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古丝绸之路的起点和“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是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打造新时代服务“一带一路”、引领向西开放的国际合作前沿城市的战略举措。为了全面指导和统筹推进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各项工作,制定本方案。
一、重要意义
全面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新时代陕西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西安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积极探索“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模式、新路径,对于内陆地区落实好国家战略,纵深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是西安服务国家战略,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探索引领西部地区快速协调高质量发展新模式的战略举措。
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构建面向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西部经济中心、对外交往中心、丝路科创中心,丝路文化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有利于打造我国内陆进出双向开放的战略性载体,构筑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引领和带动西部地区快速协调发展,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构建更加高效、更加包容的国际经贸规则积累经验。
(二)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是西安发挥历史文化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高地,探索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新路径的重大举措。
西安作为世界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四大文明古都、古丝绸之路起点,历史积淀厚重,文化资源丰富,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有利于打造“一带一路”人文交流高地,形成“一带一路”对外交往中心,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国先进文化,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自信,弘扬丝路精神,深化人文交流合作,探索中华文明与各国文明交流互鉴新路径。
(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是西安发挥地理几何中心优势,打造“一带一路”交通物流综合枢纽,提升西部地区参与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重要路径。
西安地处中国地理版图的几何中心,东联活跃的东亚经济圈,西接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是联通欧亚、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有利于充分发挥西安几何中心优势和西北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打造交通物流枢纽,构建以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为支撑的“一带一路”国际商贸物流中心,促进西部地区在全球资源配置和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
(四)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是西安发挥科教资源优势,打造“一带一路”科教创新合作平台,探索国际科教创新交流合作新路径的重大载体。
西安科教资源丰富,综合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是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与丝路沿线国家在科技教育方面具有良好的合作基础和广阔前景,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有利于打造“一带一路”科教创新合作平台,加强国际科技教育交流合作,探索国际科教创新交流合作新路径。
(五)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是西安加强国际产能合作,优化西部地区产能分布,探索“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新路径的关键抓手。
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在航空航天、电力装备、交通装备、石油机械、电子信息产业等方面,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有利于进一步发挥产业优势,拓宽国际合作领域,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优化西部地区产能分布,探索形成“一带一路”产业合作发展的新路径。
二、试验优势
西安历史文化悠久,科教资源丰富,战略地位突出,枢纽优势明显,产业基础雄厚,营商环境优良,具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的良好基础和优势。
(一)文化引领优势。
西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古丝绸之路的起点,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荣耀和厚重记忆,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之一,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被誉为“天然历史博物馆”,形成了“承古纳新、开放包容”的城市精神。西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人口过百万的国际化大都市,是继北京、上海之后外国元首访华到访率最高的城市,新中国成立以来先后有200多位国家元首以及领导人成功到访。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使西安成为体现丝路文化精神、承载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城市和人类文化遗产之都,为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提供了国际人文交流基础。
(二)科教资源优势。
西安人文科教综合实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前列,军工资源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位,是“全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之一,2018年城市创新竞争力居全国第八位。全市拥有普通高校63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122个、各类科研机构3000多家,两院院士62人。西安2017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超过800亿元,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一,是“一带一路”上科创资源汇聚富集的高地,为打造“一带一路”科教创新合作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战略地位优势。
西安在国家战略中地位优势显著,国家有关规划中先后提出支持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建设服务“一带一路”的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全面改革开放试验田、打造西部地区门户开放城市。西安还承担着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开放型体制机制建设、服务贸易、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下一代互联网等近20项国家级试点、示范任务,具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的优势条件。
(四)交通枢纽优势。
西安是国家定位的国际综合交通枢纽,承东启西、连接南北,是“一带一路”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重要的交汇地。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是全国第七大枢纽机场,已获批开放第五航权,2小时可覆盖全国85%的地区。西安铁路枢纽是全国重要的路网性枢纽之一,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正在加快建设,西安到各主要省会城市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初步形成。西安港是我国首个拥有国际国内“双代码”的内陆港,中欧班列长安号实现常态化运行,2018年前11个月运行已超过1142列。西安公路枢纽是全国公路六大枢纽之一,已形成“米”字型高速公路网和“一环十二辐射”为主骨架的公路网,为打造服务“一带一路”的国际多式联运核心枢纽提供了重要基础。
