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文化制高点实施方案》
2019年12月05日  |  来源:省政府办公厅网站  |  阅读量:2541

为落实《新时代甘肃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五个制高点”规划》的部署要求,确保文化制高点各项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充分挖掘我省文化遗产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抓手,注重保护弘扬和创新发展相结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核心区。

(二)主要目标。将我省建设成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传承弘扬、创新利用的新高地,丝路精神和时代精神融合的新典范,服务共建“一带一路”民心相通的新样板,使敦煌文化、长城文化、黄河文化、始祖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民俗文化成为“一带一路”文化的重要标志和优秀代表,不断扩大“交响丝路·如意甘肃”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从资源依赖型向创新开发型转变,从观光消费型向综合效益型转变,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力争到2025年,全省文化旅游综合收入达到90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人均文化旅游消费达到1300元以上,年均增长10%,成为推动我省绿色发展崛起的首位产业和支柱产业。

二、重点任务

(一)实施敦煌文化工程。

建成国家文物保护创新研究中心。依托敦煌研究院,联合国内外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国家文物保护创新研究中心,重点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前沿领域重大科学和技术研究,引领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支撑国家文化战略需求,将敦煌研究院建设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和敦煌学研究高地。培养“一带一路”沿线文化遗产保护人才,依托敦煌研究院,联合国内外知名高校组建敦煌艺术学院,培养敦煌学、考古学、艺术学等文化遗产保护人才。

打造“一带一路”文化遗产资源数据云平台。以敦煌研究院为主体,整合省社科院华夏文化资源云平台,打造“一带一路”文化资源数字化平台,引领文化资源数字化标准。加强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交流与合作,广泛开展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多领域的数字化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推广石窟壁画数字化、彩塑和壁画三维重建技术,为丝路沿线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供技术支撑。

建设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充分利用河西走廊中华文化象征符号众多、中西方文化重要汇聚交融的优势,将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打造成全国首条国家遗产线路。全面提升嘉峪关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基础设施配套水平,完善展示利用模式,丰富文化产品供给,优化智慧文旅体系,建设“一带一路”文化生态景观带,将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串联打造成国际文化旅游风景廊道,建成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利用综合创新示范区。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社科院,各有关市州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二)实施长城文化工程。

开展长城抢救性保护行动。以嘉峪关为中心,整合全省长城研究单位和人员,联动全国长城文化遗产基地和研究机构,建立长城保护专业机构和团队,全面开展长城文物本体和周边环境风貌抢救保护,形成全国长城抢救性保护的甘肃模式。

创建长城文化遗产保护创新平台。以嘉峪关为中心,整合定西、兰州、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富集的长城文化遗产,将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和长城文化研究会打造为全省长城文化研究基地。建设长城文化“双创”基地,扩大长城文化在国际国内的广泛认同。

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加强对各类文物本体及环境实施严格保护和管控,适度发展文化旅游、特色生态产业。加强景泰、凉州、古浪、山丹、临洮等7处长城重点段落实施本体修缮、环境整治、展示标识和导览导引系统建设,达到旅游开放标准。加强嘉峪关关城、玉门关遗址等长城点段智慧化建设,打造世界级长城文化体验基地。串联整合全省最美长城点的公路、山峦小径等,打造集登山健行、徒步运动、户外游憩、乡村休闲等于一体的“长城文化体验之旅”主题线路,推动“长城文化保护带”向“长城保护与文旅产业展示带”转型,活化长城文化遗产。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文物局、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各有关市州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实施黄河文化工程。

创建国家黄河文化保护创新(兰州)中心。依托省社科院、各高等院校,联合国内外相关黄河文化和生态文明研究单位及科研机构,共同组建国家黄河文化保护创新(兰州)中心,加强黄河上游生态保护、文化创新发展研究,引领我省在国家黄河生态文明新战略中率先发力、做好示范。

建设黄河文化展示和产业集聚区。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彩陶文化等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支持发展黄河文化创意产业,创作以黄河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文化艺术作品,拍摄一批全面反映、颂扬黄河文化的专题片、纪录片、动画片和影视剧,不断扩大黄河文化影响力。加快实施“读者印象”精品文化街区、四库全书数字展示、兰州国家级文化产业园、黄河风情线改造提升等重大文旅融合项目,大力培育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把兰州建设成为黄河文化展示区和文旅产业集聚区。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教育厅、省水利厅、省文物局、省社科院,各有关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落实)

