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素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回顾与“十四五”时期展望
2020年08月13日  |  来源:《China Economist》2020年04期  |  阅读量:18506

对于“十四五”时期政府改善民生的措施,选择“缩小收入差距”的经济学人占比高达47.09%。当下,中国贫富收入差距在扩大(Piketty et al.,2017)。2020年中国即将在现行贫困标准下消除绝对贫困,但相对贫困依然存在,缩小收入差距将成为中国未来减贫的重要攻坚方向。因此,“十四五”时期,政府应深化收入分配改革,规范初次分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健全扶贫济困的社会保障兜底机制。

此外,选择“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学人占比达到37.21%。这表明人口老龄化已成为“十四五”时期关乎民生的大事。因此,一方面,政府需要完善妇幼保健、托幼等公共服务体系,鼓励生育,并实施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弥补劳动力缺口;另一方面,政府应建立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加强专业化养老服务护理人员和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结合,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四)包括消费、生产、流通、创新和金融在内的全方位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

如图15所示,调查结果显示,有62.21%的经济学人认为“十四五”时期中国政府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加强包括消费、生产、流通、创新和金融在内的全方位绿色发展。绿色发展包括但不限于传统生产领域节能减排和资源高效利用,同时还包括绿色消费、绿色流通、绿色创新和绿色金融。因此,完善全方位的绿色经济体系是中国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方向。尤其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得居民消费增长空间依然很大,绿色消费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十四五”时期,中国应从与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质量改善密切相关的绿色产品供给、垃圾分类回收、公共交通设施建设、节能环保建筑、技术创新及其金融扶持等多角度入手,加强顶层设计,提升公众环保意识,全方位推进绿色发展。 

图15:经济学人对“十四五”时期中国生态环境保护重点任务的判断 

·       注:每位参与者选择不超过三项。

有52.33%的经济学人认为中国政府应强化法律法规制度保障。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法治,这样才能真正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因此,政府应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的法律保障,在顶层制度层面逐步形成完整的更具有法规功能的相关条例和实施细则;同时,加强相关严格执法的法治机制,确保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能够真正落地。此外,选择“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与生态保护修复力度”“健全推广碳交易机制、用能权交易机制、排污权交易等制度体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的经济学人占比分别为48.26%、45.35%、32.56%、16.28%,表明这些措施也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六、研究结论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迈进的关键时期,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为了解经济学家们关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时期回顾与“十四五”时期展望的看法,《中国经济学人》就此展开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经济学人主要有以下几点共识:

第一,“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总体来看,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创新驱动和民生福祉成绩最为突出。具体而言,在经济发展领域,表现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和新经济快速成长;在创新驱动领域,表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高精尖技术研发实力增强;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绿色生产、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治理等方面成效明显;在增进民生福祉领域,脱贫攻坚成绩最为突出。

第二,“十四五”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且韧性强。在经济学人看来,中国面临的最大机遇是以新工业革命为代表的技术红利;最为严峻的内外部挑战分别是金融债务风险和“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尽管如此,中国经济发展韧性十足,主要来自经济超大规模性优势和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具有发达国家和其他发展中国家无法超越的优势,中国有能力、有条件、有信心将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内。

1 2 3 4 5 6 7 8 9 10
回到顶部