(五)特色产业优势。
西安具有以旅游业、文化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的特色鲜明的产业体系。西安是首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典型区域,也是唯一同时获得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现代服务业改革试点的城市。西安现代工业体系完善,是国家重要的航空航天、电子信息和装备制造业基地,获批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国家专业特色类北斗产业示范园区。作为硬科技概念的发源地,西安硬科技“八路军”(航空航天、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优势明显,发展势头良好,为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夯实了产业基础。
(六)营商环境优势。
西安拥有五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以及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口岸监管高效,服务功能完善。近年来,大力开展烟头革命、厕所革命、行政效能革命,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最多跑一次”服务,瞄准“三化五最”(便利化、法治化、国际化,审批最少、流程最短、成本最低、诚信最优、服务最好)目标,打造最佳营商环境城市。西安全面推进“八个大”(大通道、大旅游、大企业、大产业、大项目、大平台、大学校、大服务)和“十个国际”(国际会议、国际展览、国际赛事、国际总部、国际组织、国际贸易、国际交流、国际医院、国际学校、国际社区)的建设,市场主体过百万,企业景气指数、企业家信心指数逐季攀升。“西安服务”“西安效率”“西安速度”“西安环境”为西安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指导思想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论述,落实“五新”战略任务,大力发展枢纽经济、门户经济、流动经济,围绕国家中心城市建设,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为抓手,打造西安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新时代服务“一带一路”、引领向西开放的国际合作前沿城市。
(二)基本原则。
1.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全面落实国家和我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部署,主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和重大项目布局,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欧亚经济论坛有关成果,把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和全面创新改革示范区、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国家战略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战略叠加效应,推进“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建设,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不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新进展。
2.坚持立足自身优势。发挥古丝绸之路起点城市历史文化积淀厚重、国家地理几何中心交通枢纽四通八达、国际空港和陆港物流大通道优势明显、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等科教资源富集、硬科技“八路军”等产业基础雄厚等综合优势,重点在文化、旅游、贸易、科创、产业等领域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加强合作,形成合作共建、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全方位开放大格局。
3.坚持重点合作方向。坚持“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聚焦重点合作方向,以国际货运航班和中欧班列长安号国际物流大通道为重要载体,以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与中东欧“16+1”合作为重点对接区域,以商贸物流、高端装备、科技教育、文化交流、节能环保、电子信息、科技教育、农产品加工等领域国际产能合作为突破点,引导形成以西安为中心的中亚和中东欧国家在中国合作先行区。
4.坚持各方共同参与。鼓励支持各方力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相关协会、商会等中介组织和大型企业的作用,积极支持中介机构与企业组建“走出去”联盟,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协同发展。鼓励政府部门、相关组织和企业在海外设立代表处、工作站等机构,共建“海外西安”工作平台,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必要的政策、法律、融资、保险等服务保障。
5.坚持务实合作共赢。秉承和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坚持务实合作共赢,以构建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为着力点,不断拓展合作的深度广度,实现更广领域、更高水平的合作,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促进全球共同繁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西安力量。
(三)试验目标。
1.近期目标。到2020年,西安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明显提升、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国际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与“六大经济走廊”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基本建立,“三中心两高地一枢纽”初步建成,在西北地区的龙头带动作用显著增强,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服务“一带一路”、引领向西开放的国际合作前沿城市地位初步确立。
——联通“一带一路”的开放大通道基本构建。西安与国内外城市互联互通的大通道基本建成,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功能明显增强,人工智能综合交通体系基本建成。西安国际枢纽机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五航权作用得到很好发挥,更多航权获批开放,国际客运航线突破80条,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50%以上,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500万人次。新增国际通航点20个,形成联通国内主要城市和国外40多个国家的380多条航线网络。西安港的国际陆港功能进一步完善,国际物流大通道体系基本形成。建成及在建高铁线路达到8条以上,以西安为中心的“米”字型高铁网基本形成。西安北客站的高铁港国际化功能日益完善,以西安为中心的“高铁一日生活圈”城市数量进一步增加。西安在全国公路网的枢纽地位显著增强,“二环十三辐射”对外高速公路大通道基本形成。西安信息化水平和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服务“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的信息枢纽功能显著提升。
——服务“一带一路”贸易畅通的大平台初步建成。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以中亚和中东欧为重点对接区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台初步形成,西安在地理区位、科创资源、特色产业等方面的突出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商贸物流业发展水平大幅提高,高效便捷、通达顺畅、绿色安全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基本建立,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国际陆港、空港、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平台作用发挥更加明显,国际商贸物流中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双向开放格局基本形成。中欧班列长安号年稳定开行2000列以上,全货运航线突破20条,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0%以上,进出口总值达到4200亿元人民币。
