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走出去”的意见
2016年05月16日  |  来源:信息中心  |  阅读量:2514

湘经信推新[2015]437号

各市州、县市区经信委(局),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有关企业: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开放发展战略部署,抢抓全球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机遇,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全省工业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提升我省工业企业国际竞争力,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快工业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意义。加快推进工业企业“走出去”,是贯彻落实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等重大战略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化解过剩产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工业增长。各级经信部门、重点产业园区和有关企业要充分认识经济新常态对加快工业企业“走出去”的新要求,实行更加积极的开放战略,打造我省工业经济开放发展新优势。

二、加强规划引导和分类指导。制定“十三五”全省工业企业“走出去”发展专项规划及全省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对外投资产业目录,明确推进工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将开放发展战略落实到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明确企业“走出去”重点国别。“十三五”重点产业专项规划中要将推进工业企业“走出去”作为重要内容。坚持分类实施、有序推进,积极参与和推动国际产业合作。选择制造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的特点,有针对性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快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钢铁、有色、建材、电力、新材料、新能源、新型住宅等优势产能和富余产能 “走出去”步伐。扩大钢铁有色、纺织服装、电子信息、汽车、陶瓷、烟花鞭炮、轻工、食品等工业产品出口。

三、支持重点企业带头“走出去”。打造境外投资和国际合作的龙头企业,培育一定数量的跨国企业,鼓励有实力的跨国经营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工程总包、BOT等形式承接海外业务,在海外建立合作开发园区和原料基地。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企业组建“走出去”联盟,带动省内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省产工业品、技术及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整体“走出去”。对投资新区域和新领域、带动相关产业“抱团” 出海的重点企业,从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

四、鼓励开展境外研发和技术合作。引导工业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获得国际认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推进境外研发布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通过新建、入股、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收购整合知名品牌和营销渠道,推动产业合作由加工制造环节为主向合作研发、联合设计、市场营销、品牌培育等高端环节延伸,提高国际合作水平。

五、扩大工业产品出口。通过3年左右的时间,全省培育50户以上年出口额超过1亿美元的重点出口工业企业,全省工业年出口额达到500亿美元以上,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全省同期出口总额70%左右,提升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创新加工贸易和商业模式,充分发挥省内工业企业的技术和产能优势,在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的发展中国家,加强资源开发和产业投资,以满足当地市场需求为重点,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省内成套设备出口。支持工业企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巩固深化欧美等传统市场,开发新兴国家市场,进一步扩大工业产品国际市场份额。

六、提升跨国经营能力。支持工业企业在境外开展并购和股权投资、创业投资,建立全球营销及服务体系,通过全球资源利用、业务流程再造、产业链整合、资本市场运作等方式,加快提升国际竞争力。依托互联网开展网络协同设计、精准营销、增值服务创新、媒体品牌推广等,建立全球产业链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跨国经营能力的大企业。引导工业企业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中非“三网一化”合作等重大战略,加强与有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融入当地文化,增强社会责任,加强投资和风险管理。支持工业企业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战略和跨国经营发展。

七、完善服务体系。建立工业企业对外投资和工业产品出口公共服务平台,全省每年重点支持5-10家工业领域“走出去”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完善工业企业“走出去”的风险评估和预警协调机制,探索实施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行业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联盟为工业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政策、国情、商机和预警等资讯服务。组织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对接活动,搭建工业企业“走出去”平台。加强跨国经营人才培训,造就一批通晓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熟悉当地法律法规、具有国际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八、加强运行监测。强化全省工业企业“走出去”情况监测分析,将工业进出口总额、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工业对外投资等主要指标纳入全省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范畴,纳入工业运行质量评价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指标通报制度,及时做好信息、人才、金融等要素保障协调,解决工业企业“走出去”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与财政、商务、税务、海关、统计等部门的沟通,建立健全信息交流共享机制、产业开放发展合作机制、统计数据交换机制、联席会议制度等长效合作模式,形成工作合力,提高便利化水平。

九、加大扶持力度。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工业化引导资金、各级工业发展相关专项资金安排一定比例支持工业企业“走出去”。主要支持工业领域对外产能合作重点项目、工业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及工业企业参加境外会展和境内重点国际性展会、产品国际认证和检测、境外专利申请和注册商标、工业企业“走出去”服务平台建设和人才培训等。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政策、专项、基金和金融信贷支持,指导工业企业用好用足国家和省发展开放型经济政策。

