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锋:欧盟成了美伊夹板中的“人质”
2019年05月24日  |  来源:国关国政外交学人   |  阅读量:3073

美国和伊朗交恶,不少人担心中东地区随时可能升起擦枪走火的战争硝烟。对邻近的欧洲而言,这无疑是一场噩梦。夹在美伊中间的欧洲空前焦虑地关注着美伊争端,尽管已为缓解危机投入大量外交资源,但至今收效甚微,欧盟外交严重缺乏独立能力的问题尽显。整个事件的核心是2015年达成的伊核协议,它曾是欧盟外交成就的象征,寄托着欧盟安全和经济利益的定义。

伊核协议被认为是欧盟推动在国际法范围内以谈判解决国际争端、促进世界和平与合作的重要贡献,堪称欧盟“发挥全球领导作用”的杰作。作为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参与伊核问题解决机制的德国对此尤为看重,因为协议彰显其“承担全球责任”的能力。的确,德国和欧盟为和平解决伊核问题做出了努力和贡献,维护了基于国际法的多边主义秩序,应该受到赞扬。但随着美国政府撕毁伊核协议,这个曾象征欧洲外交成就的安全架构轰然倒下,欧洲应该更加深切地意识到,“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行比言难,至少目前还得看美国意愿如何。

目前还看不出欧盟解决这场危机的坚定意志、明确方向和有效的统一行动。5月初欧盟领导人在罗马尼亚举行的峰会笼罩在美伊争端的“战争风险”阴影中。尽管强调欧盟要发挥全球领导作用,“大事上要有大作为”和“用一个声音发声”,但对眼前美伊冲突这件大事,欧盟领导人却束手无策,除了一般呼吁之外未能提出具体对策,甚至会议声明对此只字未提。上周的欧盟外长会议除了要求美国“最大程度克制”、伊朗遵守协议外,也未公布任何具体措施。

满怀焦虑的伊朗问题专家、德国联邦议会议员诺力坡警告道:形势严峻,容不得只是“远观呼吁”。他甚至要求德国外长立即造访德黑兰,商议对策。反对这一动议者认为,欧盟根本没有手段应对美国对伊制裁,此时德国外长出访必定无功而返,贻笑各方,而且德国在伊核问题上过于积极未免显得“怀有私利”。观察家们注意到,法国外长强调欧盟应共同商量对策,保住伊核协议,“欧盟的团结很重要”。他这话说得意味深长。欧洲人在伊核问题上的尴尬,无论如何都难以掩饰了。

伊核协议对德国和欧盟意味着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伊朗曾是欧洲最主要的经贸伙伴之一,但由美国主导的制裁大大压缩了这一关系,在给伊朗带来困难的同时也让欧洲蒙受损失。以德国为例,上世纪70年代伊朗是德国在欧洲以外的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伊朗主权基金持有很多德国大企业可观的股份。但后来的制裁使德伊贸易急剧下降,双方每年贸易总量从2005年的44亿欧元减少到2015年的24亿欧元,伊朗在德国贸易伙伴国中的位置大幅下降到第50位,伊朗还被迫大量撤出在德国企业中的投资。

也正因此,德国和欧洲积极推动早日解决伊核问题。伊核协议的签署和对伊制裁的解除给欧洲带来“淘金热”政府和企业纷纷奔向伊朗。德国更是迫不及待,时任副总理兼经济部长加布里尔在制裁正式取消前就率庞大的经贸代表团访问伊朗,以抢先布局、占得商机。有德媒曾估计,伊朗未来将是德国对外贸易的最大增长点。有统计说,取消制裁后伊朗和欧盟的贸易额短期内迅速增长了两倍。

伊核协议还维系着欧盟的安全利益。如果协议彻底失败,伊朗如其所言重启核计划,那将激发沙特等国拥核的冲动,引发中东地区核扩散与核危机,原本就不太平的中东可能变得更加混乱。欧洲一位前国防部门高官预估,8000万人的伊朗卷入战争将远比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惨烈,这意味着从阿富汗到北非的广大地区将陷入混乱,可能造成近两千万难民的人道主义危机。其中,伊朗可能把目前滞留在其境内的近250万阿富汗难民放行到欧洲,曾受到难民剧烈冲击的欧洲将无力应对新难民潮的到来。

这位高官认为,在美伊的夹板中间,欧洲实际扮演着“人质”角色:美国利用经济手段把制裁的板子也打在了欧盟身上,逼其跟随美国构成对付伊朗的“大西洋统一战线”;伊朗则利用安全手段逼欧盟携手对付美国制裁,以放弃核计划换得经济发展,否则它就重启核计划,欧盟后果自负。

欧盟应该清楚,虽然美国退出伊核协议,但伊朗依然履行着协议义务,在等待欧洲不要屈服于美国压力,采取切实行动保障协议实施。让伊朗失望的是,欧洲至今说得多做得少,缓慢设立的贸易结算系统和推动欧企与伊朗做生意的保护制度,在强大的美国压力面前几乎半途而废。欧盟除了呼吁伊朗继续遵守伊核协议,就是不断请求美国,结果是美国依旧我行我素强化对伊制裁,直至把炮舰开到伊朗家门口。可以说欧盟是一求再求,而美国却一逼再逼。

欧盟还应清楚,单靠请求在美国那里是得不到便宜的,你甚至都弄不清谁是“美国”:同一个伊核协议,昨日的奥巴马政府鼓励欧盟参与,今日的特朗普政府却逼你出局,被欧盟和世界各国尊奉的国际法在美国这里实际上是因人而异的脚本,剧情怎么进展,就看是谁在演。欧盟外交要在美国面前掌握自己的命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