(四)实施始祖文化工程。

创建始祖文化协同发展中心。整合甘肃伏羲文化研究会、轩辕文化研究会、大地湾博物馆和省先秦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天水师范学院陇右文化研究中心等学术平台,联动全国和港澳台地区始祖文化研究、保护和传承机构,建立甘肃始祖文化协同发展中心。重点研究和传承始祖文化特有历史记载、文化传说、祭祀大典、考古遗址、图画、器物、雕塑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伏羲女娲、大地湾、先秦、周祖农耕、岐黄中医药、传统民俗等始祖文化体系。

打造“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文旅品牌。持续办好公祭伏羲大典,大力发展文化创意、民俗农耕文化展示、演艺会展、工艺美术制造等产业,开展“天水—定西—平凉—陇南—临夏—甘南”文化旅游与中医药产业等领域应用示范,打造祭祖天水、当归定西、生态陇南、养生平凉、民俗庆阳、红色南梁以及周祖圣地、岐黄故里等特色文化品牌,建成全球华人寻根祭祖圣地和全球知名的华夏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生态环境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政府外事办、省文物局,各有关市州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五)实施红色文化工程。

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开展革命文物资源挖掘和红色文化研究,将甘肃的党史研究打造成国家级红色文化学术高地。实施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和展示项目,全面改善483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保存状况,改善省内长征遗址遗迹和纪念设施等的环境风貌,丰富长征精神的展示主题和手段,弘扬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奋斗精神。

建设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打造提升16个国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推出“重走胜利会师长征路”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打响“南梁精神红色记忆之旅”“长征会师胜利之旅”“西路军红色征程之旅”等红色旅游品牌,推进红色初心教育和长征红色主题旅游深度融合,打造长征文化线路保护利用甘肃示范段,将红色文旅资源优势转化为文旅产业发展优势。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研究室、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各有关市州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六)实施民族民俗文化工程。

开展民族民俗文化振兴行动。加大对秦腔、陇剧及少数民族剧种扶持力度,加强重点戏曲院团建设及剧种的传承创作、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传播推广,鼓励地方民族戏曲流派及风格样式创新。大力扶持民族民间歌舞艺术,抢救保护和挖掘整合民族音乐舞蹈资源,推出一批主题民族音乐舞蹈作品。实施甘肃省民族文化产业示范园区项目,打造集文化旅游、影视拍摄、文博展示、营地教育、娱乐互动等为一体的乡村文旅综合体。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快建设丝绸之路非遗文化博览中心(甘肃非遗博物馆)。加大以甘肃花儿、环县道情皮影戏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入选项目建设和新项目储备。加强对少数民族特别是东乡、保安、裕固3个我省独有少数民族文化的挖掘保护。推进陇东南农耕文化、肃南裕固族民俗文化、甘南州游牧文化等整体性保护,创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非遗甘肃”国家品牌。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民委、省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财政厅,各有关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落实)

(七)打造“一区一圈”文旅融合创新发展平台。

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大力推进国家级创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推动文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整合优势资源向优质景区、重大项目和文旅产业集聚区集中,将大景区打造成高文化品位、高服务质量、高商业价值的顶级文化旅游景区。支持炳灵寺世界文化遗产公园、张掖丹霞、官鹅沟、甘南扎尕那、兰州黄河风情线等景区创建国家5A级景区。支持发展文化旅游演艺,实现重点旅游景区和热点旅游城市驻场演艺常态化。精心打造品牌主题旅游线路,力争在2—3年内把我省打造成世界级丝绸之路旅游目的地、中国户外体验大本营、西部自驾旅游黄金线。

打造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以敦煌市为核心,统筹周边县区资源,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旅游项目,把敦煌建成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名城。争取国家批准建立“大敦煌国家文化旅游经济特区”,设立敦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推进“酒泉—嘉峪关—张掖”文化旅游与生态文明示范建设,促进文化生态发展,保护文化形态多样性,打造国家级文旅产业集聚区和文旅融合创新示范区。