十、强化协调服务。各级经信部门、各产业园区要高度重视工业企业“走出去”工作,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明确相应内设机构负责工业企业“走出去”推进工作。要坚持企业主导、政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按照国际惯例和商业原则开展国际合作。加强统筹协调,明确重点方向,制定有针对性的工作方案,指导工业企业有重点、有目标、有组织地“走出去”。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推介典型,总结经验,营造浓厚氛围。突出重点,有序推进,注重实效,防控风险,提高全省工业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和水平。

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关于印发《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湘经信推新[2016]133号

各市州经信委、县市区经信局,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有关企业:

现将《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O一六年三月二十八日

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十三五”规划

加快发展开放型工业经济,鼓励企业“走出去”,是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一带一路”等重大战略的关键举措,有利于促进优势产能国际合作,化解过剩产能,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促进企业提升技术、质量和服务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稳定工业经济增长。“十二五”期间,我省工业领域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战略部署,一批优势企业迈出资源配置、生产配置和市场网络全球化的重要步伐,为湖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十三五”期间,为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引导作用,精准切入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走产业发展与贸易提升结合之路,推动我省工业领域优势产业、优秀企业、优质产品大规模“走出去”,推动我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合作迈上新台阶,将湖南打造成中部地区融入全球产业的开放高地,特制定本规划。

一、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基本概况

(一)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成效

1、工业出口贸易迅速发展。2010-2014年湖南省工业品出口年均增长29.86%,远高于全国14.71%的年均增长速度。我省出口规模最大的是机电产品,占当年全省出口40%以上。我省在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设备、住宅工业等领域居国际领先地位。出口地区日益广泛,主要出口市场以香港、东盟、欧盟、美国、南非和日本为主。

2、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增加。近5年我省对外投资额连续位居中西部地区第一,2010-2014年湖南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29.96%,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9.50%;2015年对外直接投资额达15亿美元。先进制造业和资源性产业“走出去”强劲。我省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药和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和资源勘探开发企业快速融入国际市场,一大批优势企业在境外设立制造基地、研发中心和资源勘探开发基地,基本形成了先进制造业、资源勘探开发业强势出击态势。

3、对外工程承包稳定增长。2010-2014年间年均增长58.15%,远高于全国8.74%的增速,2015年对外工程承包额为59亿美元。

(二)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基本特征

1、“走出去”形式多样化。龙头企业态势强劲,如中联重科、三一集团、中车株机等龙头企业已经开始全球布点。投资形式日渐灵活,由新建企业、合资企业为主发展到跨国并购、独资、增资扩股、战略联盟等多种投资方式。产业组织从单个项目投资逐渐转向产业链投资,如三一集团、有色集团不仅在海外建立了加工企业,还形成了从生产加工、进出口、销售和售后服务等各环节的一体化产业链。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如境外注册经营贸易、境外资产及股权收购、境外建立加工基地、境外上市、采用BOT参与港口改扩建项目等。企业抱团意识逐步增强,如装备制造和新能源、新材料等 “走出去”抱团形成产业联盟;众多中小企业在老挝、泰国、越南、缅甸等东盟国家抱团投资兴业。

2、“走出去”行业特征显著。装备制造产业“走出去”增长迅速,如工程机械产业领域的中联重科、三一集团,轨道交通产业领域的中车株机等。先进制造业和资源勘探开发产业占比较大,已基本形成先进制造业和资源勘探开发业强势出击的态势,这两大类产业占境外投资企业近三成,成为我省当前及今后对外投资最具活力的领域。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迅速,如蓝思科技、三诺生物、尤特尔生化等。

3、“走出去”企业各具特色。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型国有企业是 “走出去”的骨干,如中联重科、中车株机、时代新材、时代电气、株硬集团、湘电集团、华菱集团等。民营企业有的也已成为我省乃至全国“走出去”的典范,如泰富重装、威胜集团、千山药机、科力远、瑞翔新材料、耀恒星电子等。上市企业来势喜人。近年来我省上市的企业如三诺生物、金杯电工、克明面业、永清环保、神农大丰、株洲旗滨、大康牧业等都是今后“走出去”企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中小企业正在聚能。如新华联矿业、希尔药业、果秀食品、金旺铋业、金贵银业、伊斯达、恒远发电、富泰宏、鸿富锦等。