——服务“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丝路总部初步建成。“高标准、国际化、创新型”的“一带一路”国际服务功能不断增强,“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初步建立,“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行政保护和司法保护成效显著。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基本健全,一批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建成投运。检验检测的国际化水平明显提升,形成一批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影响,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对产业升级有引导作用的“西安标准”。金融服务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以高新科技金融区为核心,沣渭能源金融区和曲江浐灞文化金融、新金融试验区为支撑的金融“金三角”初步建成,服务双向开放的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基本构建。金融业增加值达1000亿元以上,外资金融服务机构超过100家。
——“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大平台初步建成。“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的国际合作机制基本建立,以“新西商”和西安友城为桥梁,以古都文化、丝路文化为纽带的民间和政府间交流更加活跃,形成国际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法律服务等对外人文交流品牌。在“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指导下,西安丝路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创意之城、博物馆之城、会展之城等“五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扩大。国际友好城市达到40个,外籍留学生人数达到1.3万人。
——“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影响力显著提升。以西安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文化广泛交流互鉴,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深入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作用发挥明显,一批重点文化遗产得到很好保护和展示,“寻根文化”展示基地基本建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世界优秀文化融合化”的丝路文化新高地初步建成。“旅游+”国际合作新机制基本形成,多元化的旅游文化产品体系基本构建,一批国际一流旅游核心景区基本建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城市地位基本确立,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2.5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以上。
——服务“一带一路”的丝路科创中心初步建成。西安“硬科技”概念策源地和硬科技“八路军”集聚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的影响力显著增强,制造强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硬科技”产业集群基本形成,全球硬科技之都地位初步确立。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中国军民融合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军民融合西安试点平台)基本建立。创新创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创新成果数量和质量进入全国前列,一批外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落地西安,西安成为全国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际产能合作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合作模式多样发展、合作新体制与支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海外西安”合作发展新空间得到进一步拓展。世界500强企业公司及分支机构超过260家,建成境内外国际合作园区超过20个,海外投资超过2000亿元,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超过950亿元,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90件。
2.远期目标。到2035年,西安“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五都一枢纽”(“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之都、全球硬科技之都、世界文化之都、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现代生态宜居之都、国际重要门户枢纽)全面建成,引领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支撑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对外贸易总额、对外投资额、引进外资数量、国际交流活动次数、跨国技术转移数量、中外合作产业园区数量、接待国外游客人数等方面同2020年相比翻两番,外籍留学生人数同2020年相比翻一番,交通、商贸、金融、文化、产业、旅游、环保等领域的国际合作成效显著。代表国家形象、引领“一带一路”、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全面建成,东西互济、南北协调、引领西部、领航丝路的国际化大都市开放格局全面形成。
四、重点任务
(一)加快构建联通“一带一路”的开放大通道。
1.加强国际航空大通道建设,不断提升西安服务全球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功能。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引进国际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推进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及地区航线布局。按照“丝路联通、欧亚加密、美澳直航、货运突破”的原则,织密国际航线网和国内干线网,进一步开拓面向欧洲、美洲、澳洲、中亚等主要城市的直航航线,形成以西安为国内中转枢纽,至欧、美、澳、非、亚的国际航线网络。进一步完善航空物流枢纽基础设施,充分发挥第五航权开放功能作用,积极优化提升全货运航线网络和跨境电子商务,构建以西安为中心的全球货运航线网络,探索建设西安全货运国际机场,不断提升服务全球的国际航空客货运枢纽功能。以空港新城为载体,积极开展与国际国内物流巨头在电商、快递等业务领域的合作,带动航空运输业、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建设以航空运输为基础,航空物流、航空服务、航空总部三大产业为支撑的临空经济示范区。
2.加强国际班列大通道建设,探索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陆路中心港。改革内陆港建设运营模式,以西安国际港务区为载体,探索建设西安国家物流大数据中心,强化内贸班列的拓展,加强与沿海沿边港口和口岸的合作,构建多式联运体系,大力推进西安港的国际交流和战略合作开发,构建服务全球的海陆空立体化多式联运大通道体系,向西常态化开行西安至汉堡、阿拉木图、莫斯科、华沙、布达佩斯的中欧班列长安号,打造3条以上中欧班列精品线路。向东常态化开行往返青岛港等港口的“五定”班列,辐射日韩地区及东南亚地区。向南推进与广西凭祥口岸、防城港的合作,构建与东南亚各国间的陆海直达国际多式联运新通道。
3.加强数字信息大通道建设,构建联通全球的数字丝绸之路。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整合各类通信资源,充分发挥西安作为全国六大通信枢纽和七大互联网直连点城市的优势,实施通信基础设施支撑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拓展国际互联网出口通道。加快构建具有西安特色的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智慧城市、无现金城市产业生态体系,重点实施西安软件园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产业示范基地、西咸新区国家新型工业化(软件)产业示范基地、浐灞互联网创新试验区等一批项目,建设国家数字经济示范区,建成国家级大型国际数据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智慧城市和信息化建设的国际合作与交流,探索建立国家数字信息港,构建联通全球的“21世纪数字丝绸之路”。
