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海倩 杨波 汪曾涛 常思远:“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发展重点问题研究(中)
2020年09月01日  |  来源: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  |  阅读量:6957

对标美、英、日等发达国家及东京、纽约等全球城市,对照北京、广州、深圳等国内兄弟城市,上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主要从五个方面发力:

从结构来看,上海与知识结合最为紧密、代表服务业发展方向的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子行业占比较低,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仅为8.8%和5.3%,与东京都、洛杉矶大都会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等地区相比差距明显,其中信息服务业比重还低于深圳的11.8%。下一步,上海需要持续加大力度培育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代表性更强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从能级来看,服务业高质量发展体现在功能性产业具有较高的规模能级和较广的辐射半径。从规模能级看,以最具代表性的功能性产业—金融业为例,截至2018年末,纽交所的挂牌股票总市值达20.68 万亿美元,股票年交易额为 19.34 万亿美元,2011-2018年累计IPO筹资额为3090亿美元,规模均为全球第一,分别约为上海证券交易所同期的5.3倍、3倍和3.5倍。从辐射半径看,发达国家的金融(含保险)、运输、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核心功能性产业在服务贸易中的比重较高且处于顺差状态,表明这些国家的功能性产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其服务半径已经拓展至全球范围。相较而言,上海的服务贸易结构中,金融(含保险)占比不足1%,技术服务、知识产权使用费仅占4%-5%,比重明显低于美国金融(含保险)的14%和知识产权使用费的13%。运输服务虽然占比不低(约16%)但贸易逆差巨大。这说明上海的功能性产业在国际上竞争力相对较弱,导致辐射范围较为狭窄。下一步,上海要努力提升金融、运输、技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等核心功能性服务业的能级和竞争力。

从动力来看,新技术规模化引入服务业,提升了服务的效率、降低了服务的成本、突破了服务的地域限制、丰富了服务的内容,催生了大批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成为驱动服务业结构升级和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动力。当前各国纷纷重视服务业创新发展,通过科技创新融合提升服务价值。下一步,上海要完善技术、理念、模式相融合的创新生态环境,为创新主体集聚和成长提供更好的土壤。

从效率来看,2005-2014年的10年间,德国、日本和美国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基本保持在7-8万美元/年的高水平。上海的服务业劳动生产率虽然近年来进步明显,自2005年的9万元/年提升至2017年的23万元/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着较大的差距,甚至在国内城市中,也低于苏州(34万元/年)、广州(29万元/年)、南京(26万元/年)、深圳(25万元/年)等主要城市。下一步,上海要加快推动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等新技术在服务业中的应用,不断提升服务业劳动生产率。

从主体来看,国内,上海头部企业集聚情况处于领先地位,2019年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上海共53家入围,仅次于北京(56家)排名全国第二位。但从国际范围看,上海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较大差距。《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上海仅有7家企业入围,相比北京(56家)、东京(38家)差距明显。世界品牌实验室2018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我国入选品牌仅有38个,服务业仅有11家,而上海无一品牌上榜。下一步,上海要继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强化配套功能,加快培育集聚国际竞争力、品牌影响力的龙头企业。(未完待续)

(作者为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马海倩、杨波、汪曾涛、常思远;来源:上海市发展改革研究院;原文标题:【发改研究】“十四五”期间上海国际经济中心发展重点问题研究(中)。)

1 2 3 4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