4、“走出去”地区日益广泛。欧美地区是我省企业实施跨国并购的主战场。亚洲地区尤其是东盟地区是我省民营企业对外投资的重点和热点区域,占比超过六成。非洲、东南亚和南美洲是我省境外资源勘探开发重点地区。亚非地区是我省对外工程承包主要集中地。

(三)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优势

1、开放经济发展势头强劲。一批优势产业、龙头企业正在积极 “走出去”,其中东盟已超越欧盟成为我省第二大贸易伙伴,东盟、美国、日本成为我省对外贸易发展最快的三个地区。同时,优势产业与境外园区、商会联盟联系进一步加强,推动了企业组团出境发展。对外服务模式不断创新。如长沙市建立海关、商检、外汇、国税等涉外管理部门协作机制,实行关检“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衡阳市引导企业平台共建、资源共享、抱团出海;岳阳市着力培育优势企业,采取集群式、集约化发展模式抱团“走出去”;永州市组建“国际经营法律援助事务中心”,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法律援助。

2、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增强。交通运输优势明显。“十二五”末我省基本建成“六纵八横”高速公路网,通车里程进入全国前三,长沙黄花国际机场挺进全球机场百强,内河航道居全国第三,交汇于长沙的京广高铁、沪昆高铁和渝厦高铁,把湖南带入崭新的高铁时代。国际交通渠道已经打通。我省已开通从省会长沙到德国杜伊斯堡的货运专列,加速了湖南融入陆上丝绸之路的步伐。开放平台建设明显加快。全省现有国家级产业园区13家;衡阳、湘潭、岳阳三大综合保税园区相继获批建设,汽车整车进口、肉类进口等口岸相继建成或获批建设;已开通三条“五定”班列,城陵矶开通直达香港货运航线,常德开辟到上海的货运航线。功能型平台逐步增多。已设立郴州出口加工区、长沙金霞保税物流中心等6个功能性开放平台,“属地申报、口岸验放”通关模式的口岸海关已扩展至14个。

3、工业发展优势日益凸显。全省已拥有机械、石化、食品、有色、轻工、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电力、医药等10个千亿产业以及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汽车及零部件、轨道交通等4个千亿子产业,在中高端工程机械装备、电力牵引轨道交通设备、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领域确立了市场领先地位,拥有中联重科、三一集团、中车株机等具有国内乃至世界影响的“走出去”大企业,湘电集团、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华菱钢铁、衡阳富泰宏精密工业、远大住工、农友机械、株洲联诚、楚天科技、湘潭电化等企业在国外设立工厂,威胜集团、华磊光电、金龙国际等企业正在积极谋划“走出去”。

4、技术创新成果不断突破。近年来,我省大力实施企业技术创新“311”工程,通过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了一批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重大关键技术,转化了一批技术成果。中联重科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平头塔机和最高登高平台消防车、三一集团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和世界最长臂架泵车、中车株机研发的轨道交通领域功率最大的永磁同步牵引电动机和世界首列超级电容100%低地板有轨电车等,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特变电工衡阳变压器掌握了全球电压等级最高、电容容量最大的变压器和电抗器生产技术。

(四)湖南省工业企业“走出去”的薄弱环节

1、政府层面。对外投资促进体系还不完备,服务水平有待提升。对境外投资缺乏有效指导,缺乏统一高效的协调机制,在实际运行中容易出现重复和缺位等问题。融资服务与担保政策滞后。银行在“内保外贷”、“外包内贷”方面提供服务有限,国内融资成本普遍较高,国内银行对中小企业的授信审批时间较长而贷款期限较短;国内银行在海外分支机构欠缺,基本无法直接接受企业海外资产担保。信息服务尚不完善。缺乏对企业国际化经营风险的信息引导,缺少国别经济研究和形势分析,难以为企业提供法律、政策、国情、商机和预警等资讯服务。