4.创新区域多式联运组织模式,探索建设联通“一带一路”的国际多式联运核心枢纽。以西安港建设“一带一路”内陆中转枢纽陆海空多式联运示范工程纳入国家第二批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项目名单为契机,以解决我国多式联运“联而不通、衔而不接”的痛点问题、构建顺畅通达的国际化疏散体系为目标,加强国际交流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不断改革创新建设模式,支持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货运专线、机场专线,优化提升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服务功能,整合港口周边的多领域规划和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多种运输方式,推进空港、陆港、海港“三港”联动,构建面向“一带一路”的西安多式联运货运核心枢纽。在已有的“米字型”高铁枢纽网和高速公路网络,以及西安北客站的基础上,大力促进城市公共交通发展,加快建设西安地铁和城际铁路网,加快构建西安“二环十三辐射”的对外高速公路大通道,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强化国际国内高效组织、区域城乡有效辐射、城市内外一体衔接的集疏运网络枢纽功能,推进空港、陆港、高铁港、公路港、数字信息港“五港”联动,探索建立联通“一带一路”的内外衔接顺畅、流动高效的国际多式联运核心枢纽。
专栏1:联通“一带一路”的开放大通道建设项目
1.国际航空大通道建设项目: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项目,满足2025年旅客吞吐量7000万人、货邮吞吐量80万吨的要求。建设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打造航空企业总部商务区、“一带一路”航空维修中心、世界级现代物流产业基地、中国西部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港、丝绸之路经济带航空货运集散中心、科技创新引擎和开放合作平台。
2.国际班列大通道建设项目:西安新筑铁路综合物流中心项目,主要建设八大功能分区,形成以物流运输贸易服务为主的国家级综合物流枢纽节点。西安连接周边的铁路项目,主要建设银川至西安高速铁路项目、西安至延安高速铁路项目、西安至十堰高速铁路项目、西安至安康高速铁路项目。
3.数字信息大通道建设项目:推进“智慧西安”时空信息云平台项目、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示范项目、国家新型工业化(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项目、西安国家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城市项目、西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项目、浐灞互联网创新试验区项目建设。
4.国际多式联运核心枢纽建设项目: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基地项目,主要建设公铁联运周转区、公路物流集散区、冷链基地、综合服务区等基础设施以及多式联运大数据中心等支撑平台。推进中国邮政西安邮件处理中心、西安传化丝路公路港、申通西北地区转运中心、西安港综合物流服务平台项目建设。建设西安至韩城城际铁路项目、西安至法门寺至机场城际铁路项目,新建乾县至新西安南站、阎良至机场城际铁路项目、西安火车站改扩建工程项目。西安外环高速(南段)项目、京昆高速(蒲城至涝峪口)扩建项目。
(二)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平台。
1.以提升自贸试验区服务功能为重点,探索开展内陆地区自由贸易港试点。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片区为载体,充分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坚持“大胆闯、大胆试、大胆改”,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重点围绕政府管理、投资便利、贸易畅通、特色金融、“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等领域开展制度创新,持续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与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创新成果。探索建立服务“一带一路”建设、投资贸易便利、高端产业聚集、金融服务完善、人文交流密切、监管高效便捷、法治环境规范的高水平国际自由贸易港。
2.以中亚及中东欧为重点对接区域,着力构建国际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台。发挥西安与中亚和中东欧国家人文交往优势,主动争取国家部委支持,率先在国家新一轮开放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清理和取消资质资格获取、招投标、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差别化待遇。鼓励外资投向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构建“智慧海关”体系,建立以信用为核心的新型海关监管体制。加快推进口岸管理部门监管数据联网,积极推进全国通关一体化和海关检验检疫直通放行、集中审单、电子监管、绿色通道等通关模式。加快推广应用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标准版,推进口岸“三互”大通关建设,实现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海关监管合作,支持铁路运输进出口邮件业务,推广应用物流监控系统、多式联运信息系统,探索国际铁路联运和海铁联运“一单制”,着力构建国际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台。重点鼓励中亚和中东欧国家跨国公司在西安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销售中心、物流中心和结算中心,争取国家在西安开展递延纳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试点,完善境外投资者权益保障机制。
3.探索建立国际化规范化高效化的开放管理体制,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着力打造市场开放先行城市、知识产权保护典范城市、政务服务标杆城市和配套服务先进城市,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努力打造全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和世界一流营商环境城市。重点实施“精准引进”“一企一策”“总部提升”“增资激励”计划,重点打造“西安效率”“西安速度”“西安环境”等国际化名片,使“投资中国、首选西安”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
4.以建设西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为抓手,全力打造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突出西安特色和优势,着力在跨境电子商务企业对企业(B2B)方式相关环节的技术标准、业务流程、监管模式和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为推动全国跨境电子商务健康发展探索新经验、新做法。积极深化外贸领域“放管服”改革,以跨境电子商务为突破口,大胆探索、创新发展,在物流、仓储、通关等方面进一步简化流程、精简审批,完善通关一体化、信息共享等配套政策,推进包容审慎有效的监管创新,推动国际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和业态创新。依托国际航空物流枢纽,构建跨境电子商务产业链和生态圈。依托海外仓,提升跨境进出口派送,加快传统企业转型升级,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促进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切实保障国家安全、网络安全、交易安全、国门生物安全、进出口商品质量安全,有效防范交易风险,坚持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营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良好营商环境,加快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
专栏2:“一带一路”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大平台建设项目
1.中国内陆自由贸易港建设项目:推进政府管理、投资便利、贸易畅通、特色金融、“一带一路”经济合作与人文交流等制度创新,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建立与国际高标准的投资与贸易规则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2.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新平台项目: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市场准入。推行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管理,建立外商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搭建国际商贸仲裁服务体系。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提升西安综合保税区通关服务水平,实现中西部国际贸易进出口类企业聚集。
3.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项目:建立符合国际规范和灵活高效的开放管理体制,实施“精准引进”“一企一策”“总部提升”“增资激励”计划。