打造文化旅游融合品牌。着力丰富文旅新产品、新业态。推出丝路石窟艺术主题游、长城边塞文化体验游、黄河文化风情游、始祖文化寻根游、黄土高原农耕文化全景游、民族民俗文化秘境游等主题旅游线路。打造“陇原乡愁”乡村旅游品牌、“空中游丝路”通航品牌,支持发展户外体育、戈壁挑战、汽车拉力等热点赛事,创建一批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和户外运动基地。发挥文化旅游演艺在文旅融合中的“排头兵”作用,促进文艺精品创作推陈出新,持续提升《丝路花雨》《敦煌盛典》《又见敦煌》等驻场演艺品质效益。

(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兰州海关、省体育局、省文物局、敦煌研究院,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落实)

(八)打造“一会一节”国际交流合作平台。积极拓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空间,巩固东联、向西为主、深耕南向、促进北拓,加快推动甘肃文化旅游品牌走出去。充分发挥文博会、旅游节、药博会、公祭伏羲大典等国家级品牌节会平台优势,提升会展经济效益。持续办好“五凉文化”论坛、中华文化与“一带一路”论坛等文化传播交流平台,举办“一带一路”国际美食节、设计周、舞蹈周、电影节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型展会赛事,吸引国内外“大会大展”入驻敦煌,不断深化我省与丝路沿线国家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文博局、省财政厅、省商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政府外事办、敦煌研究院,各市州政府按职责分工落实)

(九)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旅游枢纽站平台。

打造国际协同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带,把过境流量转化为落地消费流量。会同重庆、广西、贵州与东盟十国旅游企业积极推进“东盟丝路新使者文化旅游联盟”建设,打造多省联动的国内文旅合作圈。围绕提升“甘、青、宁”西部旅游大环线品质,打造联动新疆、青海、内蒙古的敦煌戈壁旅游圈;围绕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联动陕西的祭祖、红色、秦源、黄河文化旅游圈;围绕建设藏羌彝文化走廊,打造联动四川、青海的生态、藏域(唐蕃古道)、康养、自驾旅游圈。打造联动形成中国北部地区由甘入川入藏的大旅游枢纽站。(责任单位:省文旅厅、省外办,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落实)

(十)打造“一机一包”智慧旅游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一部手机游甘肃”市场化运营,打造适应5G时代需要的市场运营端、游客体验端和政府管理端垂直细分平台,通过文旅产业要素和业态创新,实现“资源一网打尽、消费一键预定、诉求一体响应、旅游一路畅通”的目标。打造“一包如意走丝路”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品牌,充分挖掘甘肃飞天、铜奔马、伏羲娃娃等IP原型,用好《读者》文化元素,搭建艺术产品设计、研发、营销、品牌塑造全产业链平台,着力将“如意甘肃”品牌形象从抽象解读具化为可传播、可消费、可便携分享的“如意系产品”,以IP品牌化推进甘肃文创产品和旅游商品开发产业化。(责任单位:省文旅厅,各市州政府和兰州新区管委会按职责分工落实)

三、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建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推进机制,以申办评审、轮流竞办的方式,定期召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大会,调动各市州积极性,促进文化旅游产业竞相发展。进一步优化“景区管委会+旅游开发公司”的大景区开发运营模式,配强运营团队,注入优质资产,放活经营机制。联合全省文旅企业、各类文旅智库和省内高校等,组建甘肃文旅产业创新联盟,构建差异化分工协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积极作为,把政府、市场、企业的力量聚集起来,形成工作合力。

(二)政策保障。争取将我省“一带一路”文化制高点建设规划、重点项目列入国家“十四五”文旅规划和西部大开发规划,把国家有关部委与我省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向文化领域延展。全面落实支持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产业要素向六大文化工程和文旅融合平台聚集。

(三)人才保障。加快建设文旅行政管理、企业经营、行业服务三支队伍人才库。有计划、分批次外派文旅行业经营管理人员到发达省份和著名文旅企业挂职培训。加强省内高校文旅专业及学科建设,大力引进培养文旅领军人才、产业管理运营人才、高端管理人才和职业经理人,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四)服务保障。积极引进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和有实力的企业投资甘肃文化旅游产业。扶持小微文化旅游企业向“精、特、优、新”发展,谋划实施一批能够吸引社会投资、带动作用强、市场前景好的重大文化项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文化旅游领域建设,建立项目投资激励机制,对已落地并实施的文旅项目,通过贴息、补助、奖励等形式予以支持,有效调动文旅企业投资积极性。

分类: 全球治理 2019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