2、产业层面。投资产业优势不足。在对外投资的产业结构上偏重初级产品、资源密集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投资,相对缺少先进制造业的投资;偏重消费品投资,忽视生产资料投资。投资地区有待拓宽。虽然湖南对外投资遍布于世界6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大多数集中在东南亚地区和部分发达国家和地区,而对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明显偏少。投资方式较为单一。湖南80%以上的海外企业属于新建企业,且合资方式占相当大比重,目前国际上流行的跨国收购、兼并方式利用较少。

3、企业层面。企业规模偏小。湖南对外投资企业中,中小企业在数量上占相当大比重,由于规模偏小,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难以与世界大型跨国公司相抗衡。企业机制不活。目前我省企业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经营机制不能适应国外市场变化。技术创新不够。绝大多数企业研发投入低于1.5%,技术创新驱动力小。品牌意识不强。目前除了为数不多的几家企业制定了长远的海外发展战略,大多数企业还处于无规划状态,一些企业还停留在比较原始的产品推广阶段。专业人才缺乏。智力型、技能型人才需求缺口加大,缺乏通晓国际贸易规则、熟悉国际法律法规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企业软竞争力不足。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环保、安全生产、劳动保障等方面较差。

二、湖南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基本原则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服务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为主线,以培育竞争新优势、提升国际竞争力为目标,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战略,加快构建和完善境外投资体制机制,加快推动我省工业企业“走出去”,不断提升我省对外开放水平。

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遵照市场机制、国际惯例和商业规则,推动企业“走出去”,企业自主决策、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政府加强统筹协调,制定发展规划,完善支持政策,提供良好服务,为企业“走出去”创造有利条件。

坚持突出重点、有序推进。选择能力强、技术水平高、国际竞争优势明显、国际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为重点,根据不同国家和行业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贸易、承包工程、投资等多种方式有序推进。

坚持注重实效、互利共赢。认真梳理项目清单,搞好研究策划,拿出一批近期能落地的重大项目,全面推动我省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输出,创造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

坚持积极稳妥、防控风险。建立“走出去”企业协调机制和央企湘企合作机制,促进我省企业与央企之间的对接合作,减少和降低企业境外投资合作风险和经营成本。

(二)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总体要求。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我省比较优势,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重点,以重大项目为抓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强政府统筹协调,创新对外合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健全服务保障体系,将湖南打造成“一带一路”的重要腹地和内陆开放的新高地。

主要目标。到“十三五”末,全省培育2-3家年出口过50亿美元,10家左右年出口过10亿美元,50家左右年出口过1亿美元的重点出口工业企业,全省工业年出口额达到500亿美元以上;全省工业企业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年均增长20%;培育20家左右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产能“走出去”和国际工程承包重点企业、3家以上在国际上有较强影响力的跨国公司,进一步提升湖南工业企业国际化水平;建立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对外投资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提升,投资领域进一步拓展,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对全省产业升级、结构调整、产能有序转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高;不断完善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企业境外投资风险预警和防范体系不断完善,抵御各类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三、湖南工业企业“走出去”的主要任务、重点区域和保障措施

(一)主要任务

1、推动优势产业和企业扩大境外生产经营,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推动我省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海工装备等新兴优势产业和矿产资源开发、钢铁冶金、新材料、输变电设备和小水电等重点产业以及有色、纺织、机械、水泥等传统优势产业转移至境外生产布局,推动优势和富余产能跨出国门,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拓展新的发展空间。鼓励大型龙头企业发挥带动作用,集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群式“走出去”。积极支持创建并申报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大力发展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鼓励我省工业企业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布局和集聚发展,力争通过5年的努力,在“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建设2-3个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

2、鼓励投资境外先进制造业,拓展工程机械、海工装备产业的海外市场。充分利用我省与境外相关机构签署的各类合作双边协议,完善合作机制,拓展合作领域,提高合作层次。支持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收购境外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和先进制造业企业,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研发中心,不断提高我省工业企业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促进我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加大工程机械、海工装备等制造企业的市场开拓力度,加快推动我省特色产品进入东盟与南亚地区市场,帮助有实力的企业开拓中亚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在拉美建立和完善营销平台,并积极开展融资租赁等业务,结合“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实施,扩大出口,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全面提升竞争新优势。