4.中国(西安)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项目:建设西安跨境电子商务试点(洋货码头)项目、圆通跨境商贸及服务产业园。西安电子商务园区、丝绸之路起点新丰物流基地项目、国际港务区物流基地、京通易购(西北)智慧物联网共同运营中心项目。构建跨境电子商务完整的产业链,形成适应和引领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管理制度和规则。建设大商道大宗商品现货电子交易平台。
(三)探索设立西安服务国家战略向西开放的丝路总部。
1.增强自贸试验区法律服务功能,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围绕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以及服务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整合完善在西安的外资企业代表处、外国事务性组织的分支机构、外国文教文化类机构、外国商会性分支机构,为中外企业提供国际贸易纠纷争端仲裁和国际法律咨询服务,探索建立“高标准、国际化、创新型”的“一带一路”国际争端调解机制,打造以调解为主、与司法审判和调仲对接的“一带一路”国际争端救济的法律服务平台。以具备条件的开发区为依托建设“一带一路”法律服务和法治创新示范区(“中央法务区”),吸引仲裁、公证、调解、鉴定、律师事务所等相关法律服务机构聚集,打造国内一流且在国际有一定影响的优良法治环境。
2.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探索建立“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和运用,引导专利技术向“一带一路”沿线开放流动,研究组建丝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合作协调议事机构,开创“一站式”知识产权管理保护新模式和适应“一带一路”知识产权司法救济的示范模式。探索加大侵权损害赔偿力度、调整侵权举证责任等改革路径,完善侵权判定工作机制。在知识产权综合行政执法、司法审理模式、司法保护与行政执法协调机制等方面开展先行先试。积极筹建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产业重大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联合应对机制,为企业“走出去”海外维权保驾护航。加快培育面向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市场化、社会化、国际化的中介服务体系。建立维权援助制度,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利用、许可交易机制。
3.完善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探索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推进对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确立企业对外投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合作。加强境外投资事后管理和服务,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优化提升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西咸新区“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功能,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扶持和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通关、融资、退税、保险、咨询等服务。
4.创新自贸试验区金融服务功能,探索建立服务双向开放的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发挥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融智优势、融资优势和开发性金融的组织优势,加快编制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规划,助力规划成果落地生根。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金融合作交流,引进国际知名银行落地西安,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探索建立西安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发挥西安高新区科技优势,探索建立以科技金融为重点的全国性专业金融中心和以金融科技为先导的金融创新示范区。发挥曲江新区文化资源优势,探索构建文化金融示范区。以西安经开区为主要载体,研究开展军民融合金融示范区试点。以沣渭能源金融区为载体,探索设立能源投融资中心、能源交易中心、能源风险管理中心。依托西安综合保税区和西安铁路口岸等功能区,设立物流金融功能区。以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西安片区为支撑,推动跨境人民币业务,探索发展离岸金融业务,提升涉外金融服务水平。以浐灞生态区为载体,探索设立丝路绿色金融功能区,构筑以绿色保险为主导的专业化环境风险治理体系。
5。提升检验检测的国际化水平,探索建立更多“西安标准”。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在检验检测方面的合作交流,共同培育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市场,为当地企业提供更加便捷优良的合格评定服务。加快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启动“西安市检验检测新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标准,提升创新成果转化成标准的能力。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行业协会,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及“西安标准”制修订,推动产业相近企业组建标准产业联盟。打造一批在“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有影响、国内领先、对产业升级有引导作用的“西安标准”。
专栏3:服务“一带一路”向西开放的丝路总部建设项目
1.“一带一路”法律服务与法治创新示范区:整合外资企业代表处、外国事务性组织的分支机构、外国文教文化类机构、外国商会性分支机构,建立“一带一路”国际争端调解机制,打造“一带一路”国际争端救济的法律服务平台,办好“一带一路”商事法律服务论坛、“一带一路”国际商协会投资与贸易洽谈会、“一带一路”创新创业高峰会议、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
2.“一带一路”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组建丝路沿线国家知识产权合作协调议事机构,完善侵权判定工作机制,建立维权援助制度。筹建中国西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建立产业重大知识产权风险预警和联合应对机制。加快培育面向境外投资和跨国经营的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专业人才培养、信息利用、许可交易机制。
3.建立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完善境外资产和人员安全风险预警和应急保障体系,优化提升西安"一带一路"国际商务中心、西咸新区“走出去”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服务功能,建设更多对外投资合作“一站式”服务平台。
4.丝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项目:设立绿色银行、文化创意支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导基金和"双创"基金,建设西安资本大市场、量化金融工程实验室、金融科技孵化器、高新科技金融智库。建设能源交易中心、能源投融资中心、能源定价中心、能源金融产品中心、能源风险管理中心和能源人民币贸易结算中心。建设西安金融商务区、丝路国际金融中心核心区、灞柳基金小镇、陆港金融小镇、沣渭能源金融区、国际港务区西部金融产业示范高地、西安民间金融小镇、中民投国际物流融资租赁项目。
5.提升西安检验检测水平: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共同培育开发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实施“标准化+行动”计划,启动“西安市检验检测新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新产业新业态标准,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行业协会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及“西安标准”制修订,组建标准产业联盟。
(四)加快构建“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大平台。
1.创新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加强与有关国际机构、国家有关部委的沟通与合作,扩大欧亚经济论坛、中法文化论坛、中国西部文博会、丝绸之路工商领导人(西安)峰会等平台的影响力。加强高级别文化交流,参与“欧洲文化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对话机制,争取“一带一路”文化城市总部等国际文化合作机构落户西安。争取国家支持,积极策划和承办高层次国际会议会展,探索建立“一带一路”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全方位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国际智库合作交流机制,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定期会晤机制。加强与丝路沿线城市在遗产保护、文化交流、绿色发展、减少贫困等领域的合作交流,探索建立长效合作机制。争取中国-阿联酋商务理事会在西安设立联络办公室,打造我国与中东地区的机制性商务合作平台。探索成立西安市欧洲和中亚事务合作局,承担与欧洲和中亚国家间投资贸易领域的合作促进事务,建立和密切经贸往来。
