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广程:习近平外交思想与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2021年08月26日  |  来源: 当代世界  |  阅读量:275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新时代中国和世界发展大势,在对外战略、外交政策和外交工作等方面进行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在外交领域的重要理论结晶,也是新时代中国对外工作的行动指南。习近平外交思想完整地揭示了中国和世界发展变化的大趋势,全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战略和政策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根本遵循。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外交思想内涵丰富、体系完整,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思考和阐释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统揽中国外交全局的理论规范和行动指南。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占有极其特殊的重要地位。习近平外交思想紧紧扣住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这条主线,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重要目标,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作为重要使命,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富有智慧地打造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着力推进周边外交,不断开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新局面。

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宗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在思想和理论方面对世界的重要贡献,是中国为全球治理提供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和对人类命运的深度思考。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题为《顺应时代前进潮流 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深刻阐述。此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重要会议和重要场合指出,要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安全共同体、发展共同体、人文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等,进一步深化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内涵。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不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全球化时代,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度大大提高,面临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层出不穷。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挑战,从人类历史文明进步和历史发展变化的视角,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一重要理念不仅是应对人类共同挑战的有效方案,更是引导人类走向正确发展方向的行动指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刻地反映了世界历史发展的大趋势,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等多层面论证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重要意义和实现路径。这一重要理念日益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先后被载入联合国多份不同层面决议和文件中,并正在从理念转化为行动。2020年以来,世界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这充分证明,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也充分证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需要强调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实际上是对国内治理和全球治理的深度哲学思考。习近平总书记在宏阔的时空维度中思考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深刻命题。“共同体”的理念具有内在的逻辑性、深刻的理论性和很强的可操作性。中国对内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对外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和大融合,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条件。历史告诉我们:拥抱世界,才能拥抱明天;携手共进,才能行稳致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从理念和实践两个维度推动人类进步发展,谋求人类的大团结,实现世界大同。只有团结与合作,才能主动地摆脱贫穷、困苦、战争和灾难,才能主动自觉地掌握自己的命运。而实现这些愿景,首先需要从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着手,同时强调坚守和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逐步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落地生根,在此基础上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机制,逐步形成全球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网络框架。从中国外交全局和国际关系角度看,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首先从培育周边命运共同体意识开始。

中国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与实践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向世界提出的愿景式方案,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才能逐步实现。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逻辑体系、理论体系和实践体系一脉相承。中国和平发展需要良好的周边环境,需要与周边地区进行良性互动。2014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环节和重要区域。

中国与周边国家山水相连、唇齿相依、休戚与共,也有很多跨境而居的民族,存在民心相通的基础。同时,中国周边地区既是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区域,也面临着各种风险和挑战。这里既有热点敏感问题,也有民族宗教矛盾。当前地区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环境安全、网络安全、能源资源安全以及重大自然灾害所带来的挑战明显上升。这也是中国始终把发展与周边国家关系置于中国对外政策首位的一个重要考量。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就是推动建设周边地区合作共赢的新秩序。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既是建设新型周边国际关系,也是构建新型周边国际秩序。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创新之处在于,从中国与周边国家共同利益的视角来思考问题和制定行动方案。

中国在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方面的理念和政策很丰富,如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特别是创造性地提出“亲诚惠容”理念和“正确义利观”,让周边国家得益于中国发展,也使中国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中获得裨益和助力;注重亚洲国家合作的“舒适度”;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的战略契合点、利益共同点和交汇点;构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深入推进亚信各领域合作;加强同周边及世界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深刻阐释中国的文明观等。

“一带一路”建设是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载体和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中的6条重要经济合作走廊的构建都与中国周边地区密切相关,中蒙俄经济走廊、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利益密切地串联起来,形成了相互嵌入式的区域合作利益共享网络。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分多条线路,将中国同周边海上邻国联系在一起,形成了海上合作网络。特别是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的经济合作模式尤其具有代表性。中国与哈萨克斯坦在连云港共建物流合作基地,在中哈边境共建“霍尔果斯—东门”无水港,使得哈萨克斯坦这个中亚内陆国家借助新亚欧大陆桥走向了太平洋。对于中亚国家来说,中国不是一座山,而是纽带和桥梁,中亚国家借助这个纽带将自身的影响和利益延伸到太平洋地区。

上海合作组织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有效平台。事实上,上海合作组织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本身就是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极佳范例。苏联解体后,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需要解决历史上遗留下来的边界问题。这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复杂和棘手的事情,中苏谈判多年都没有得到解决。但解决边界问题将中国与俄罗斯和中亚三国的历史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在谈判进程中,中国与上述国家谈出了信任,谈出了友谊,谈出了合作机制——“上海五国”会晤机制,中国与这些国家的互信水平得到提升。边界问题的逐步解决并没有使这个合作机制终结,共同的利益契合与命运安排促使“上海五国”变成了上海合作组织并通过扩员不断发展壮大。上海合作组织所倡导的“上海精神”就是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体现。可以预见,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方面,上海合作组织还将发挥更大的示范作用。