3、支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投资,实现轨道交通装备建材行业优势产能的国际转移。推动我省有比较优势的轨道交通、矿山设备、新型住宅、水泥生产等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以BOT(建设-经营-转让)、PPP(公私合作模式)和EPC(工程总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境外基础设施和重要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鼓励我省工业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及周边国家互联互通、非洲“三网一化”及拉美地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加快铁路“走出去”步伐,推动和实施周边铁路互联互通,带动机车车辆、通信信号、运营维护等设备出口,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力争高铁项目和动车组出口实现突破。扩大城市轨道交通出口的市场份额,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企业整合,提升骨干企业国际经营能力和综合竞争力。根据省内产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的需要,发挥省内行业骨干、工程建设企业的作用,以投资方式为主,结合设计、工程建设、设备供应等多种方式,建设水泥、新型建材等多条生产线,提高所在国工业建材生产能力,增加当地市场供应,以带动省内优势产能的对外转移。

4、深化境外能源资源互利合作,推动钢铁有色行业对外产能合作。鼓励和支持工业企业加大对国外能源资源投资力度,重点推动铁矿石、有色金属、木材等领域的投资合作,在有条件的地方稳步开展能源资源产品初加工、深加工和研发,建设一批境外能源资源合作基地,形成稳定供应渠道。在市场需求大、资源条件好、基础设施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加强资源开发。结合省内钢铁行业结构调整和产能转移,在资源条件好、配套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重点国家建设钢铁生产基地,带动钢铁装备对外输出。结合境外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延伸上下游产业链,开展地质勘探合作及有色金属冶炼、深加工,以带动湖南有色地勘的发展和成套设备出口及产能转移。

(二)重点区域

1、以港澳台地区为支点,加快国际化发展步伐。充分发挥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融资功能,满足我省企业融资需求,壮大“走出去”主体。发挥香港在会计、审计、商业管理、法律服务等行业具有极为深厚的专业优势并聚集大量高端国际化人才的优势,为我省“走出去”的工业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利用澳门作为中葡双语信息分享平台、葡语国家中小企业商贸服务中心、葡语国家食品集散中心和中葡论坛与会国经贸合作会展中心的作用,拓展我省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空间。

2、以东南亚、非洲为重点,巩固传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境外园区为平台,加快推进工程机械、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汽车及零部件、轻工服装、食品加工等优势富余产能“走出去”。抢抓东南亚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非洲实施公路网、铁路网、港口建设契机,以在建项目为支撑,密切跟进老挝、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埃塞俄比亚、加纳、阿尔及利亚、乍得等重点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我省工程承包企业在东南亚及非洲地区做大做强。抢抓东南亚、非洲加速工业化进程的良好机遇,推动我省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在印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南非等国建立生产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走出去”。支持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地勘单位、开发企业和冶炼企业,以勘探先行、开发跟进、冶炼并举的方式,与巴基斯坦、老挝、安哥拉、刚果(金)、赞比亚、南非、尼日利亚等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合作。

3、以西亚、中亚、中东欧、拉美为切入点,积极开拓新兴市场。充分把握西亚、中亚、中东欧基础设施建设机遇,积极跟进哈萨克斯坦、白俄罗斯、土耳其、巴林、阿联酋、沙特等国保障房、城市轻轨、铁路建设等项目,推动企业开展各类工业建设项目投资和工程承包。以阿联酋和巴林为突破口,以哈萨克斯坦和斯洛伐克为中转站,促进湖南建材、湘绣、陶瓷、茶叶、箱包、五金工具等产品进入西亚、中亚、中东欧地区。加强与俄罗斯的经贸合作,充分发挥和利用两河流域合作机制,推动工业企业在当地建设营销网络。以巴西、墨西哥、苏里南、秘鲁为拉美地区为重点突破国家,推动南南(湖南-苏里南)产业园和墨西哥湖南产业园的设立。加快三一集团巴西产业园的建设进度,引领湖南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抱团投资拉美。以矿产开发、住宅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为重点领域,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在拉美建立和完善营销平台。