2.构建国际人文交流大平台。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发展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等机构的沟通交流,发挥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等平台功能,推进国际教育、科技、产业、扶贫、环境等领域的合作,争取“一带一路”相关总部或分支机构落户西安。建设“一带一路”领事馆集中区,鼓励和支持各国领馆、外事机构向西安领事馆区聚集,打造大西安外事交流平台。建设“一带一路”新媒体运营中心,申办丝路卫视频道,制作中、英、俄多语种“一带一路”天气预报等品牌节目,建设西安丝路人文信息港。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建设政府、企业、智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多元合作平台。
3.打造人文交流大品牌。实施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加快中国(西安)文化中心建设。推进“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基地建设,争取相关项目入选国家丝绸之路影视桥工程、丝路书香工程、“经典中国”国际出版工程等项目。做大做强西安影视、仿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扶持丝绸之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推出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精品。提升西安国际马拉松的影响力,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顶级马拉松等体育活动赛事。发挥经典历史人物和重要文化遗产的文化载体作用,实施“文化走出去”系列活动,用多种形式讲好西安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促进国际人文交流与合作。
4.构建丝路人才教育合作交流大平台。进一步优化西安留学访学环境,简化符合条件的留学生出入境手续、降低准入条件,吸引和鼓励沿线国家和地区学生来西安留学。实施“一带一路”招才引智、教育扶贫等计划,设立“一带一路”西安奖学金,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的教育培训基地。依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工程科技知识中心丝路培训基地、丝路创新创业基地等国际机构,吸引丝路沿线国家学生在西安留学、创业,打造国外留学生西安创业港。设立海外高端人才项目投资基金,加大对各类引智项目的资金扶持。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鼓励国内外知名、有特色、高水平高校在西安合作办学,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和人文交流新平台,全面提升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以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为总体目标,探索“一带一路”境外办学和援外培训模式,鼓励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境外办学项目。鼓励支持市内高校举办多层次、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和机构,支持省属高校“走出去”联合办学。办好国际大中学生夏令营等活动,开展丝路沿线城市青少年常态化交流活动,建立寒暑假大中学生交流互访机制,打造国际学生交流的西安品牌。
5.构建丝路医疗健康合作交流大平台。加强国际医学合作,引进中外合资医疗机构,推进市属医院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加快国际化医疗定点医院建设,提升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加强国际化医疗服务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国际化医疗卫生服务机构的双语标识,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际医疗机构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争取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落户西安,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智慧医疗示范基地。
专栏4:“一带一路”人文交流大平台建设项目
1.创新国际人文交流合作机制:参与"欧洲文化之都"和"东亚文化之都"对话机制,争取建立“一带一路”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全方位旅游合作交流机制、国际智库合作交流机制,文化、教育、旅游等相关部门领导人定期会晤机制。设立中国-阿联酋商务理事会西安联络办公室,成立西安市欧洲和中亚事务合作局。
2.国际人文交流大平台项目: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发展组织、开发计划署、环境署等机构相关分支机构落户西安。扩大欧亚经济论坛、丝博会、世界西商大会、全球硬科技创新大会等平台功能,建设“一带一路”新媒体运营中心,申办丝路卫视频道,建设西安丝路人文信息港、“一带一路”领事馆集中区等项目。倡议成立“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
3.人文交流大品牌项目:实施文化“走出去”和“请进来”战略,建设中国(西安)文化中心、“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基地建设,做大做强西安影视、仿唐乐舞、西安鼓乐、秦腔等特色文化品牌,积极扶持丝绸之路题材文艺作品创作,办好“长安与罗马对话”论坛、国际大学生旅游节、西安国际马拉松赛事等活动,打造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体育活动赛事。
4.丝路人才教育合作交流大平台项目:实施“一带一路”招才引智、教育扶贫等计划,设立“一带一路”西安奖学金,建立面向“一带一路”沿线留学生的教育培训基地,建设“一带一路”产教协同创新中心、国际教育交流中心、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国际交通学院项目、“一带一路”国际大学城等项目,打造国外留学生西安创业港,设立海外高端人才项目投资基金,共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合作、人文交流平台,支持省属高校"走出去"联合办学,办好国际大中学生夏令营等活动。
5.丝路医疗健康合作交流大平台项目:推进市属医院国际化医疗服务试点,加快“一带一路”国际医疗中心、国际化医疗定点医院、国际医疗服务设施建设项目建设,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际医疗机构建设。大力推动“互联网+医疗健康”、医疗大数据的应用,争取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落户西安。
(五)加快建设“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
1.探索创建“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行先试区。发挥西安历史文化优势,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世界优秀文化融合发展,探索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行先试区。广泛开展文化创作交流活动,打造丝路艺术之城。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丝路书香之城。建设丝绸之路文化博物馆、人文交流馆、各类数字博物馆,创建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盟,打造丝路博物馆之城。加快推进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场馆建设,积极申办国际教育博览会等活动,打造丝路会展之城。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促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科技、会展等深度融合,打造丝路创意之城。
2.加快提升文化交流平台国际化水平。搭建国际性展会合作平台,办好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世界文化旅游大会等国际性会议,进一步提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创新设计周的影响力。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艺术园区和特色小镇,从生态、农耕、艺术、文学、历史等方面打造“中华民族标识”文化资源脉络。实施中青年文艺作家“百优计划”和网络文艺人才“百优计划”,吸引世界各地有潜力的青年作家来西安居住生活、潜心创作。大力实施“文化+”战略,促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体育、电竞等领域深度融合发展。启动文化产业大走廊建设工程,形成一批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打造“一带一路”文创产业高地。积极扩大西安电视丝路频道的影响力,加快“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大数据平台建设,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实施文化贸易“倍增计划”和“互联网+中华文化走出去”生态创新计划。