持续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

持续深入推进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是践行习近平外交思想的应有之义,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途径,是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与共、和衷共济的根本要求。

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承诺和保证。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中国从人类历史、现实状态和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得出的深刻结论,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自信与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近代中国不断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压,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也一再强调,中国永远不称霸、不搞扩张、不谋求势力范围,绝不会走帝国主义的老路。冷战结束后,美国寻找各种理由频频在世界上发动规模不等的局部战争和武装行动,给世界和平带来了巨大威胁,而中国则心无旁骛抓发展,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国家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是中国对国际社会关注中国发展走向的回应,更是中国人民对实现自身发展目标的自信和自觉。

坚持周边国家一律平等是中国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原则和行动规范。中国是世界上邻国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周边各国大小、贫富、强弱各不相同,这就决定了中国在与这些邻国处理关系时必须考虑到这些因素。中国在与周边国家发展关系时,坚持平等原则,不搞大国主义,不搞恃强凌弱,不输出“中国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领导人峰会上的主旨讲话中强调指出,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世界上所有国家、所有民族都应该享有平等的发展机会和权利;我们要直面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重大现实问题,关注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关爱贫困民众,让每一片土地都孕育希望。这就是世界第一大执政党所彰显的“大要有大的样子”。

坚持以对话和谈判的方式、互谅互让的原则和平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中国与周边国家有丰富的解决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的经验。其中一条重要经验是通过协商对话方式解决争端。目前中国已通过友好协商同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国家彻底解决了陆地边界问题。这在世界上来说是很好的示范,也是很了不起的贡献。妥善解决同周边国家的分歧和争端,必须着眼于各国的共同利益尤其是安全利益,从低敏感领域和话题入手,积极培育解决问题的共识,逐步扩大合作领域和范围,逐步积累和增进战略互信,逐步减少相互猜疑,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这一主线,富有智慧地管控潜在危机和不确定因素,实现周边争端和矛盾的平缓解决。

当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推动构建中国与周边国家命运共同体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面临各种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是美国在中国周边地区实施对华全面战略围堵。美国将中国视为主要战略对手,千方百计地加大干扰和阻挠力度。美国不断在中国周边地区制造不稳定因素,逼迫周边国家“选边站”,通过既有的亚太军事同盟体系构建针对中国的战略遏制圈(包括“五眼联盟”和“四国机制”)。美国还试图与中国全面“脱钩”,并采取长臂管辖政策阻碍中国同其他国家开展互利合作。这必然会波及一些与中国合作的周边国家企业,从而直接或间接破坏中国与周边国家的产业分工和地区供应链,对中国与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产生消极影响。同时,美国动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对中国进行“污名化”,也会干扰周边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正面认知。在这个大背景下观察诸如台湾问题、钓鱼岛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就不难得出结论,美国试图在中国陆疆和海疆、在中国周边地区持续发力、制造麻烦,以此作为遏制中国发展的抓手。

在美国对中国实施全面遏制的态势下,中国继续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就显得更为重要。周边国家是中国的邻国或者近邻,对中国的影响感知度最直接、最强烈。只要中国练好内功、持续保持发展势头,只要越来越强大的中国始终秉承“亲诚惠容”的理念,周边国家就会越来越紧密地与中国形成利益共同体,进而形成命运共同体。美国逆转中国周边国际环境和态势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小。

在周边命运共同体建设进程中,中国与周边国家需要共同理顺合作机制,避免出现“意大利面碗”现象,要确保周边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更加顺畅和有效。从目前情况看,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和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已经走在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第一方阵。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上海精神”是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的精神财富。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周边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灵魂。周边命运共同体中的“周边”理应是大周边的概念。中国与东北亚、中亚、西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合作正在不断深入。大周边视域下的周边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从空间上大体相吻合。而亚太共同体的理念则更具有空间的跨度和合作潜力。所有这些完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这一深邃思想。

回顾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中国的发展得益于良好的周边国际环境,周边国家也从中国发展中分享了巨大红利,中国与周边国家已经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展望未来,中国需要对周边环境进行再营造,将过去中国所拥有的良好周边国际环境升级加固,与周边国家一起剔除阻碍合作的观念性、机制性、传导性和功能性障碍,在利益共同体日见规模的基础上构建命运共同体,以命运共同体为导向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良好关系再塑造,从而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累更多经验、起到更多示范作用。

(作者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边疆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