4、以欧美日韩澳发达国家为制高点,全面提升竞争新优势。支持省内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境外企业,在欧美市场建立研发、采购、生产、营销及配件服务网络,拓宽国际市场渠道,增强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以跨境电子商务平台为依托,推动我省特色产品出口,扩大双边经贸交流。打造湖南与韩国合作平台,以岳阳临港产业新区为平台,建立韩国产业园,将其打造成中韩FTA框架下长江经济带中韩自贸区。利用中美省州合作平台,推动湖南的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与密西根州、南卡罗来纳州加强合作,支持在美建立湖南产业园、商品展示交易和配送中心。抓住中国—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达成的契机,重点推动矿产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产业合作。以北欧湖南农业产业园为基地,探索建立农业工业化生产模式,带动我省特色农产品进入欧洲高端市场。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统筹协调服务,完善对外合作机制。落实工业主管部门承担工业企业“走出去”的引导、服务和促进职责,将工业进出口总额、工业出口产品交货值、工业利用外资、工业对外投资等主要指标纳入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协调范畴,纳入工业运行质量评价体系和新型工业化指标通报制度。建立工业企业“走出去”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重大项目和重大活动会商制度、“走出去”风险防范机制和境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重点发挥现有对外交流合作渠道和现有多双边高层合作机制的作用,建立国际产能合作机制,争取将我省优势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重点项目纳入国家双边和多边合作架构;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认证合作,鼓励并支持我省骨干企业参与和主导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加强与国际认证机构合作,重点推动我省重大装备产品认证结果采信与互认。

2、强化重大项目调度,构建分类推进机制。强化项目储备。建立健全工业领域“走出去”项目库,对项目库进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境外合作项目信息。强化项目对接。加强与国家相关部委衔接,争取我省项目更多地纳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规划;加强与央企项目对接合作,推动我省工业企业“借船出海”。强化项目开发。建立境外合作项目滚动实施机制,开工一批、储备一批、谋划一批境外合作项目;借助国际咨询力量,依托现有的“走出去”企业加强合作项目开发储备,形成项目续接。强化项目实施。定期调度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实现一个重点项目、一套服务体系,帮助企业突破项目瓶颈制约,加快境外合作项目建设。

3、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组织开展国际产业合作对接活动,支持工业企业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工业博览会、产业对接会,举办有影响力的对外工业经济合作会展,搭建开放合作平台。探索政府和企业共建代表处的新模式,逐步在我省企业“走出去”较多的国家和地区设立境外代表处,为企业“走出去”开展投资、贸易等活动提供信息、法律等方面的支持和协助。建立工业企业对外投资和工业产品出口公共服务平台,每年重点支持5-10家工业领域“走出去”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建设。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鼓励行业商(协)会、中介机构和企业联盟为企业“走出去”提供信息、法律、政策、国情、商机和预警等资讯服务。

4、构筑开放智力高地,夯实人力资源保障。加快推进政府、企业与高校职院开展合作办学和专业培训,引导高校、高职院校培养国际化人才、海外营销策划人才、国际环境和法律法规人才。建立多层级、分领域的国内外人才信息库,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联络体系,引导工业企业对技术、管理型人才实施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机制,积极引进有丰富国际化管理和技术经验的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组织国际化人才交流活动,搭建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留学回国人员“全程一站式”服务和后续跟踪反馈平台,建立境外专门人才引进的绿色通道。加强企业“走出去”战略智库建设,政府、企业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和各类研究单位合作成立专门机构,跟踪国家重大战略部署,结合工业企业国际合作需求,及时提出高质量的“走出去”政策建议。

5、提升跨国经营能力,创新“走出去”方式。支持工业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利用“互联网+”建立海外营销网络,巩固深化欧美等传统市场,努力开发新兴国家市场,扩大我省工业产品国际市场份额。支持企业把品牌建设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积极实施品牌、资本、市场、人才、技术国际化经营发展战略。支持优势工业企业在海外建立合作开发园区、研发机构、原料基地以及并购企业。鼓励有实力的跨国经营龙头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采取工程总包、BOT等形式承接海外业务,带动省内配套中小企业以及省产工业品、技术及服务全产业链“走出去”。推进境外研发布点,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外通过新建、入股、并购等方式建立研发机构、技术中心,引进关键核心技术,收购整合知名品牌和营销渠道,提升国际合作水平。


分类: 全球治理 2017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