3.建设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大平台。以联合“申遗”成功为契机,创新文物保护维修与展示利用的技术和手段,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理念、技术、成果等方面的国际交流和合作,提升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水平,探索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实施汉长安城、秦阿房宫、栎阳城等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及考古项目,打造各展风采的“寻根文化”展示基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积极争取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推动形成文化遗产保护与金融、文化、旅游、生态、交通建设等城市发展要素协调发展的新机制。
4.提升西安国际旅游品质。改革创新旅游品牌管理服务体制,突出“西安·世界古都”“长安·丝路起点”“秦岭·世界名山”三大旅游品牌,凸显周秦汉唐文化元素,依托兵马俑、华清池、大唐芙蓉园、明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等典型性景区景点,打造中华古都文化国际旅游目的地。以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大唐西市、兴庆宫等为依托,打造丝路文化旅游目的地。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持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依托秦岭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研究建设秦岭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打造内陆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和国际自然生态旅游目的地。
5.深化文化旅游的国际交流合作。依托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丝路沿线国际博物馆友好联盟和相关文博单位及研究机构,加强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合作。积极开展与丝路沿线国家和周边城市的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制定旅游协同机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联动平台,促进区域旅游协同发展,塑造丝绸之路旅游带的整体形象。
6.建设“一带一路”国际游客服务中心。以推进西安旅游服务国际化为抓手,以构建西安国际游客集散地为目标,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加快创立丝绸之路通用签证机制,建立局部双边和多边国家的“丝绸之路旅游签证通用制度”,推行丝路沿线国家公民落地签,实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增加开通西安到中亚、西亚、中东、欧洲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支持开行“一带一路”旅游专列,首开西安至哈萨克斯坦的“中哈友谊号”旅游专列,提高国际旅游通达性。
7.搭建国际智慧旅游大平台。改革完善旅游宣传机制,创新旅游宣传模式,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以游客互动体验为中心,通过信息技术和旅游服务、旅游管理、旅游营销的融合,系统整合和深度开发应用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建设电子门票管理系统、电子导览系统、虚拟旅游互动体验应用服务系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景区智能管理和运营平台等,设立西安国际旅游数据中心,打造基于互联网、位置服务与移动支付技术的西安文化旅游智慧系统,构建智慧旅游综合服务体系,形成“文化+智慧+旅游”全新模式,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提供现代化、高品质的旅游服务,将西安建设成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客源地。
专栏5:“一带一路”文化旅游创新示范区项目
1.“一带一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先行先试区项目:加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丝绸之路文化博物馆、人文交流馆、各类数字博物馆以及西安丝路国际会展中心等大型场馆建设,创建丝路沿线国家博物馆联盟,积极申办国际教育博览会等活动,实施文化产业倍增计划。
2.文化交流平台国际化项目:发挥好丝绸之路媒体联盟、大唐西市文化艺术品国际交易平台、“一带一路”语言实训与翻译平台、“网上丝绸之路”平台、新丝路大学联盟、丝路法医联盟等平台作用,办好丝博会、中国西部文化产业博览会、世界文化旅游大会、“一带一路”国际艺术节等国际性会议,提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和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的影响力,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艺术园区和特色小镇,实施中青年文艺作家“百优计划”和网络文艺人才“百优计划”,建设文化产业大走廊工程。实施文化贸易“倍增计划”和“互联网+中华文化走出去”生态创新计划。
3.文化遗产保护国际交流大平台项目:建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文物数字化交流合作平台、陕西省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交易中心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艺术品文化交易中心项目,实施汉长安城、秦阿房宫、栎阳城等重点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及考古项目,打造“寻根文化”展示基地。
4.西安国际旅游品质提升工程:建设华侨城旅游文化项目、泾河新城乐华城项目、兵马俑小镇、泾河新城新丝绸之路世界商贸文化之都、丝绸之路风情城、大唐西市丝路文旅小镇、陆港文化体育小镇、高新区时尚小镇、西安万达文化旅游城、周礼小镇、沣滨水镇·诗经里小镇、世园婚庆文旅小镇、茯茶小镇、国际文创小镇、太乙·长安道休闲养生小镇、宋城中华千古情项目、华夏文旅小镇、西安丝路文化艺术中心、秦岭“国家公园”和大熊猫国家公园等项目。
5.文化旅游国际交流合作项目:加强旅游交流合作,共同制定旅游协同机制,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和联动平台。建设丝路文化艺术中心项目、秦汉新丝路国家级数字文化产业基地、沣东中影国际影视基地等项目。
6."一带一路"国际游客服务中心项目:建立丝绸之路通用签证机制和“丝绸之路旅游签证通用制度”,推行丝路沿线国家公民落地签,实行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口岸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增加开通西安到中亚、西亚、中东、欧洲主要城市的国际航线,支持开行“一带一路”旅游专列,首开西安至哈萨克斯坦的“中哈友谊号”旅游专列。
7.国际智慧旅游大平台项目:整合、开发、应用旅游资源和旅游信息,建设电子门票管理系统、电子导览系统、虚拟旅游互动体验应用服务系统、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景区智能管理和运营平台等,设立西安国际旅游数据中心,打造西安文化旅游智慧系统。
(六)加快构建服务“一带一路”的丝路科创中心。
1.构建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大平台。以制造强国战略为引领,依托西安“硬科技”概念策源地和硬科技“八路军”集聚优势,办好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打响西安硬科技品牌名片,建设制造强市。积极吸引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国内大型企业等海内外研发设计资源在西安设立研发中心、实验室等研发机构,支持外资研发设计机构参与本市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与驻市单位共建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共享平台,汇聚全球顶尖的硬科技成果及人才,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硬科技”产业集群,打造全球硬科技之都。
