研机构负责人,民主党派和群众团体负责人,老领导代表、学生代表、校友代表等在邯郸校区主会场和枫林校区视频分会场参加了论坛。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