2.建设丝路科技成果交易大品牌。改革创新西安科技大市场体制机制,提升拓展服务功能,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西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完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体系,创新供需对接模式,打造线上线下结合,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的技术交易市场。建设“丝路创新驿站”联盟,聚集和利用全球创新资源,推动国际间技术交流与合作。设立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基金,优化促进技术交易的配套政策,提升知识产权交易流转和技术转移转化的国际化水平。
3.建设“一带一路”创新中心。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创新发展需求,依托高校院所、骨干企业和军工单位资源,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努力取得更多“硬科技”原创成果。加强央地省部协同,重点聚焦在航空航天、军民融合、光电芯片、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现代农业上取得重大突破,创新成果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全国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积极配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取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支持西安高新区承接国家大科学装置、大科学工程,建设中科院西安科学园,探索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能源装备服务中心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打造世界一流科技园区。
4.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高地。加快产业合作园区建设,支持优势企业开展国际合作。鼓励企业在汽车、航空器、北斗导航、生物医药、微小卫星和空间信息技术应用、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方面与国外开展合作。加快我省骨干企业和优势民营企业“走出去”步伐,建设中亚长安产业园等海外园区,将中哈爱菊粮油产业园优化升级为国家级海外产业园,不断拓展“海外西安”发展新空间。积极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推动服务贸易与货物贸易的良性互动,让“西安智慧”服务全球。优化整合西安驻外机构和资源,为西安企业与中亚地区的交流合作提供服务和支持。围绕集成电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优势特色产业产品进出口便利化,推动现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整合,推进境外投资便利化。
5.打造“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健全制度保障,改善创新创业发展环境,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培养和引进,吸引外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落地发展。加强海外高层次领军人才引进,提升中国(西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功能,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采取“一事一议”方式,支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领域高层次创新团队。依法设立西安突出贡献人才奖、外国专家“友谊奖”和“优秀外国专家奖”。优化外籍专业技术人才来西安工作许可及工作类居留签证办理。探索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其随迁配偶子女永久居留资格审查便利化。优化创业创新政策,支持建设众创载体,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政产学研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建立科技人才培养与人才认证的“西安标准”。
专栏6:服务“一带一路”的丝路科创中心建设项目
1.国际创新合作交流大平台项目:办好全球硬科技创新暨“一带一路”创新合作大会、丝绸之路国际创新设计周、全球程序员节,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研发平台和人才培养基地,搭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共享平台,建立西安“走出去”产业联盟。
2.丝路科技成果交易大品牌项目:建设国家技术转移西北中心和西部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建设“丝路创新驿站”联盟,设立知识产权运营转化基金、服务“一带一路”能源装备服务中心。
3.“一带一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配合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争取布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设丝路创新创业基地等项目。以高新区为主体,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4.“一带一路”产业合作高地项目:欧亚经济综合园区、中俄丝路创新园、经开区中欧合作产业园、中亚商贸物流园、西咸新区科学城、沣东自贸产业园、中哈爱菊粮油产业园、中韩电子信息产业园、中亚长安产业园、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硬科技小镇、西工大翱翔小镇、腾讯双创小镇、华清科技文创小镇、长安大学梦想小镇、航空特色科技旅游小镇、丝路国际产能合作基地、丝路国际友好城市小镇、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时空特色小镇。
5.“一带一路”创新创业人才高地项目:提升中国(西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服务功能,建设海外人才离岸创业基地。设立西安突出贡献人才奖、外国专家“友谊奖”和“优秀外国专家奖”。优化外籍专技人才来西安工作许可及工作类居留签证办理手续。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由西安市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牵头负责“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建设工作,统筹指导方案的申报及推进工作,研究审议、协调方案重大问题和重大事项。每年第一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领导小组会议,对上一年度方案执行情况进行总结表彰,安排部署当年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认真履职,主动对表,加强与中省的汇报对接,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措施和实施细则,全面推进各项改革开放试验举措落地实施。全市上下要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确保西安建设“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二)制定行动计划。
进一步深化细化综合改革开放试验的具体任务、重要平台、重大工程、关键项目等,制定支持政策、资金保障措施、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制定年度工作行动计划,明确年度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和预期目标。各责任单位建立重要试验任务跟踪反馈机制,加强对试验方案任务完成情况的动态管理、综合评价和信息报送。
(三)加强督促检查。
要认真抓好方案的推进实施,积极督促协调年度行动计划的推进工作,加强对各单位落实情况的汇总考评。建立贯彻落实工作督促检查和考评机制,大力推进重点任务和重大项目的落实,及时总结改革经验,不断提高综合改革开放试验的工作实效。
(四)加强宣传引导。
创新宣传方式,主动谋划“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宣传引导工作,充分发挥各类沟通对话平台、各类媒体以及丝路媒体联盟的作用,精心构建对外宣传体系,用国际化的语言讲好新时代“一带一路”建设故事。鼓励社会公众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增强市民的认同感和参与度。齐心协力,共谋发展,助力西安“一带一路”综合改革开放试验区建设。
(五)加强人才建设。
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人才自主培养和海外引进相结合,用好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建立健全人才培养、引进、激励机制,研究出台超常规的办法和政策。在战略科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跨国经营等领域,引进和培育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企业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实施企业家队伍建设工程,加快培养和引进“走出去”战略性企业人才,建设高素质、国际化的企业家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